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产业平台:再造产业新中山

中山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明确,瞄准未来5—10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谋划布局七个重大平台,总规划面积超过470平方公里(70.5万亩)。七大平台将强力支撑未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做大增量、盘活存量、改造升级,努力实现新增一个产业中山、改出一个产业中山,奋力再造两个产业新中山。

2021年新年伊始,中山市委书记赖泽华带队调研中山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岐江新城,以及中山南部、西部、北部和中部的镇街,谋划“3+4”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路径。以全市面积的26%再塑发展空间、重塑发展优势,中山拉开了未来十年的城市发展框架。《南方日报·中山观察》本期将聚焦“3+4”中的四大平台,就南部、西部、北部和中部片区的产业平台建设思路,进行深入解读。

南部产业平台

加快旧城有机更新

连接珠澳 再塑“门户”

1月12日,赖泽华到三乡镇、坦洲镇就加快“3+4”重大产业平台规划建设等工作进行调研。调研四个万亩级产业平台,中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首先选择了南部,足见其在四个万亩级产业平台中的重要性。

“三乡、坦洲地处粤澳合作、珠中江协同发展的核心,有区位优势之利;GDP总量长期居全市上游,有经济实力之利;工业发展起步早,有产业积淀之利;工业储备用地比较丰富,有空间承载之利。”在新的历史时期,南部片区不仅要坚持把产业崛起作为“发展根基”,勇当全市制造产业转型的“探路先锋”,还要坚定推动城市更新升级,打造对接珠澳乃至珠西区域的“城市门户”,担纲起新时代赋予的双重发展角色。

从经济强镇到产业先锋

坦洲、三乡,是中山面积较大的两个镇,其中坦洲是全市面积第二大的镇,两者也都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强镇。两镇制造业发展起步早,产业基础雄厚,GDP总量长期居全市上游,连续多年上榜全国“百强镇”,是中山镇域经济中的实力担当。

更重要的是,在城市发展空间日益吃紧的情况下,坦洲、三乡等南部镇区仍有较为丰富的工业储备用地,这是中山整合空间资源谋求高质量崛起的重要本钱。在全市“一盘棋”跨镇街统筹推动产业空间盘活利用的大背景下,南部片区推动镇村低效工业集聚区连片改造,更容易为优质企业腾出足够发展空间。因此,这里将是中山未来产业突围的重要阵地。

两镇经济实力强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产业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长期以来,坦洲、三乡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定位并不清晰,近十年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相对滞后,产业布局未能进一步更新优化。

赖泽华在调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发展的魂。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味依赖房地产,越‘发展’就越困难,越‘发展’包袱就越重;只有坚持制造主业不动摇,注重打基础、谋长远,才能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此次中山跨镇街统筹将坦洲、三乡划入中山南部新城产业平台,为两镇产业转型带来了新的契机。

随着深中通道建设的稳步推进,坦洲、三乡两镇比邻珠三角两个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在产业平台建设方面,两镇必须对标先进城市水平,以高标准规划起步,才能实现与未来大湾区发展的接轨。同时,还必须抓住平台建设的时效,吸取过去转型滞后的历史教训,紧扣近5年发展的“窗口期”“黄金期”,加快推进平台建设,做到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南部新城产业平台的规划,也为两镇未来产业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赖泽华指出,南部新城产业平台要着力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围绕全市“5321”产业布局,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主攻方向,大力招引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项目。

抓好工业项目落地,加强对重点企业项目的跟踪服务保障,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加快产业空间的盘活、利用,加快推动镇村低效工业集聚区连片改造,为优质企业腾出发展空间。只有抓住眼下最重要的工作,加快探索传统专业镇转型升级的脚步,两个传统经济乡镇才能真正担当起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产业先锋角色。

加速打造湾区新城新门户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稳步推进的今天,南部片区特殊的区位,也决定了其要在城市发展的另一层面承担重要角色。

去年1月,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将“湾区枢纽、精品中山”确定为中山城市发展的新目标,也为中山城市升级指明了新方向。

