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九都八迁,自西向东,回归东方

博古致知:透史明理,透物见人
图片
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
秦人有个传统都城建在哪里,陵园就会迁到哪里。秦人频繁迁都,曾历经九都八迁,从西犬丘开始,到秦邑、汧(qiān)邑、汧(qiān)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
从秦非子立国,到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秦人共有八个都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八个都城都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秦人的都城都有哪些?
为什么要迁都?
如何选择都城?
每一个都城的历史使命都是什么?
九都八迁,秦人的迁都方向很明确,自西向东,最终回归东方。
雍城以前的陇东地区秦都城,还处在探索阶段,秦当时的国力弱小,都城的规模,只有一两个宫殿或宗庙而已,搬家方便同时并非出自外族威胁,完全是自愿,而向东走,也是因为东方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都比西方好的缘故。
从实际结果看,八百里秦川,都城的地形越来越开阔,土地、交通都发达了起来。
秦邑:先祖非子的分邑
秦邑是古地名,就是秦国祖先非子分邑之地。在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带,有秦亭、秦谷。
周孝王时封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为附庸,使复嬴氏祀,号曰秦嬴。后秦襄公正式建立秦国。
图片
非子
秦文化联合考古队经过3年6个月的考古工作,最终确定:李崖遗址是非子封邑所在地。
西垂:早期都城
西垂是中国殷周时对西方边地的泛称,相当于今甘肃省东南部一带。
秦早期都邑西垂,亦称西犬丘,是早期秦史研究中至今未曾破解的一大谜题,在上个世纪的近百年间,虽然有国内为数不少的秦史专家、学者及地方史志工作者的孜孜求索,但收效甚微。
西垂都邑的具体地望,说法甚众,莫衷一是,现就学术界颇有影响的观点作一陈述。一是明人董悦、近人王国维、郭沫若,考证其故址在汉代的西县地,即今西和县、礼县一带。
汧(qiān)邑:战略要塞
当年的汧(qiān)邑,也就是今天的陕西陇县县城附近,秦襄公迁都于此。这里和其他《史记》中没有提到的一样,充其量只是个战略要塞,缺少都城的功能。
位于陕西陇县的“汧(qiān)邑”,实际上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没有出现过。当然在《史记》中没有出现过的不仅仅是汧(qiān)邑,有好几处都没有出现过。没有出现我们也无法否定其存在感。
图片
迁都汧(qiān)邑的秦襄公
汧(qiān)邑位于今天陕西陇县县城南,千河以南郑家沟到边家村绵延3公里范围内,千河边的第二层台地上。也许在2700多年前,由于千河水大,河面宽阔,现在的郑家沟一线正是当时的千河岸边。
汧(qiān)渭之会:与秦邑同在一地
在非子邑之秦143年后,其第6代继位者秦文公东猎至汧(qiān)渭之会,在此营建都邑。
图片
定都汧(qiān)渭之会
非子在位48年,与秦文公到达汧(qiān)渭之会不足百年。
非子之后,史料明确记载的是秦庄公居犬丘,秦人以秦邑为都时间可能更长。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秦人对“我先秦嬴於此”的地方应该不会忘记。所以秦文公到达汧(qiān)渭之会后,才理直气壮地宣布此地是“我先秦嬴於此”之地。
秦文公的这句话为秦邑在汧(qiān)渭之会附近提供了有力的史料依据。
平阳:大力向东扩张
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发现了秦九处都邑中的第五处城址,即平阳城。同时,考古专家还发现了一座东西长110米的秦公大墓。
平阳城是秦宪公建的,这里先后葬了4位秦公:武公、德公、宣公和成公。但目前只发现了一座墓,专家推测秦武公的可能性最大。
图片
秦宪公迁都平阳城
平阳是秦营建的第五座都城,也是迁入关中后营建的第三座都城,一共使用了36年。在秦迁到后一个都城雍城之前,平阳算是规模比较大的,有城墙。
雍城:利于防御
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秦人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
雍城是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是“水上秦都”,秦以水御敌200年后首筑城墙。其位置在今陕西宝鸡凤翔境内,现有秦雍城遗址,为我国十大考古之一。
图片
秦雍城遗址
秦立国初期,受到西北犬戎威胁,防御较为严密。秦之雍城,四周有雍水河、纸坊河、塔寺河以及凤凰泉河环绕。由于西北高,东南低,当时水流湍急,河谷纵深,几条河流成为了主要城防设施,城内布局则是顺河而建,这种情形与秦早期在礼县大堡子山、圆顶子山秦西垂城的防御体系如出一辙。
雍城的河流防御体系之完善,使得秦国早期一直没有修筑城墙,直到建都雍城近200年之后,才正式修筑。如今的雍城遗址面积约11平方公里。
泾阳:向东扩张版图
秦灵公执政,想要扩张穆公时期的版图,收复河西失地,就迁都泾阳,将“指挥部”迁到战前,便于激励和指挥。
图片
泾阳古城
进入战国时期,因为魏赵韩等忙于争夺晋国留下来的资源,所以给了秦国向东边扩张的时机。由此,秦国迁都到相对靠近东边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县)。到了公元前383年,秦献公在位时,选择继续都城东迁至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
栎阳:立志收复河西之地
栎阳是秦献公和秦孝公的都城。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国迁都栎阳,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官庄村与古城屯村之间。
秦国定都栎阳,共历二世、三十四年。
栎阳作为秦国的都城的34年,秦国正处在由弱变强的时期,所以栎阳在我国都城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古栎阳,也因商鞅变法闻名遐尔。
图片
古都栎阳
秦献公之所以迁都栎阳,是因为这里靠近秦、魏交界,能及时了解前线情报,灵活出兵,表明了秦收复河西的决心。
秦以栎阳为都城的34年,是秦在军事上压倒魏国的时期,魏军在多次战争失利后,开始在两国交界处修建长城防御秦军,转向了守势。魏是战国初期第一大强国,击败魏国后,秦国信心大增,开始将战略重心继续东移,迁都到了咸阳。
咸阳:政治中心转移
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宗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咸阳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我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贫弱的秦国一跃成为诸国中最先进富有的国家之一,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74年,秦置栎阳县。
公元前350年,商鞅在栎阳第二次颁布变法令,将国都由栎阳迁往咸阳。
图片
咸阳城(模型)
秦国迁都咸阳,既有主观上的因素,也是因为咸阳本身存在有利的客观条件。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秦孝公在位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虽然商鞅变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商鞅变法在栎阳却遭到了秦国旧势力的抵抗。由此,为了减少商鞅变法所遇到的阻碍,所以秦孝公决定将都城迁移到咸阳。
其次,相对于秦国之前的都城,咸阳扼渭水之渡,地势平坦,北有九峻山,易守难攻,不仅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而且周边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可以说是充分具备了作为都城的有利条件。
总的来说,秦国在迁都咸阳后,日益强大,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对于秦国国都变迁历史,史学界早就有“九都八迁”的说法,且很多根据近年考古发现对过去的说法作了修正。
即便如此,以现代人的思维引经据典总结出的“九都”是否合理?是否接近历史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