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特写郭艳玲:为绿水青山建设尽一份力量

原标题:最特写郭艳玲:为绿水青山建设尽一份力量

郭艳玲(右)在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城关镇附近的农村调研时,向当地种植户了解蔬菜种植情况

郭艳玲在试验基地查看植物生长情况

郭艳玲(右)在试验基地的大棚里与种植人员交流经验

郭艳玲,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即使条件简陋,我们依然全心致力于研究试验,从专业的角度筛选出适合乌兰察布自然环境特点的优良抗旱品种,助力节水减排,开辟一条高质量农牧业发展之路。”新年伊始,全国人大代表郭艳玲应邀走进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检察院,讲起了她与草原割舍不断的故事。在一段段深情讲述中,我们看到的是她满眼的自豪与期待,言语中流露出她对草原的热爱、对生态保护的坚守和对群众实实在在的关心。

用技术打造丰收的希望

乌兰察布草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蒙古语为“红色的山崖”之意,是中国西部的东大门,也是首都北京的后花园。算起来,生于斯长于斯的郭艳玲从事草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已近36年。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阻止郭艳玲和同事们探索新技术的脚步。为了解决内蒙古干旱地区多年来旱生种子资源短缺的问题,在她的倡议下,几位从事蔬菜与草业科学研究的专家达成开发野生耐旱植物资源的共识。

2020年4月,寒意未退,专家们奔赴田间地头,着手“内蒙古阴山北麓重要野生耐旱植物资源引种鉴选与生态产品开发应用”项目的设计布局。

项目刚开始时,没有资金、经验不足,面对乌兰察布缺水的自然现状,郭艳玲和她的团队走入广袤的田野,挖掘适合当地农牧业生产的抗旱新品种,建立包含野生蔬菜区、中草药材区、蜜源植物区、地被植物区、生态用草区、中科一号苜蓿种子生产区等28个科、58个属、105种份实验材料的野生旱生品种的试验基地,并得到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科研项目的大力支持,克服重重困难,项目体系逐渐趋于成熟。

经过近一年的初期试验,该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这让郭艳玲十分振奋。看到项目从无到有,再到初见成效,她忘却了多日奔波的劳顿,精神抖擞。“我们在科研领域的每一次探索与进步,对于农牧民、对于这片土地来讲,可能就是一片丰收的希望。”

让新品种早日生产

在调研中,郭艳玲发现,老百姓餐桌上的问题日益凸显。“虽然现在大家日常食用的蔬菜品种很多,但仍然有不少野生植物资源可以通过开发送到百姓的餐桌上。”她告诉记者,她和同事们正在努力帮助农牧民把当地适应性强的品种引回来,经过筛选、品种鉴定、选育,使其成为餐桌上新的美味,既可丰富蔬菜品种,也可从源头上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健康与安全。

郭艳玲向记者分享了“油香草”这一豆科植物从野草到“走”上餐桌的过程,“从海选中被挑出的这种野生蔬菜,经过了团队成员的一次次亲自品尝、反复试验。而‘油香草’正如其名,入口细嚼有一股淡淡的油香味,口感好;更重要的是,其营养价值很高,蛋白含量足;再者色泽方面也有独特之处,是不常见的翠绿色,可谓色香味俱佳,颇得大家青睐。”说这话的时候,郭艳玲脸上露出掩饰不住的欣喜,“也许不久,它就会走进千家万户呢!”

郭艳玲告诉记者,基地中草药区已引进17种份的野生中草药,她们一方面正在提高其药效水平和适应性上下大功夫,另一方面针对蜜源地被植物,则从种子繁殖、育苗等多方面探索,为美化城市环境、吸引授粉昆虫发挥作用。

针对内蒙古部分地区草原植被退化、沙化、盐碱化问题,像郭艳玲一样的专家们正在通过试验选育出适合当地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的优良品种,让草原重新焕发生机。“破坏容易恢复难,可能破坏只需要一天,但恢复起来则需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甚至几辈人的努力。”郭艳玲表示,解决这些环境问题,还需要提升农牧民的种植技术和保护意识,组织开展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使保护与恢复双管齐下,让新品种、新技术早日应用于生产实践。

2020年,基地首次引入金银花。金银花又称“忍冬”,顾名思义,忍耐冬天的寒冷。“近来遇到历史上少有的极寒天气,是对‘忍冬’,也是对引种选育工作的考验。寒冬将去,春随暖意,收获会伴着花开一起到来。”郭艳玲充满期待。

先调研再建言

郭艳玲把自己的工作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来做好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另一部分用来深入调研,她的脚步遍及乌兰察布市的山山水水。“有了调研才有发言权,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真正帮助到农牧民。”她感受颇深。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郭艳玲的肩上更多了一份责任。除了本职工作,她将更多的时间用到走访调研上。2020年,她围绕内蒙古农牧区交错带展开调研,奔赴赤峰、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的几十个行政村,走访近百户农牧民,研究不同地区草原生态存在的问题、农牧民生产生活存在的困难等。她一户户走访,详实地调查,用大量一手资料撰写代表建言,将群众的心声汇聚起来,从祖国北疆带到首都北京。

致力于察民需、为民呼的郭艳玲也常常走进检察机关,“零距离”感受检察工作。特别是在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方面,她总是与检察人员深入探讨,在思想碰撞中寻找创新的火花。

郭艳玲将检察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开拓的新方法看在眼里。她表示,代表问需有回声,建议落地惠百姓,才能让代表调研、监督、发声更有动力。同时,她也将更多实质性建议带入检察机关,立足自身专长、职业,在加强生态公益诉讼、聚焦农村农民普法教育、种子和耕地安全上建言献策。乌兰察布市检察院的公益诉讼检察干警笑称:“郭代表可是我们的专业顾问。”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只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它关乎大半个中国的生态安全。”郭艳玲表示,“我能够为祖国北疆绿水青山建设尽一份力量,是职责,是使命,也是幸福。”(沈静芳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