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村”脱贫记——双峰县甘棠镇和谐村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

图片
△和谐村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熊小平 曾玉玺
【村情档案】
双峰县甘棠镇和谐村,由原枫树铺村和山井村合并而成,是一个典型的“石头村”——喀斯特地貌,石多土少,全村1200多人,耕地为旱土780亩,人均不到2分。这里地处衡邵干旱走廊,缺水是村民的心头之患:地表沟圳山塘不蓄水,丰水季节地表水渗透到岩层下,枯水季节地上干得冒烟。2016年,村里347户村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245人,贫困发生率19.36%,是省级贫困村。
曾经,十里八乡把“嫁女莫嫁山井坳”当民谣唱。如今,和谐村水库修好了,公路修通了,扶贫车间建起来了,缺水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一主三辅”产业格局把全村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零。2020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914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达到8万多元。
【主稿】
1月15日,暖阳和煦,和谐村披上金色“冬装”。
“和谐村里和谐人,合力齐脱贫;和谐村里和谐梦,共建新农村……”村党支部书记邹好快意气风发,播放起村民自导自演的快板《颂党恩、奔小康,勠力同心谋振兴》。这首快板,讲述了和谐村脱贫攻坚的故事,那是一个跟“石头”作战的传奇。
石头上面修水库
“我家住在山井坳,地少山青水不秀,四十八根讨米棍,远近闻名穷山沟。”快板的一句歌词,唱出了和谐村“缺地缺水”的心酸。
77岁的村民邹群初说,满山巨石,寸草不生,滴水不存,在外人眼里那是奇景,在村民眼里就是穷根;冬天,一盆水三用——洗脸、洗衣、浇菜,饮用水也是难题;村民陈某的女儿嫁在本村,农忙时因用水之争,与娘家大闹一场几乎断绝关系……
图片
△双峰县甘棠镇和谐村山井水库改造前全景
缺水,水,水,极度匮乏的生命之源,成为村民难以打破的魔咒。
上世纪60年代末,该村的先辈肩挑手提挖出山井水库,一度解决了水困。但因水库底下石灰岩溶洞密布,渗漏日趋严重,年深月久,地下洪流造成库底多处破裂,水库蓄水功能几乎全失,村民再次面临缺水之困。
2018年3月,湖南省审计厅帮扶工作队入驻和谐村。进村之后,帮扶队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带着GPS测量仪满村跑。“看着帮扶队的干部们满村跑,我还疑惑他们打算做什么?”脱贫户蔡仲觉说。3个月后,帮扶队拿出山井水库防渗改造方案,村民们恍然大悟——帮扶队想为村里修水库。
蔡仲觉依然有困惑,和谐村由原枫树铺村和山井村合并而成,山井水库主体位于原山井村,只能覆盖全村七成村民。距离水库较远的蔡仲觉说帮扶队“偏心”。帮扶队队长王勇告诉他:“你别急,水库涉及面广,优先推进。我们同步规划小水利和安全饮水,保证让大家伙都喝上干净水。”打消了蔡仲觉等村民的疑虑。
有了脱贫攻坚方向,有了实施方案,有了群众支持,帮扶队迅速行动。在后盾单位省审计厅的大力支持下,帮扶队协调省市县三级水利部门及勘查设计单位,经过多次研究论证,确定对库盆铺设PE复合土工膜、对库岸基岩区域浇筑C20砼的防渗处理方案。
2019年6月,总投资400万元的山井水库防渗改造工程开工,次年4月完工。水库库容达6万立方米,可解决800多人生产生活用水,有效灌溉面积达300亩。同时,16个小水利及安全饮水设施提质改造项目顺利竣工。安饮水全覆盖,耕地旱涝保收,困扰和谐村多年的用水难题解决了。颇有文墨的邹群初兴致勃勃地写下《山井水库治理记》:“精准扶贫之硕果,乐享田园之福地。”
△双峰县甘棠镇和谐村山井水库改造后全景
15日傍晚,山井水库边的游步道和小广场上,村民们饭后悠然漫步。和谐村产业发展有了“源头活水”,“村村响”传来快板声:“水利安饮齐发力,经济发展有保障……”
石头缝里种红薯
“扶贫干部进村来,发展产业搞奖补。甜蜜事业幸福甜,石头缝里种红薯。”过去,和谐村天晴就旱、下雨就涝,庄稼种不好。因地力穷,村民格外勤劳手巧,将自家地里的红薯加工成特产乌心薯干,又甜又香,好吃好看,四乡八村都有名。但因为是家庭生产,产量小,品质参差,难以形成产业。
