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浦江畔到黄河源头,去赴一场跨越3000公里的“师生之约”

十月的果洛,气温已接近零下十度。

早上七点半,果洛州民族高中的一群孩子正在满天繁星的注视下进行升旗仪式。虽同属于一个时区,但与上海有近2小时的时差,仅相当于凌晨五点钟。睡眼惺忪的学生们从厚大衣里伸出冰凉的小手,呼出的热气瞬间在帽檐上凝结成一个个“雪花”。

以上这段描述来自丁志伟对其援建地果洛的描述。十月零下十度,是的,这就是果洛藏族自治州,一个对大部分人来说“存在感”不太强的地方。

作为青海省8个地级行政区之一,这里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约4200米以上。要说它大,其实只有区区20万人口,要说它小,又有足足22个上海市那么大,遍地都是美景。

始建于1957年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民族高级中学(简称“果洛州民族高中”),就坐落于这片雪域高原上,现有教职工200余名、藏族学生1500多名。2019年7月,这所拥有63年历史的学校迎来了上海新一批援建的4位老师,丁志伟就是其中的一员。

雪域高原“初”邂逅

2019年,对丁志伟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

作为一名虹口区数学骨干教师,丁志伟已深耕教育行业十八年,拥有十二年班主任经验、六年数学备课组组长及两年年级组长的经验。

从果洛教育援建任务“正式下达”,到“主动报名”,这个一去就是三年的决定,丁志伟和他的家人前后花了不到一个小时。谈及家人的意见和态度,他表示,太太也是一名数学老师,所以对自己援青支教的决定非常支持。“至于家人嘛,就拜托她多费心了。”丁志伟笑着说。

就这样,7月23日,一个由数学、化学、英语三个学科,共四位老师组成的上海对口教育援建团队,从温暖湿润的黄浦江畔,到高寒缺氧的黄河源头,赴一场跨越3000公里、海拔落差4000米的“师生之约”,开启了三年援青支教的旅程。

图:果洛风光

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势高峻,具有显著的高寒缺氧、光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常年温度在零下6度到零下12度。从西宁出发的大巴摇摇晃晃地开了十个小时,在颠簸的路途中,丁志伟第一次看到了丹霞地貌、第一次看到了清澈的黄河、第一次看到了连绵不断的高山草原……然而,还没来得及欣赏这震撼的美景,他们一行人很快就被拉回了“残酷”的现实。

丁志伟至今还记得下车时的那种“落差感”——

纵然是盛夏七月,刺骨的冷风呼啸着钻进衣领,脸上却能清晰地感到阳光直射的炽烈,一时间分不清是冷还是热。

接下来,就是严重的高原反应,丁志伟坦言,肚子每天好似一个鼓鼓的皮球,又痛又胀,每天都要吸氧、补水、吃药。据了解,一般人的氧饱和度(SaO2)在平原上低于95%就会感觉到缺氧,而初到果洛的人们只有70-80%。因此,丁志伟每天都需要吃很多保护心脏和抗氧化的药。除了对抗高反,还要谨防感冒。“我以前只知道在高原上感冒很难治愈,但不知道稍有不慎,还会有引发肺水肿的危险。”

很长一段时间里,丁志伟都会做一个梦,梦里一条鱼不小心从水缸里面掉出来,那种因为缺氧而拼命呼吸的感觉至今仍记忆犹新。他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从来没想象过一个大老爷们会这么脆弱。”除了身体上的不适,他更担心的是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会影响后面的教学工作。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一个月后,他的高反消失了。

谁说藏族小孩学不好数学?!

挺过了高原反应,还有更严峻的教学挑战在等着丁志伟。

九月,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开学了,丁志伟正式开启了援青支教任务——担任高三文科班和高三资优生的数学教师兼校长助理。

丁志伟发现,果洛州的藏族孩子们数学水平,远远低于自己的预估,很多学生不会解方程,逻辑和抽象思维较为欠缺,就连最基础的运算也常出错。甚至,他们还存在着比学习成绩更迫在眉睫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甚至没有“做作业”的意识和习惯。

“老师,我们藏族的学生能学好数学吗?”、“老师,我数学太差了,从小学开始就没听懂过。”……看着他们一张张对未来迷茫的脸庞,丁志伟非常心疼,他明白这绝对不是孩子们的错,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他们教好,他斩钉钉截铁地告诉孩子们:“你们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学好数学,因为你们和他们一样聪明,让我们一起努力!”

