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蒙阴“兵支书”|书记卖车

1.断线

红色的六米二货车启动了,开走了,消失在寒冷的夜色中。43岁的刘元华回到蒙阴鲁泰鞋业院内的停车位上,默默地坐了半个小时。空气中还留有爱车淡淡的柴油味,手里待注销的营运证还带着驾驶室的余温。2021年1月10日晚上,他卖了最后一辆车,断了这根跑了11年的“创业线”“致富线”。

刘元华过去跑车在路上

2004年底,在湖南当了8年武警的刘元华退伍回到老家蒙阴县垛庄镇古泉村,开了两年理发店,给人开了一年车。2008年,他自己买了车,签约给鲁泰鞋业送货。从此生意越做越大,最多时,他养了5辆货车、雇了9名驾驶员,年入三四十万元。而今,车卖了,线没了,这一切都远去了。

古泉村少了一位“车老板”,多了一位“兵支书”。

2019年3月底,垛庄镇党委副书记赵增健、党委组织委员杨慧来到刘元华家,问正在擦车的他,哪年当兵、哪年入党。“如果叫你干村支书,能行不?”赵增健问。刘元华一口否定:“白搭!我光在外头跑,村里谁是谁都不认识了。”

当时,古泉村所在的孟良崮片区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而古泉村一年半换了3位书记,老书记年龄大了,村里65名党员中,41人年龄在65岁以上。时任垛庄镇党委书记秦元东劝刘元华:“片区提升机不可失,需要你这个老兵带头!”蒙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李红伟也找刘元华深谈了两次:“你自己富不算富,带着老少爷们一起富才算本事。若有战,召必回,那才是真军人,真党员!”

刘元华的军装照。2002年,他获武警湖南总队首届“十佳士官”称号。

“干好了行,干不好怪丢人。”刘元华犹豫了半个月。村里30年没变样,他心里也不是滋味。镇党委找了他6次,他终于答应,先当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试试。

2019年4月,刘元华上了任。起初,他还藏了个“小心眼”,想着兼顾生意。前几个月,他一早4点起床,开车往临沂送鞋,8点赶回村里上班。他还有一辆九米六新货车,心想等村里不忙,抽空跑一趟两趟长途。哪成想2350口人的大村天天有事,一趟也没跑出去。2019年5月老书记辞职,5月12日,刘元华被任命当了村党支部书记,就更出不去了。刘元华只好把车卖了,9个月的新车折了9万元。

刘元华会开车在村里派上了用场,图为拆除限高杆。

“村里的事,既然开了头,就得干好,要不丢人现眼。”刘元华说。一心不可二用,这一次,尽管心里有万千不舍,刘元华还是卖了最后一辆车。

2.“菜鸟”变“师傅”

当兵8年、跑车12年,刚上任,刘元华连村里的人都认不全,本村地边到哪儿都不知道。他夹着本子整天在村里转,一边认人、认村里的设施,一边倾听群众诉求。遇到难事儿,他跑去问村里的老书记、老党员,去镇上问乡镇干部怎么干,有时自己还担心,别把别人问烦了。

刘元华和村民聊村庄发展

古泉村由2个村合并而来,村大、路远。穿村的主干道只有4米,会车困难;有的地方更窄,只有2米,村民经常因为车辆剐蹭闹别扭。刘元华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争取资金修路。他动员村民拆掉路边私搭乱建的小车库、破猪栏、烂棚子,清理“三大堆”,这样,4米的路拓宽到了6米。6公里的路修好,铺上沥青,装上路灯,栽上绿化苗木,村庄一下子通透了、敞亮了。

村主干道(拓宽整修前)

村主干道(拓宽整修后)

87岁的贫困户刘乃法,老宅正“坐”在古泉村的南北主干道上,4米宽的路到这里一下子收窄成了2米,东边的胡同到这里也断了,只能从屋东北角绕过去。拉木头的三轮车从这儿过,把刘家房角上的石头都刮掉了。掉下来的石头,刘乃法搬不动,四处找年轻人把它安回去。

这次修路,刘元华找到刘乃法,劝他借助危房改造,把房子挪挪位置、让开道。刘乃法怵头,怕危房改造1.8万元的补助不够用,自己年龄大了,也张罗不起来。刘元华天天往老人家里跑,连劝带磨;又帮他争取了镇上的扶持资金5000元,帮他联系了工程队。老人终于答应挪房子。结果,新房建起来了,路也通畅了。

1月13日下午,记者走进刘乃法家。新屋暖和和的,炉上的小锅馏着馒头。刘乃法耳朵不好,见着我们,光说刘元华好。

古泉村里原来无处停车,村子又临近205国道,每次逢年过节,年轻人开车回家,老人不放心,怕车丢了,晚上去车上睡觉。刘元华听说后,心里不是滋味。借助修路,他专门辟出地方,建成了4块停车场,能停几十辆车,还在附近装了监控。这下子,村民不用在车上睡觉了。