水库修好了,红薯种植规模扩大了。帮扶队和村支两委改造建成1000多平方米加工厂房,聘请湖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来村开展种植及加工培训,购置现代化设备,建成枫井薯铺食品加工厂,引回“能人”禹彩冬经营管理。“通过改良红薯品种,规范生产流程,确保红薯干品质。”禹彩冬说,去年销售2.5万多公斤红薯干,产值达到110余万元。他打开销售软件,向记者展示15日的销售业绩,一共12单,最贵的325元。“我等下就送到镇上快递站,明天发货。这些事情,村民不会。他们有的把产品放到我这里寄售,我帮他们做。”
图片
△贫困户李瑞英正在晒红薯干
“因为味道特别好,不少县城的人都会专门来村里买薯干!”脱贫户李瑞英骄傲地说。去年,她种了4亩红薯,加工350多公斤红薯,收入近万元。和谐村的红薯干热销,单价从过去的16元一公斤,涨到30元一公斤。李瑞英说,做梦都想不到,以前没饭吃用来填肚子的红薯,会卖出这么好的价钱。村民尝到了甜头,纷纷扩种,全村红薯种植由2017年的50亩,扩大到2020年的215亩。
“只讲红薯这一项,村民增收20余万元。”甘棠镇党委书记罗武群说。长期困扰村民的水源问题解决了,传统产业做大了,对于石头上的和谐村,要摆脱贫困,还有大块文章要做。
图片
△霞晖箱包厂内,贫困户李玉环忙做工
石头村里幸福歌
“生产发展产业旺,种养加工一条龙。生态林业要保护,绿化美化多植树。”快板把和谐村的脱贫致富经总结好了。
“扶贫不怕啃硬骨头,怕的是不能在村民心上种下希望的种子。”王勇说,“驻村之初,我们就决定要为村里留下点东西,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56岁的村民陈锦平曾靠着一手石匠功夫,让家里衣食无忧。因一次意外事故,落下残疾,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他家住上新房,妻子吴海霞进入扶贫车间霞晖箱包厂工作,在家门口上班,赚钱顾家两不误。
去年,村里为陈锦平安排公益岗位——山井水库巡视员,一个月收入400元。钱不多,但能保护村里的重要水源地,他高兴。如今,陈锦平的大儿子大学毕业,小儿子也快上初中了。曾经情绪悲观的陈锦平,如今对生活充满向往:“我通过公益岗位、打工和养鸡,有了收入。孩子慢慢大了,都比我有文化,有出息,日子有奔头。”
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还有很多。村里创办霞晖箱包厂和子富家具厂两个扶贫车间,提供务工岗位38个,吸纳16名贫困户稳定就业;建成两座光伏发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以奖代补发展家庭种养,开荒地奖励200元一亩,鼓励种植板栗、脐橙等经果林,养殖家禽补贴10元一只。3年来,全村家禽分散养殖规模增长近2倍,2020年达到9000羽。
图片
△和谐村村部、文化中心等建成前航拍
帮扶队还实行“管好钱、管好人、扶到位”,在村里建起一整套村规民约和扶贫资金管理规定。把人力和物力用在“刀刃”上,24个扶贫项目在和谐村精准落地。村组道路硬化2.2公里,基本实现水泥路户户通;全村路灯安装210盏;投入20万元设立教育基金;建起新村部、文化广场……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我们还要让石头村变绿。”王勇说。去年,帮扶队向全村发放树苗1000株,村里兴起家家户户种树、种花的热潮。70多岁的李梅青如今最喜欢串门:“以前天天担心柴米油盐,哪有心情遛弯。现在村子美了,出门就是水泥路,路灯装到家门口!”
图片
△和谐村村部、文化中心等建成后航拍
全县重点企业海螺水泥厂,扩建新址将选在和谐村的山上,石头村里的石头,将为村民的致富再立新功。
去年暑假,甘棠镇在和谐村群建小学开设“火炬班”,邀请大学生回乡为贫困家庭的孩子补课。罗武群说:“我们想方设法帮助孩子们读书,传递希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陈锦平的小儿子陈珍奇参加“火炬班”,希望的种子也在他心里悄悄种下:“我要好好读书,像哥哥一样考上大学。”
【记者手记】
“脱贫快板”见精神
和谐村的脱贫,被村民们写成一首“与天斗、与地斗”的快板——村里缺水,就修水库、兴水利;村里没产业,就因地制宜,让小小红薯成为“甜蜜事业”;村里没企业,就修建扶贫车间,让村民家门口就业。
和谐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让人动容,这股精气神投射在每个村民的身上:70多岁的李梅青爱聊天、爱散步,儿子在外打工,她独自在家既能务农,也能担任村里的卫生员;51岁的龚茶珍,靠着编藤椅的手艺,每个月收入4000元;有思路的张校芳,明年打算购进红薯加工厂的新种,大干一场……
一首“快板”说得出群众感恩情,道不尽脱贫大小事。“与贫斗”改变了和谐村的面貌,也在这里播下了乡村振兴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