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关心美国总统换届,我却关心那辆最新的总统座驾

美国总统换届是一场全球吃瓜群众难得一遇的盛宴。

所有人都可以在这场换届中找到自己关注的重点。

七大姑八大姨可以评论川普女儿伊万卡的长相和拜登儿子的帅气。

《纸牌屋》编剧看了,大概会发出「原以为我写的美剧已经够复杂而曲折了,没想到在世界级大师面前,自己是那么渺小」。弹劾总统居然可以梦想成真,下木大叔为了转移国内焦点发动战争已经是神来之笔,更没想到一个不爱发动战争的总统,居然还可以煽动民意给执政者压力,更是破天荒的攻破了国会,真心希望纸牌屋可以继续拍起来。

政界关注两个不同类型总统的执政风格,川普的单边主义,拜登的多边主义,世界上的局势将如何变幻,伊朗的问题如何解决,朝核问题该怎么处理。中国人最关心的台湾问题将何去何从。

商界开始关心新的投资机会,无限QE的宽松政策,从不重视环保的川普到重视新能源发展的拜登,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快速发展,世界上商业的主旋律又是一个新的阶段。

军事爱好者则关心总统大选后出现的各种新武器,F16已经到了退役的年纪,新战机什么时候出来,美国航母在全球又有什么动向,南海态度如何等等。

对汽车爱好者来说,最关心的就是每届总统更新的座驾。特朗普最新的凯迪拉克总统座驾本来就已经延期交付,还没用两年,屁股还没坐热就交给了拜登。这辆车我们见得还不多,但对总能第一时间享受这个世界上最尖端科技的美国总统座驾,实在是好奇到不行。毕竟这是美国总统座驾的巅峰之作,也记录了美国总统座驾一步步演变的历史。

记得是2016年,特朗普上台,凯迪拉克出过一个广告片说1918年凯迪拉克成为美国总统指定座驾,看起来美国总统座驾的时间已经很长,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总统座驾」并不长。

在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之前,美国总统座驾都是总统按照个人喜好选择,并非美国特勤局特制的专用车,所以从富兰克林·罗斯福开始,才是我认为的真正的美国总统座驾。

原因很简单,富兰克林·罗斯福宣布美国参与二战,作为主要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构建了影响后世的雅尔塔体系,包括了处置德国、波兰、远东和联合国问题,所以身处一个权力斗争、世界旋涡之中,罗斯福的个人安全开始上升到国家层面,因此才有了美国特勤局向汽车企业特制美国总统座驾。

美国总统座驾的一次加强源自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此前,美国总统车允许总统亲自驾驶并可以暴露在公众面前,随后这一行为被禁止,并开始在车辆上配备防弹玻璃和环保系统。

Assassination of John F. Kennedy

历史上的总统座驾一般都由林肯和凯迪拉克共同承担,但在肯尼迪遇刺之后,美国总统座驾的要求变高,尤其进入1980s之后,特勤局开始选择定制汽车,此后开始全部由凯迪拉克承担。

不过,最初的美国总统座驾还不是现在的模样,一般由美国总统选择自己喜欢的样式,然后由特勤局进行改装。在所有的美国总统座驾中, Cadillac Fleetwood无疑是最耀眼的。

The 1993 Cadillac Fleetwood

presidential state car

这款极具美国风味的汽车在1983年成为美国总统座驾,到1993年,克林顿总统还在选择。美国特勤局为这款车加装了极厚的装甲、60毫米厚的防弹玻璃。为了处理增加的重量,Fleetwood配备了超大的轮胎、重型刹车和自动调平系统。

小布什时代又是美国总统座驾一次重大升级。在经历了动荡的20世纪末,苏联解体加上美国逐步参与中东,成为中东地区错综复杂关系的焦点。美国总统的安全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特勤局对此心知肚明。

只是当继续在Fleetwood上加装安保配置时,这款车已经不堪其重,接连出现了变速箱失灵和刹车失灵的情况。于是,美国总统座驾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由美国特勤局直接向通用汽车定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总统座驾。

President George W. Bush's

presidential limousine

通用汽车从零开始设计一辆符合美国特勤局要求的美国总统座驾,当时通用汽车利用凯迪拉克凯雷德为基础打造了一台怪兽。这台怪兽拥有凯迪拉克旗舰轿车DeVille的外观,在第二任期内,凯迪拉克将Deville改为DTS进行了升级,两款车支撑着小布什安稳地度过了8年任期。要知道小布什上台的第一年,美国就发生了9·11事件,随即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反恐行动,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生命安全时刻受到威胁。

恰恰是美国在全球事务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美国总统定制座驾就成了2010年之后新总统的看点,开始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也就是从这时候起,美国总统座驾开始成为美国高精尖技术的代言人,对通用汽车而言,这部车彰显着凯迪拉克对设计、豪华、安全、技术上的理念。

从此之后,美国总统座驾就不只是单纯强调安全了,因为有了小布什「野兽」的经验,在奥巴马上台时,凯迪拉克在美国总统座驾的定制上开始步入佳境。

奥巴马的总统座驾叫「凯迪拉克一号」(Cadillac One),是凯迪拉克旗舰轿车DTS的升级定制版,这款车其实和后来凯迪拉克民用旗舰轿车CT6有脱不开的关系。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通用重组之后,凯迪拉克旗舰轿车还没有采用CT命名规则,以DTS取代Deville成为旗舰轿车,而随后的凯迪拉克CT6可以视为DTS的换代产品,两者是迭代的关系。

