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莲搬家记

刘玉莲搬家记
清晨,当小区响起音乐声,48岁的刘玉莲和往常一样,一下子从床上翻身起来,敲响儿子的房门,随后走进厨房准备早餐。吃完早餐,刘玉莲牵着儿子的手,走出了门。
图片
刘玉莲在家编制凉鞋鞋面
陪着儿子散完步,刘玉莲就开始一天的工作——用前两天从田坪安置点编织公司带回来的编织带,编织凉鞋鞋面。一条鞋面带1.5元,按她的手速,一天下来能编织六七十条。做完手里的货,她还要前往楼下的“微工厂”编织藤椅,一天也有100多元的收入。
图片
平溪街道康华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刘玉莲的家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平溪街道康华社区,是玉屏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中午,赶着空隙,刘玉莲起身走向小区旁的“微田园”,采摘一天所需的蔬菜。不到五分钟,她便走到了“微田园”289号。地不算大,只有20多平方米,一家三口的日常吃食,足够了。
图片
刘玉莲在“微田园”摘菜
刘玉莲一家之前住在亚鱼乡沙子坳村牛山坪组。丈夫邹承水常年外出务工,留下她在家照看三个孩子,打理家中的土地。那时的日子,刘玉莲都是鸡鸣起床,将孩子的早餐做好并暖在灶头后,便扛着锄头出了门;黄昏时赶回家中,做好饭,周围已是漆黑一片,就着老木屋昏暗的灯光,四个人才开始吃晚饭。
图片
刘玉莲在“微工厂”工作
在刘玉莲和邹承水的努力下,2002年,家里建起了2层的新房。刘玉莲一家人搬进了新房子,全家人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然而,一个意外却悄然而至。
2003年,儿子邹洋受寒发了烧,刘玉莲连忙把儿子带去沙子坳和瓮袍的赤脚医生处看了几天的病,但依然不见好。之后的一个晚上,刘玉莲发现儿子的额头越来越烫。焦急的刘玉莲立马抱上儿子,往医院里赶,但因路远,好些时间才送到新晃卫生院,儿子虽然捡回了一条命,却成了二级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交通的不便和自己的粗心,成为了刘玉莲一辈子的痛。
“被耽误了太长时间,烧成脑膜炎。大人也要随时陪在小孩身边,不要只想着干活赚钱。”医生的一句话,让刘玉莲坚定:一定要带着孩子离开这个地方,要陪在孩子身边照顾他们。
2006年,两个女儿踏入了中学,为了照顾孩子,刘玉莲在商贸城附近租了一套两居室的屋子,便带着三个孩子从老家搬了进去。白天,三个孩子去学校上课,刘玉莲在街上卖凉粉;晚上,两个女儿照顾不能离人的弟弟,刘玉莲在街上卖宵夜……就这样,刘玉莲坚持了3年。2009年,邹承水回到玉屏做事,刘玉莲肩上的担子轻了许多。
本就不大的出租屋,因为邹承水的回来显得更加拥挤——两个房间,大人住一间,三个小孩住一间,除了床,就只有做饭的工具和一张吃饭的小木桌……在城里有一套安逸舒适的房子,成了刘玉莲的梦想。
图片
刘玉莲家
梦想,是一瞬间实现的。一天,村里的干部上门找到她,问她愿不愿意搬进城里。刘玉莲意识到,改变自己生活现状的机会来了。“愿意愿意!”她激动地告诉来人。
2019年12月,带着对新生活的期盼,刘玉莲又一次搬家,来到了康华社区,成为玉屏易地扶贫搬迁1461户6207人中的一员。崭新的楼房,平坦宽阔的地段,雨天不用再怕泥石流,晴天不用再愁路颠簸,生活设施齐全;楼下就有“微工厂”,社区经常组织培训,教技术,不愁就业;忙完工作,楼下就可以散步、跳舞,生活环境好,两个出嫁的女儿经常带着外孙来串门……住进了新区的刘玉莲,心终于踏实了,“这次算是定了下来。”
日子越来越好,刘玉莲还有两个心愿。一个是希望自己能够一直陪在儿子身边,照顾儿子;第二个,是希望能够将自己学到的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希望大家的脸上都挂满笑容。
玉屏融媒体中心记者:付加娣 杨建华 黄明宽
编:鲁廷红 校:张丹 夏琅 审:赵林 姚磊
关注,请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