其中一处停车场,原来是一处废弃宅院。早年,村里给这户人家另划了宅基地,这处老宅基地却一直没交还,一拖就是20多年。刘元华劝这家拆了房,腾出地方建停车场。对方不愿意。“你找找手续。如果有合法依据,村里该补偿补偿。”刘元华说。过了几天,这家人还是没有出示手续,刘元华再次上门确认,这家人再没说什么。房子顺利拆除了。

村主干道边的一处废弃宅院

上图中的宅院拆除后,原地建成了停车场

村里出现了停车场,这在当地是新鲜事儿。古泉村的邻村大山寺村,党支部书记王启生也是一位“兵支书”。他告诉记者,听说古泉村清理了三大堆、建起了停车场,他自己开车去古泉村转了两趟,后来干脆带着全村47名党员到古泉村现场参观,回去在村里也建起了两处停车场。

从四处学习到输出经验,一年多时间,刘元华从“菜鸟”变成了“师傅”。

3.老兵本色

刘元华说话温和,甚至有点腼腆,干事却很拼。从他身上,时常能看出军人的影子。

2020年8月13日,6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临沂。14日一早,刘元华接上级紧急通知,古泉村上游的黄仁水库逼近警戒水位,将于半小时后开闸泄洪。他立即安排村“两委”、网格员组织沿河住户撤离,自己沿河巡查。巡查到师古庄桥时,他看到河边停着一台挖掘机。挖掘机车身已淹没了大半,仅驾驶室露在外面。当时河流已经冒槽,在车旁形成了水流,万一周边的土冲走,挖掘机一倒,就可能被水流冲走。

刘元华赶紧找人联系挖掘机主,自己转身回村去找绳子。挖掘机车主赶到,一看太危险了:“算了,挖掘机咱不要了!”刘元华说:“我参加过九八长江抗洪,有经验,把钥匙给我!”他手拿长绳,一头系在自己腰间,另一头拴在电线杆上,奋力向挖掘机游去。车边水深2米多,驾驶楼已经进水了,好在发动机还没进水,他一把打着火,艰难地把挖掘机开到远离河道的巷子里。上百万元的挖掘机算是保住了。

刘元华回村找绳子,准备去挪挖掘机

1月13日傍晚,记者在古泉村采访,遇到了吃完晚饭出来散步的村民韩兴本老两口。“刘元华当过兵,能吃苦,整天盯在村里。”67岁的韩兴本说。

村委委员、妇女主任高红莲说,有一次,刘元华摔坏了腿,在家里躺了一个多月,能走了,拄着双拐来村里继续忙活。村里第一条沥青路面铺油那天,正赶上他过生日,他盯到凌晨1点多才回家。抗疫值班,大冷的天,一个正月,他值了20多天夜班。“这些事儿,村里人都看在眼里。”她说。

刘元华腿摔坏了,跪在椅子上开两委和小组长会

刘元华拄着双拐盯在村庄环境整治现场

现在,古泉村南头,路东是一座3层的办公楼,路西是一片大棚桃树。这是金葵农业项目,占地1000亩;村里还引进了一个雅库特农业项目,占地1400亩,正在平整土地。

古泉村临近孟良崮工业园,村里年轻人都去打工了,全村5000多亩土地,一半以上种了杨树。村集体有300多亩地,也种着杨树。2019年7月,刘元华和村“两委”召集村民商议,打算整合土地发展高效农业,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

流转土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村集体的300多亩地,分散承包给了200多户人家;剩下的600多亩地,分散在300多户人家手中。对举棋不定的人家,刘元华带着村“两委”一班人,挨家挨户做工作。最多的一家,刘元华跑了20多趟。一个半月时间,1000亩地就流转到位了。如今,金葵农业这1000亩地的蜜桃全部栽种完毕,他们和山东农业大学合作,除了种桃,还将发展研学旅游。现在,有20多位村民常年在金葵的桃园打工。“春天,欢迎你们来看桃花。今年,有的桃子就能结果了。”刘元华对记者说。

刘元华在金葵农业的桃园里(摄影 公茂栋)

看到古泉村干事高效,2019年11月,雅库特农业公司找上门来。古泉村又流转了1400亩土地提供给雅库特。目前,该项目正在平整土地,打算种植苹果、樱桃、梨等果树。刘元华说,除了土地租金1000元/亩,两个项目合起来,能常态化安置村民就业近百人,每年能增加集体收入90万元。

古泉村今貌(摄影 杨学莹)

“一年多过去,还好没干砸,我心里踏实多了。我自己在村里转,也觉得怪漂亮。能带着老少爷们干点儿事,村庄面貌在咱手里起了变化,也怪好啊。”刘元华说。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提供)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学莹 实习生 冯加香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