怎样建设“精品中山”?在组团式发展的战略架构下,无论是从资源禀赋支撑,还是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等维度来看,仅仅聚焦主城区的更新升级,显然都已不足以支撑城市全方位发展的内在需求。在远离主城区的南部组团打造南部新城,为中山推动城市升级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在四个万亩级产业平台中,为何只有南部被划定为“新城”平台?从这次调研中,我们可以读出解答这一问题的重要信息。

赖泽华在调研中强调,南部新城产业平台要始终坚持把城市环境作为“门户形象”不动摇。南部片区的城市面貌,与湾区城市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要以南部新城产业平台建设为契机,加快补上城市建设“短板”。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趋势,坦洲、三乡不能再安于一个边界小镇的发展格局,而要以更广阔的视野规划未来的城市建设蓝图,在交通建设、公共服务、环境整治、民生配套等多方面同步发力,为未来的发展抢时间、赶进度。

此次调研指出,南部新城片区要着力打造畅通高效的立体交通体系,前瞻性做好轨道站场谋篇布局,全力配合完成香海高速、西环高速、坦洲快线等省市重点交通项目,加快打通一批市际、镇际“瓶颈路”。要打造城市优质生活空间,加快旧城有机更新,擦亮文化旅游名片,完善提升公共服务配套,实现“城市—人才—产业”融合互动发展。要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工程,抓好坦洲东灌河等环保督察重点项目整治落实,加强平南简易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运营管理,开展好“美丽廊道”“美丽河湖”等专项行动。始终坚持把社会事业作为“民生之本”不动摇,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均衡的教育教学、健康医疗服务,强化社会治理能力,继续完善社会治安管理,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探索与港澳社会保障规则衔接,吸引港澳人才前来创新创业。

近两年,南部片区的规划发展,也契合了市级层面的这一部署。坦洲已经启动中山市南部商贸新城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十四村区域的交通、区位、人才等优势,积极引导高端新业态向南部商贸新城集聚,打造市场辐射中山南部的集职住一体、水城特色、智慧交通、生态宜居的综合服务新城,积极将坦洲打造成为湾区新城镇。三乡则加快产业平台建设,全力打造7000多亩的琅环湖科创园,大力推进1000多亩的宝元鞋厂以及一批低效工业园区的连片改造,以大园区、大平台牵引带动产业大发展;同时大力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全力打造“温泉新城”。

南部崛起,是实现中山高质量崛起的重要一环。谋划产业布局,推动城市更新,中山南部新城正在加速“起高楼”,营造湾区新城的全新门户。

南方日报记者 何伟楠

西部产业平台

打好传统专业镇“下半场仗”

百亿集群 升级蜕变

1月15日,中山市委书记赖泽华到古镇镇就加快西部产业平台规划建设进行调研。“在四个万亩级产业平台中,西部产业平台产业基础最为扎实,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也最强。”赖泽华的讲话点出了中山西部产业集群的实力与困境。如果说以小榄、古镇、横栏、东升等为代表的专业制造重镇曾经是中山立起“工业强市”旗帜的底气,那么今天的中山西部也正在努力立起“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标杆”。

重大平台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山西部这片“产业高地”自然不会在这个未来5—10年的“头号工程”中缺席。

在这片产业高地上,包括照明灯饰、五金家电、智能锁具、电子电器、智能家居、办公家具等百亿级产业集群,正在等待一个突破束缚,重整再生长的机遇。

中山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提出,加快“3+4”重大发展平台建设,打造承接“黄金资源”的“黄金饭碗”,推动形成“东创、西强、南育、北拓、中优”产业布局。

打破藩篱,提挡加速,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期待,西部完备的镇街产业经济,将在跨区域的发展平台统筹下,诞生新的产业图景。

主战场、主阵地、主力军

无论是从产业规模或经济体量来看,中山“西强”名副其实。

从拥有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的小榄,到“中国灯饰之都”古镇、“中国照明灯饰制造基地”横栏、“中国办公家具重镇”东升等,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以镇为单位的产业经济,在这片面积不过几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堆起多个“国字号”产业集群。以五金行业为基础,小榄锁具、脚轮名扬全国;从无到有的灯饰产业让古镇成为全球灯饰源产地。很长一段时间里,小榄、古镇、东升的GDP都在全市专业镇中名列前茅,横栏也在近年来逐渐迎头赶上。

