过去农村修水库,女人工地支锅做饭,男人不发工钱却干得热火朝天

前几天的晚上,当我躺在床上准备休息时,手机突然响了,朋友打来视频,告诉我说要给我提供一个故事线索,问我感兴趣吗?我说只要是有意思的故事就行,朋友给我卖了个关子,一直不告诉到底是什么事,还让我第二天早上早起,带上无人机和照相机,录音设备,想让我见识一下,开开我的眼界。最后,他还告诉我,如果去了一定不会后悔,因为还有好吃的等着我呢。

说实话,我不仅喜欢有故事的人,同时也是标准的吃货。只要听说有好吃的,那我的肚子立马就饿得咕咕叫,肚子里的馋虫子就不听我指挥了。那天晚上,因为这件事我一直没有睡好,因为只要是晚上心里有事,我一晚上就睡不好,非常容易失眠。我起来把无人机充上电,收拾了一下相关设备,只等天亮出发了。

上床睡觉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半多了,我迷迷糊糊,翻来覆去地睡了一晚上,早上不到7点就醒了。躺在床上,透过窗户,我发现外边的天还没有亮,就在床上又躺了半小时,因为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个事,就再也躺不住了。于是我马上起床,洗脸,然后用热水冲了碗燕麦片,吃了个前天煮的鸡蛋,又喝了杯牛奶,把被子简单地叠了一下,带上设备就下楼出发了。

从日照市区出发,沿着旅游大道去莒县龙山镇的话,一般得需要1个小时左右。我发动车子出发的时候,已经8点了,由于心里一直惦记是什么事,我就上了高速,这样时间能快一些。大约用了40多分钟,我就到了龙山镇。我停下车,给朋友打了个电话,他说早在山沟里等我了,并给我发了一个位置,让我导航直接过去。

从旅游大道向北,沿着一条通往柏崖村曲曲折折的山路,经过20多分钟的时间,到达了目的地。这条山路沿途,经过好几个山村,在村子路边我看到了很多老人在墙根下晒太阳,他们悠闲地聊着天、抽着烟,有的还看着孩子,不时的有土狗经过,鸡、鸭、鹅穿梭于路边,好一派田园风光。

我心里想,难道朋友是想让我看这山村风景不成?不一会,眼前瞬间开阔起来,曲折的山路前方,一处巨大的石坝映入眼睑。朋友告诉我,这就是要带我到达的目的地,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水库,以前叫“红旗水库”,现在叫“花崖头水库”,最初修建时,是上个世纪70年代,后来经过三次加固,才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我心里想,不就是一个水库吗?有啥好看的?

朋友说,你可别小看了这个水库,这个水库的大坝,全部是人工用石头一块块垒砌起来的,这么大的石坝,在省里也是数得着的,当年修建这个水库石坝,还被省级报纸头版报道了呢。经过朋友这么一介绍,看着这个深山里的水库,我才觉得这个水库不简单,当年修建水库的时候,一定是非常不容易的。围着水库转了一圈后,朋友神秘地告诉我,一会要带我去见一个人,这个人一定会给我讲不出不少故事来。

参观完水库,朋友把我带到了山下的村庄,这个村的名字怪有意思,叫“东花崖头”,朋友说,这里共有两个村,一个叫东花崖头,一个叫西花崖头,以前这里只有一个村,叫花崖头,后来由于人口多了,就分成了两个村,一个叫“东花”,一个叫“西花”。说话间,我们来到了一处山坡上的民房,门口还拴着一头母牛和一头小牛犊,一位和善的老人迎了出来,把我们让进了屋里。

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当年参加了“红旗水库”的修建,这个水库的故事,他掌握了一大把,你就从他这里了解吧。落座后,老人说,他叫杜长明,今年70岁了。在他的记忆中,这个水库最初修建的时候,大约在一九七三年,到了一九八一年又加固了一次,再到后来不记得是哪年了,又加固了一次。

杜大爷是土生土长的花崖头村人,这个水库就在他们村子东边的山崖之上。杜大爷介绍说,没有水库前,这里是一个大山崖,仅有条羊肠小道可以通行。修建这个水库的时候,都是周边数十个村庄的人,集中在这里修建,当时工地一起干活的工人得有一千多人,那场面是相当壮观。

回忆起当年修水库时的情景,杜大爷很激动。他说,当时工地上流行着一句话:“前崖是天宫,后崖就是地狱。”,从这句话上你就能知道,当时修建这个水库难度有多大了。那个时候没有机械设备,不像现在有挖掘机、推土机、搅拌机什么的,当时就全部靠人工,一块石头一块石头的垒砌起来的。

杜大爷介绍说这个水库石坝高度近30米,长度在130米左右,宽度约五六米,石头全部是人工,从周边的山上,用锤子一锤一锤打出来的。拌水泥用的沙子也是从山下的沟里掏出来的,然后再用人工推到山上,最初的那几年,从打石头,掏沙子,拌水泥,运送材料,全部是人工。

听着杜大爷的介绍,我的眼前浮现出当年修建水库的那种热火朝天的场景。杜大爷说,当年人们都说,修建这个水库大坝,工人吃的煎饼堆起来比这个大坝还高。一千多人一起劳动,吃饭是个大问题,水利工程指挥部的领导找来农村妇女,在工地上现场炒菜,烙煎饼。每人就分两个煎饼,再分两个比手指着还细的咸菜头,大锅菜是熬的白菜、萝卜,有时改善伙食,就杀一头猪,但是因为人太多,菜里几乎见不到肉。当年没有白面馒头可吃,都是就着咸菜头吃地瓜煎饼。

杜大爷还说,当年修水库时,不发一分钱的工资,有时还是自己从家里带着煎饼。最开始的时候,工地上都不管饭,是从家里自己带着煎饼,到了后来才发两个煎饼吃。虽然吃得不好,还不发工资,但是当时人们干活却干劲十足,工地上热火朝天,还没有偷懒耍滑的。

听完杜大爷的介绍,一幅幅“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场景浮现在眼前。我心里一直有几个问题不太明白,为什么当年不发一分工钱,人们却干劲十足?为什么当年伙食吃得不好,人们却那样有激情?为什么当年条件那么艰苦,人们仍然修成了那么大的坚固工程?

反观现今社会,为什么有的人工资高高的,却天天喊着累成狗?为什么有的人天天吃着山珍海味,却懒散如猪?为什么现在机械设备、工程技术那么发达,新闻上经常曝出豆腐渣工程?

(图文/明之)【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或者想分享您的故事,敬请关注《新图视野》,并提供采访拍摄线索。打开平凡视界,感受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