小布什时代,美国几乎扫清了中东几个大的障碍,为石油-美元体系构建了强力的支撑,美国成为世界上当之无愧的霸主。奥巴马上台之后主要任务就是稳固战局和战后收割,将重点转移到经济复苏上。

相比之下,奥巴马的总统座驾比小布什的更重(应在7吨-9吨之间)、配备更加强大了。这款车不仅将防弹玻璃夸张地加厚到13厘米,单独的一个车门重量就相当于波音中小型飞机的舱门重量。使用漏气轮胎,并在内部增加钢圈,即便车辆爆胎也能继续飞驰。

到这一代美国总统座驾,武器级别已经不限于轻武器了,凯迪拉克一号内部加装了夜视镜、催泪弹加农炮和泵式散弹枪等重型武器。为了应对生化武器的威胁,凯迪拉克一号被设定为可以完全密封,并且内部空间可以形成单独的环保系统,不仅加装氧气罐还有一个装满泡沫以防爆炸的装甲油箱,甚至考虑到了突发事故,车辆内还储存了总统适用的血液样本。

交付这款车时,通用汽车发言人Joanne k. Krell说: “这辆总统专用车是按照精确和特殊的规格制造的,经过了极端的测试和开发,还包含了凯迪拉克「普通」车的许多顶级特性,比如标志性设计、手工裁剪和车内缝制等等。”

从这一代开始,凯迪拉克很注重将普通版车型的用料搬到总统座驾上,或许应该说总统座驾上的用料下放到普通车辆上,由此带动消费者对凯迪拉克豪华的认可。现如今凯迪拉克CT6在豪华程度上和总统座驾也是保持一致的。无论Bose音响还是ANC主动降噪,在静谧性方面是首屈一指的。

不过,这一代总统座驾让凯迪拉克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当车辆超重且尺寸超大时,机动性会显著下降。2009年,美国总统座驾在英国首相官邸伦敦唐宁街上被拍到花了极长的时间在做三点转向。2011年,在都柏林的美国驻爱尔兰共和国大使馆,一辆配备装甲的凯迪拉克DTS在通往大使馆外部的斜坡上被卡住。

随后凯迪拉克研发了后轮转向ARS(Active Rear Steering),朝着增加机动性的方向迈进,在凯迪拉克CT6上进行了搭载。相比宝马5系的3°,凯迪拉克CT6后轮转向最大角度可达3.5°,转弯直径11.3米,接近5.2米的车在三个车道内即可完成180°掉头,而大众帕萨特的转弯直径是11.8米、宝马5系的转弯直径是12.4米。

和后轮转向搭配的是MRC主动电磁感应悬架,这是一套相比空气悬挂响应更快、动态性能更好的悬挂系统,急加速、急刹车、急转弯和颠簸路面,凯迪拉克CT6会根据不同路况调整悬架支撑,以获得最优的乘坐效果和机动性能。

目前,MRC电磁悬架大多都被超跑品牌采用。

特朗普总统的座驾在2018年才开始交付。美国特勤局向凯迪拉克下了三辆订单,通用汽车在2013年就收下了1600万美元的定金,最终制造了这款采用了凯迪拉克CT6设计语言的总统座驾,特朗普总统座驾称为「野兽2.0」。

整体安全配置应该相差不大,但野兽2.0也在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进步,整体方向设定为使用更复杂先进的复合材料,加入更科技化的配置。

据报道,特朗普座驾比上一代更加轻盈。此前总统座驾就由高强度钢、铝合金、钛合金和陶瓷材料组成,在凯迪拉克研发出钢铝混合这种革命性技术之后,更多的复合材料开始被大量应用应该是板上钉钉。这一代凯迪拉克CT6就受惠于此,采用了专属11种复合材料,相比奔驰、宝马、奥迪的普通钢/铝,在保持最长轴距的同时还能有重量上的优势。

当然,现在关于特朗普的野兽2.0更多信息都是机密,很好奇凯迪拉克CT6上的Super Cruise超级驾驶辅助系统是否会加入。这套系统在美国运行得极其良好,连美国《消费者报告》都将其列为同类产品的第一,高于特斯拉Autopilot。在国内凯迪拉克在高精度供应商这块选择了高德地图。

其实就美国总统的权力和地位,每年高额的安保预算以及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尤其是特朗普的这辆凯迪拉克野兽2.0,产量为个位数,还研发了超过5年,期间心血和心思究竟几何,可想而知了。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美国总统的大选更像是一场全民八卦,讨论他们的出行、座驾、安全、排场都是生活中乐趣十足的配料。不过要想过一把美国总统瘾,完全可以选择凯迪拉克CT6。怎么说,凯迪拉克在美国一直也是个高贵的豪华品牌,在总统座驾开启定制化的时代,一直由凯迪拉克负责,其技术实力完全可以信赖。

对凯迪拉克车主来说,乐趣就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当总统的车友。

图 | 来源于网络

About Astoncar

爱车,更多一点

以消费者的目光探讨汽车,分享更多原创真实的汽车观点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