根据中山市统计年鉴数据,小榄、古镇、横栏、东升四镇2019年GDP总值超过645亿元,在全市18个镇的GDP总和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从全市层面看,四镇以占全市约15.5%(278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超过五分之一的GDP。

跳出行政区划来看,中山西部的经济体量已经相当于一座中型城市,经济密度也十分有竞争力。在中山2017年开始布局建设的九大市级产业平台中,中山西部就拥有小榄园、古镇园两个产业平台。

但曾经强,不代表永远强。近年来,以镇域为单位的专业镇经济正在产业转型中遭遇阵痛:工业投资乏力、产业空间受限、集群辐射力不强等。当发展进入新阶段,生产要素的简单堆叠产生的效益逐渐递减,协同发展不畅、资源流动受阻。

2019年,小榄、东升的GDP负增长,是专业镇集体低迷的缩影。从古镇利和威斯丁酒店、小榄海港城等地标性建筑高处向外眺望,连片的老旧锌铁棚厂房,难以引起外来资本的兴趣。

资源聚合的迫切需要、产业协同升级的迫切需要、城市品质提升的迫切需要——在古镇的调研中,赖泽华用三句话点出了中山打造西部产业平台的紧迫性,也表明了西部产业平台构想中着力要解决的发展桎梏:面对西部片区土地资源紧缺、创新要素稀缺的问题,要通过产业平台的协同联动,聚合优势资源、推动抱团发展、打造崛起龙头;对于产业升级的问题,要通过打造重大产业平台,推动传统产业布局再优化、技术再升级、结构再提升,焕发产业新生命力;对于用地规划不够有序、功能混杂,城市面貌低端等问题,要通过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园区,带动西部片区城市品质大改观。

镇街之间不能再走各自为政、分散发展的老路,西部片区也决不能成为“低端、低质、低效”的代名词。赖泽华表示,西部产业平台规划范围覆盖小榄、东升、古镇、横栏四个镇街,区域内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占全市近五分之一,是中山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力军。

沿着这条从分散式城镇化发展形态走向集聚式发展的全新路径,在中山西部这片百亿产业集群林立的区域上布局万亩级产业平台,既是对原有市级产业平台在定位上的又一次升级,更是对原本分散、独立的专业镇经济的重新洗牌。

再利用、再整合、再拓展

打造西部产业平台,既有需要,也有基础。在区域竞合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以镇域为范围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过去。但逐一来看,中山西部的专业镇群仍然特点鲜明。

作为中山专业镇经济的龙头和标杆,去年小榄镇在疫情的冲击下努力恢复经济元气。下半年,生产的快速恢复拉动小榄镇工业用电量与去年基本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实现了正增长。于工业,于商贸,拥有多个产业集群的小榄都展现了它的全能和韧性。但在产业空间上,小榄镇土地开发强度堪称全市之最;交通上,“105国道之堵”仍然困扰着往返市区和小榄的人群。

同样拥有完备商贸与工业基础的古镇镇也在今年下半年迎来工业的强势反弹。而作为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古镇在跨境电商发展上拥有很大潜力。但与小榄相同,古镇同样在产业空间与交通问题上受到镇域限制。

东升与横栏,这两个在过去不算突出的工业镇,近年来凭借“后发优势”承接来自周边的产业转移,经济总量接近甚至赶超了古镇。拥有宏昌物流园的东升是西部片区的物流中心,也拥有脆肉鲩与棒球两张小镇名片;而近年来承接照明产业集群外溢的横栏镇则异军突起成为“中国照明灯饰制造基地”,也是2019年中山为数不多的实现GDP正增长的镇。

各镇独列,各有缺点;但合并来看,却是一张完整而充满可能性的版图:工业、商贸、外贸试点、物流服务、产业空间,跳出镇域限制来看中山西部,其所拥有的承载力在四个万亩级产业平台中名列前茅。