于是,丁志伟带着孩子们一起从头重温初中甚至小学数学的知识点,从基础开始教起。“每次上课都相当于一次跨时12年的数学教学之旅。”他不断告诫自己,耐心、耐心、再耐心一点,放慢节奏,给孩子们搭更多的阶梯,多多鼓励他们。

多少次,丁志伟抬头一看,已是深夜。一周7天,每天早上8点上班,晚上10点下班,他从不懈怠。有一天晚上,不知不觉为学生们补习到了晚上11点多,当他想把孩子送回寝室时,学生却连连说,还是我们先送你回去吧!。“你看,这里的孩子真的好淳朴啊!”每次回忆起这些片段,他都非常感动。

就这样,慢慢地,丁志伟逐渐帮助学生们搭建起数学的高楼,更重要的是,一座座信心之塔也逐渐在孩子们心里矗立起来。

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学校2020届高三成绩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全校74个学生本科上线,上线人数为学校有史以来之最,本科率第一次突破了20%,其中更有三位尖子生突破了500分的大关,创造了果洛民高的最高记录!其实,记录仍在被刷新,如学校申报的课题第一次成为了青海省课题,实现了科研零的突破;2020年有六位青年骨干教师代表民高参加省级岗位大练兵活动,数量上破了记录……丁志伟也获得了“青海省五一劳动奖章”。

“本科率20%,对上海来说可能无法想象,但对曾经只有个位数的果洛地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丁志伟感慨道,“我希望明年能达到25%,最好30%!”眼前的丁志伟说着说着又禁不住畅想起来。

“我,想要成为一道微光”

“老师好!”每当丁志伟走在校园里,总会有藏族学生冲过来打招呼,又马上害羞地跑掉。就是孩子们黝黑的脸庞上这份淳朴的笑容令他至今动容。

丁志伟说,藏族的孩子特别天真、活泼、质朴,个个能歌善舞,仿佛一出生血液里就充满着艺术细胞,但面对抽象而理性的理科,往往只能取得20-30分的成绩。理科的薄弱直接阻碍了这些学生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求索。而那些考上大学的孩子,他们面临的困境也令人惋惜。丁志伟发现,有不少藏族家庭观念还比较传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背井离乡,因此在填报志愿时,很多高分学子尤其是女生,因为深受祖辈传统观念影响,而放弃了填报外省学校的机会。

“这真的太可惜了!”丁志伟说起去年一个考生,话语间是止不住的惋惜。这个考生考了570多分,正常情况可以报考中央民族大学,却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

毕竟,在许多藏族牧民来说,北京真的是一个太遥远的地方。

随着在学校里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增多,丁志伟慢慢觉得之前只关注提高学科成绩的观念被颠覆了,“我曾以为只要帮他们提高成绩就可以了,现在发现最需要改变的是眼界和思想!”

为了改变现状,丁志伟等老师组成的援青团队找到青海果洛当地领导反映情况,决定实施多种策略,一方面召开家长会,一方面进行家访,向学生和家长们科普商务、建筑、计算机等新兴专业,并组织了多次果洛、上海两地学生交换体验项目。在援青老师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家长改变了观念,开始支持孩子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相对于知识的缺乏,对现代社会的阅历和眼界更加重要。”丁志伟说,他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孩子送出去,让他们更多地融入现代城市,去拥抱更多未来的可能性。

“固本培基、立柱架梁”,这8个字是丁志伟教师团队三年援青的思路,除了提高当地升学率外,他们还准备留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打造一支当地的骨干教师队伍。“等我们走了,还能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体系可以留给后来的老师和孩子们。”

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开学了,高原上的氧气经过一个冬季的消耗已所剩无几,被白雪覆盖了一个冬季的植被还未苏醒,因此,3月是高原上含氧量最低的时期。去年回去的时候,丁志伟给自己做了不少心理建设。但今年,他却对“回果洛”充满了期待,因为接下来的一年,还有太多事情等着他去做。

我要成为一道微光,点亮孩子们的心智,指引他们走出草原,走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