2020年,小榄推动天集智海项目落地,规划总面积560亩,首期工程已于去年动工并封顶,将于2021年年中投产使用;古镇也在2020年启动了该镇第一宗村级工业园区整体“三旧”改造项目,并将TOD综合开发用地1328亩规划建设定位“灯都产业新城”。当锌铁棚已不再适合中山,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新工业才代表了中山专业镇的下一个四十年。

赖泽华在调研中强调,要紧贴现代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大势,一体考虑园区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走“以城兴产、以产聚人、以人旺城”的新发展路子,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产人融合”新城。要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围绕照明灯饰、五金家电、智能锁具、电子电器、智能家居等优势产业,大力开展稳链、补链、强链、延链,不断做强做优现有产业。

大交通、大平台、大容器

在跳出单一镇的局限后,审视交通问题也有了全新的视角。

去年12月28日,广中江高速三期的正式通车让小榄镇拥有了第二个高速出入口,西部片区交通压力进一步缓解,中山西部直达广州、佛山、江门等城市更加便捷。目前,小榄尚有两个接驳高速的互通项目正在建设中。

联通广珠城际的小榄镇、东升站、古镇站,联通广中江高速的两处高速公路出入口,古镇快线、G105北线、古神公路、新沙水公路等多条干线公路,在建中的深茂铁路中山西站(横栏站),未来将新增的中开高速、西环高速及小榄支线等多条高速公路出入口……大湾区交通高速路网进一步的互联互通,将为西部产业平台提供交通支撑。赖泽华在调研时强调,要加快突破交通瓶颈,对内加快打通“瓶颈路”“断头路”,畅通城市内部微循环;对外加快中开高速、西环高速及小榄支线等高速项目落地,谋划佛山地铁南延,抓好深茂铁路中山西站(横栏站)等站场建设,实现与湾区城市的快速通达。

今年,小榄镇、古镇镇又将推进一批道路改造项目,以加强城市内部的交通微循环。小榄工业大道将由双向四车道改为双向八车道,中山城市副中心交通进一步扩容;全长3.7公里的古镇镇古神公路(十水线至东兴东路段)立体交通改造工程正在施工中,预计到2022年年底与中山市西环高速同时竣工并投入使用。2021年,古镇镇将推动13条新建市政配套道路建设。

跨镇街打造的市级产业发展平台,既推动了镇村低效工业园区改造,撬动城市更新,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也更好地引导分散在各镇街的产业资源重新集聚,统筹打造全新的高端产业。

从土地空间的再利用、再整合、再拓展,到积极对接深圳优质资源,西部重大平台的规划建设,将为中山“西强”之力的延续和再生提供动力强劲的“大容器”。

南方日报记者 廖瀚

中部产业平台

引入大科学装置

科创引擎 智造脊梁

“中部产业平台是依托国家级大科学装置、高校院所科创平台打造的高端产业平台,具备成为新兴领域先进技术诞生地和‘独角兽’企业孵化地的巨大潜力。”1月17日下午,中山市委书记赖泽华到南区街道实地考察中部产业平台规划建设情况,他在讲话中清晰地指出了中部产业平台在“3+4”重大产业平台体系中的定位,强调了其在全市未来高质量发展征程中的角色担当。

在四个万亩级产业平台中,中部产业平台的角色最为特殊。如果说,各产业平台均承载着中山产业转型、城市升级的重任;那么,作为未来大科学装置在中山落地的载体平台,承南接北、手握科创重器的中部产业平台,还额外承担着为各大产业平台乃至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创新动能的职责。

从传统制造集聚区,到中部科创新引擎,中部产业平台必须承其重、利其器,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担当好这个时代赋予的全新历史重任。

中部制造:“车轮上的转型”

研究一座城市的未来征途,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前程来路。对于中部产业平台的南区、大涌、板芙三个镇街来说,也是如此。

某种意义上说,作为中山专业镇经济的典型代表,南区、大涌、板芙都是车轮转出来的制造业镇街。改革开放初期,公路对中山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位于主城区偏西方位的镇街更有体会。改革开放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山市境内的国道,仅有一条G105。这条国道从北至南贯穿中山西部的9个镇街,成为中山西部制造专业镇发展的一条“黄金走廊”,南区、大涌、板芙也是其中的受益者。

畅通的马路,从外部源源不断地带来了重要的资金、技术,让制造业在当地快速起步发展。1982年,大涌镇开办起第一家红木家具企业,3年后,大涌全镇已经办起了30家简易的家具店、厂,从业人员达到1200多人。1987年,香港家具企业进入板芙镇投资设厂,成为板芙镇最早的一批外资企业。同样在上世纪80年代,中山市第一家电梯企业也已在南区落户。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三个镇街都陆续形成了各具特色和规模的产业。大涌镇获得“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称号,板芙镇成为远近闻名的广东省美式传统家具专业镇,南区也成为国内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电梯产业基地之一。

在这些专业镇街崛起的过程中,便捷的交通无疑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即便在今天,我们翻看中山产业地图,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公路影响三镇街制造产业布局的痕迹,板芙家具、大涌红木、南区电梯等特色制造产业集聚区都分布在G105两侧。

近些年,因为主观、客观、内部、外部多方面的原因,中山传统专业镇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相对滞后,南区、大涌、板芙特色制造产业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

当下,中山已经打响“重振虎威”高质量崛起开局战,三镇区也从来路中找出路,总结过去发展的成功经验,寻求未来转型升级的路径。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突破发展瓶颈的第一步。

相比过去几十年间各镇街在交通建设方面各自为政的情况,中山跨镇街统筹规划建设“3+4”重大产业平台,正在为中部产业平台各镇街开展交通建设打开新的思路。

目前,广珠西线高速在南区设有1处出入口,加上G105南线、古神公路、大南路、芙蓉路等道路,形成了当下中部产业平台区域的基本交通网络架构。根据规划,未来,中部产业平台还将新增西环高速并设置2处出入口,同时新增桂涌路等市内交通干线公路。城际轨道建设方面,中山还将谋划新增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轨道(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线)西线方案,届时将进一步加强中部产业平台的对外交通联系。通过这些通道,中部产业平台将有望搭建起与江门20分钟、珠海20分钟、主城区10分钟车程的交通网络格局。

大交通建设,正在中部产业平台织起一张更细更密的立体化交通网,为“中部制造”探索“车轮上的转型”创造条件。

打破边界 解决“地从哪里来”

对于土地资源紧缺的中山来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地从哪里来?有地怎么用?是绕不开的问题。

实际上,中部产业平台的三个镇区,虽然在“一镇一品”的模式下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但土地开发强度并不大,仍有较充足的土地储备。在上一轮全市土地资源梳理中,板芙镇就被列为土地“存量大户”之一。中山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简称“智装园”)的规划,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确定的。2016年底,中山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了智装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规划,智装园规划面积达6100多亩,成为中山市唯一一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也是当时中山市可供连片工业用地最多的园区。

在这一轮土地资源梳理中,同样被确定为土地“存量大户”的镇区,还有火炬、翠亨、民众、三角、黄圃、坦洲、小榄、古镇。2017年初,中山正式在这些镇区布局9大市级产业平台,九大平台总规划面积达153.36平方公里。

这一轮梳理出的土地存量面积占中山总面积的8.6%。作为土地面积全省倒数第二的地级市,中山土地开发强度较高,梳理出这样规模的土地存量实属不易。但这一数字在3年后,被再一次刷新。

去年10月,根据中山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审议的《中山市重大产业平台划定实施方案》,中山将通过全市“一盘棋”和跨镇街统筹,划定7个重大产业平台,包括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岐江新城三个核心平台,以及中山北部产业园、中山西部产业园、中山科技创新园、中山南部新城四个万亩级产业平台。“3+4”重大产业平台总规划面积超过47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26%。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土地存量摸底扩容,“3+4”重大产业平台的规划,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首次突破现有行政区划为解决“土地之困”给出了新的方案。这一方案,不仅进一步解决了高质量发展“地从哪里来”的问题,还真正意义上首次在规划建设重大产业发展平台方面对组团发展理念进行了实践。

聚焦中部产业平台,板芙镇、大涌镇、南区街道被纳入这一平台规划范围。中部产业平台的划定,实现了其承载的重大产业项目规划视野和建设空间的再扩容。根据对中部产业平台的用地情况的摸底,平台总面积50.22平方公里,已建设用地达到13.38平方公里,开发强度为26.6%,远期可用建设用地6.46平方公里,约0.97万亩。

跨镇街统筹规划使用土地存量的全新探索,也在呼唤全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和运营管理机制。

赖泽华在调研中部产业平台时指出,要坚持改革开路,打破行政壁垒、统筹镇街资源,走出一条“市级统筹、镇街主体、利益共享”的新路子。市委、市政府将“一竿子插到底”,专人专班推进建设,加强对规划管控、土地整备、产业导向、招商推介、生态保护、重大公共配套、产业扶持政策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加快明确市镇两级和镇街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有地怎么用”的问题,早在2019年6月,中山市已经出台《中山市新型产业用地管理办法》,提出了“新型产业用地(M0)”概念。这一新型产业用地模式,允许高强度开发,允许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配置一定比例的各类配套设施用地,不仅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也更加契合了新型产业项目发展用地需求,为创新型平台和创新人才的空间需求提供了用地保障。

从区位中心到科创高地

中部产业平台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因为土地储备丰富,更因为中山科技创新园选址于此。

去年5月,中山“2020·中山自主创新论坛暨海外专家南粤行”活动在中山举行,会议透露,中山科技创新园选址南区街道,占地500多亩,包括光子科学中心等在内的大科学装置也将落户于此。根据规划,中山将整合现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中山建立的创新平台——中山科技创新园,拟建成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为一体的高端科技创新园区,打造中山科技创新“新引擎”。

有了大科学装置这一科创重器的加持,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中部产业平台的明显优势。此外,中山正在积极推动建设的两所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其中一所香山大学就位于中部产业平台内的板芙镇。随着,该校建设的推进,中部产业平台正在成为全市新兴的产学研高地,科技创新能力将在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人才聚集等方面进一步凸显。

正是这样的大背景,决定了中部产业平台的角色担当。赖泽华在调研中部产业平台时强调,中部产业平台要始终坚持“科学”定位,聚精会神建设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端科研创新平台、企业孵化与培育、成果转化与推广、人才培养与引进于一体的科学城,打造中山科技创新新引擎、广中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平台。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承载着中山未来科技创新希望的中部产业平台,在大力推进中山科技创新园建设、加快大科学装置扎根落地的同时,不仅需要思考如何依托科技创新能力升级带动平台内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更需要面对以科技创新推动全市高质量崛起的宏大命题。

新的一年已经启幕,中山市委、市政府将“3+4”重大产业平台建设确立为2021年全市“头号工程”。积极推动大科学装置建设,助力香山大学加速建设,中部产业平台正朝着高质量打造中部科创新引擎、全市科创高地的目标迈进。

中部产业平台,是最接近中山市中心城区的产业平台。位居区位中心,必当勇挑重担,撑起中山未来发展的中部脊梁!南方日报记者 何伟楠

北部产业平台

盘活存量对接珠江东岸资源

产城融合 变道超车

新年伊始,“3+4”重大产业平台成为了中山政经界朋友圈的热词,开年后,中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各大平台密集调研,吹响了发展的新号角。1月16日,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赖泽华带队到黄圃镇、三角镇、民众镇,调研中山北部产业平台规划建设情况。中山北部产业平台是“3+4”重大产业平台中最北端的一个,也是平台涉及镇街经济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一个,然而,从空间优势和近年来的发展势头来看,中山北部都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区域,展示出让人期待的发展潜力。

去年中山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提出全面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瞄准未来5至10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谋划布局七个重大平台,通过做大增量、盘活存量、改造升级,实现新增一个产业中山、改出一个产业中山,再造两个产业新中山的目标。在中山产城发展新变局下,一度落后的北部区域能否实现超车突围?

产业格局“变道”下的新机遇

“3+4”重大产业平台是中山2017年提出的组团式发展战略和九大市级产业平台的延续和升级。从空间上看,“3+4”重大平台规划总面积超过47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超过四分之一,约为九大市级产业平台规划的2.7倍。除了空间面积更大,“3+4”重大平台规划突破了以镇街为单位的划分方法,将产业平台和区域发展放到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中进行考虑,可以说是中山打破镇域发展局限,走出“市级统筹、镇街主体、利益共享”路子的新探索。而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来看,无论是九大市级产业平台或是“3+4”重大平台,都是区域产业升级的新路径,对于东北三镇而言,更是如此。

在中山传统经济格局中,东北组团的黄圃镇、三角镇、民众镇都不是传统经济强镇。截至2019年,在中山24个镇街GDP总量排名中,东北组团仅三角镇闯进前十,其余两个镇排名前15名开外。三镇产业结构较为复杂,黄圃镇产业以家电产业见长,民众镇则是传统农业大镇,三角镇既是农业大镇,也是中山新兴的工业镇。但总的来看,相比市内传统工业强镇,三镇产业发展仍处于相对初级阶段。

虽然经济综合实力欠佳,但东北三镇却拥有多种后发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发展空间。三镇地域面积约占全市的16%,与中山市西北和中南部等开发较早的镇区相比,黄圃、三角、民众拥有相对丰富的土地储备资源,北部产品平台远期可使用建设用地规模超过1万亩。

拥有相对丰富空间资源的东北镇区,成为中山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块“处女地”和重要战场。2017年,中山提出组团式发展战略时,将东北组团定位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重要基地、现代物流枢纽和生态农业功能区”。围绕市级产业平台,黄圃镇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和临港先进制造产业;三角镇重点发展高端精密电子、装备制造、信息科技等先进制造产业以及大数据、信息服务、科研成果转化、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性创新服务中心;民众镇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健康医药、休闲旅游等产业。

随着市级产业平台和项目落地,东北组团三大镇区的空间优势也逐步转发为实际的发展优势,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市级产业平台落地一年后,截至2018年底,黄圃园、三角园和民众园三大产业平台落地项目总投资超过400亿元。2018年,东北组团三镇GDP平均增速超过8%,高出全市GDP增速(5.9%)近3个百分点,成为各组团中发展增速最快的组团之一,潜力凸显。

中山北部产业平台的产业发展定位基本延续了此前的区域产业发展方向。赖泽华调研北部产业平台时,在产业领域提到了两个关键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此判断,中山北部产业平台有望成为中山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承接和发展平台。

回顾中山近20年的发展,第二产业长期在中山三次产业结构占主要位置,进入后工业时代,中山的产业发展重心不断向服务业领域转移。2008年,中山提出“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2009年,第二产业产值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近十年来首次降至60%以下,2018年,首次低于50%,当年,第三产业占比(49.3%)首次超过第二产业(49%)。

这是中山服务业发展机遇,也是东北镇区发展机遇。近两年来,京东中山电子商务产业园、VDE、BV、UL三大国际知名检测认证机构等项目已先后在东北组团镇区落地,生产性服务业项目集聚度不断提高,区域产业特色也日益鲜明。转入服务业赛道,功能角色清晰的东北三镇实现“变道超车”也不是不可能。

大交通激活先天区位优势

最近关于GDP万亿城市俱乐部的消息在网上热了起来,继2019年佛山GDP迈过1万亿元大关后,东岸的东莞有望在2020年实现这个突破,与广州、深圳、佛山携手成为万亿城市俱乐部成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实力再添一筹。

北依广佛,东临莞深,区位,一直是中山北部的天生优势,这里成了中山与珠三角城市“巨头”们牵手,参与珠三角经济协作的前沿阵地。在深中通道等跨珠江口大交通网络完善成型前,北部一直是中山接受外来辐射带动的主要方向,往北,有同为广东改革开放“四小虎”成员顺德、南海,更有千年商都、超一线城市广州,借道广佛,中山还可连接惠莞深城市圈。

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中山北部也一直在区位上做文章,放大这一优势,在交通建设和产业设计等方面都往该方向靠拢,处于中山最北端的黄圃镇就是其中的代表。截至目前,黄圃镇内集聚了黄圃港、南沙港铁路、广中江高速公路、东部外环高速公路、黄圃快线、民古公路等交通运输平台和线路,号称是中山目前唯一一个同时具备“水、铁、公”多式联运体系的镇街。借助区位和交通网络优势,以市级产业平台(黄圃园)为载体,黄圃镇在物流产业方面持续发力,继万科旗下品牌万纬物流后,2020年黄圃镇先后签下维龙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贸供应链管理及结算中心项目,以及京东中山电子商务产业园及运营结算中心项目,黄圃乃至中山北部在物流产业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双区”建设背景下,中山北部的这种区位优势正被放大,中山北部产业平台处于中山东部环湾创新发展带、西部优势产业升级带的融汇点,有着融通两带、联动内外的枢纽作用。赖泽华在调研中也从区位的角度,对北部产业平台乃至北部区域的角色进行了新定位:依托高速、铁路、港口等多式联运优势,努力打造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重要集散地,争当中山对接广州、深圳等湾区中心城市的重要门户。

2020年12月以来,广中江高速、黄圃快线、民古公路等多个重要交通项目接连通车,内外交通网络逐步完善,让人重新认识这个区域,并高看一眼。上述这些交通项目的通车,对于释放和放大中山北部的区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部分还具有决定性意义。以广中江高速为例,其串联江门、佛山、中山、广州四城,经中山小榄、东凤、南头、黄圃镇,其通车后,可缩短中山北部至粤西地区以及珠江东岸的距离。而对于黄圃而言,广中江高速是第一条在黄圃境内设出入口的高速公路,其对于这个同时拥有港口和铁路的新兴工业镇而言,作用和意义更为特殊。

正在修建的东部外环高速公路也将是中山北部发展的重要交通红利。通过该线路,中山北部镇区到深中通道西着陆点——翠亨新区马鞍岛的距离将进一步缩短,北部区域北连广佛都市圈,东接深圳的区位优势有望进一步放大。

家电产业升级之路

被大岑沥和桂洲水道包围的黄圃镇大岑工业区,是中山北部深嵌于佛山顺德区内的一块“飞地”,与顺德一河之隔,上世纪90年代,大岑工业区成为中山家电产业起步最早的区域之一,也成为中山北部产业发展的重要战场。30年后的今天,大岑工业区正谋划启动另一场改革——村级工业园改造,而在对岸,这场改革已在顺德区内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近两年。

去年,中山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拓展镇街产业发展空间,加快镇村低效工业园区改造和城市更新,黄圃被列入试点区域,大岑工业区成为了试点中的试点,计划开展1500亩土地、单体改造约400亩的连片改造。

这既是一场产业和城市空间的整理,也是产业的一次革新。按照规划,大岑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对旧厂房、旧住房进行连片改造,建设一批高端厂房。改造完成后,将重点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未来还将计划在此打造智能家居产业基地,形成家电产业的升级示范。

村级工业园改造是当下中山北部共同面临的发展命题,小榄、古镇等中山西北部镇街也正积极推进该项工作。虽然改造总量不及西北部等工业重镇,但黄圃、三角、民众等东北部镇区村级工业园改造任务也较为繁重,以黄圃为例,旧厂房“工改工”面积占了全镇城市更新区域面积的近一半。

对于拥有相对丰富空间资源的中山东北部镇区来说,村级工业园改造这篇“新”与“旧”的文章,既有破解发展遗留问题的历史意义,也有促进区域发展的远期效应。村级工业园改造背后的一个清晰信号就是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利用产城空间,“人城产”协调发展。

中山北部产业平台涉及的黄圃、三角和民众具有土地储备优势,是未来中山产业发展的一块“潜力板”。近年来,中山东北组团镇街在引进项目方面成为中山产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更考验地区产业和城市规划管理的水平。

突破镇域规划限制的“3+4”重大产业平台,有望为北部镇区带来产城发展新局,以往以镇为单位的产城规划有望被打破,产业重构和城市建设不同步、不协调等问题也有望找到破解的新路径,未来5-10年,我们期待迎来一个整体性更强、产业特色更鲜明、城市建设更协调的中山北部。

南方日报记者 雷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