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老树发新芽:中山北部的突围战

新年伊始,“3+4”重大产业平台成为了中山政经界朋友圈的热词,连日来,中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各大平台密集调研,吹响了发展的新号角。1月16日,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赖泽华带队到黄圃镇、三角镇、民众镇,调研中山北部产业平台规划建设情况。中山北部产业平台是 “3+4”重大产业平台中最北端的一个,也是平台涉及镇街经济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一个,然而,从空间优势和近年来的发展势头来看,中山北部都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区域,展示出让人期待的发展潜力。

去年中山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提出全面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瞄准未来5至10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谋划布局七个重大平台,通过做大增量、盘活存量、改造升级,实现新增一个产业中山、改出一个产业中山,再造两个产业新中山的目标。在中山产城发展新变局下,一度落后的北部区域能否实现超车突围?

不是传统经济强镇却有“变道超车”潜力

“3+4”重大产业平台是中山2017年提出的组团式发展战略和九大市级产业平台的延续和升级。从空间上看,“3+4”重大平台规划总面积超过47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超过四分之一,约为九大市级产业平台规划的2.7倍。除了空间面积更大,“3+4”重大平台规划突破了以镇街为单位的划分方法,将产业平台和区域发展放到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中进行考虑,可以说是中山打破镇域发展局限,走出 “市级统筹、镇街主体、利益共享”路子的新探索。而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来看,无论是九大市级产业平台或是“3+4”重大平台,都是区域产业升级的新路径,对于东北三镇而言,更是如此。

在中山传统经济格局中,东北组团的黄圃镇、三角镇、民众镇都不是传统经济强镇。截至2019年,在中山24个镇街GDP总量排名中,东北组团仅三角镇闯进十(第十名),其余两个镇排名15名开外。三镇产业结构较为复杂,黄圃镇产业以家电产业见长,民众镇则是传统农业大镇,三角镇情况较为特殊,既是农业大镇,也是中山新兴的工业镇。但总的来看,相比市内传统工业强镇,三镇产业发展仍处于相对初级阶段。

家电企业生产线。

虽然经济综合实力欠佳,但东北三镇却拥有多种后发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发展空间。三镇地域面积约占全市的16%,与中山市西北和中南部等开发较早的镇区相比,黄圃、三角、民众拥有相对丰富的土地储备资源,北部产品平台远期可使用建设用地规模超过1万亩。

拥有相对丰富空间资源的东北镇区,成为中山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块“处女地”和重要战场。2017年,中山提出组团式发展战略时,将东北组团定位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重要基地、现代物流枢纽和生态农业功能区”。围绕市级产业平台,黄圃镇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和临港先进制造产业;三角镇重点发展高端精密电子、装备制造、信息科技等先进制造产业以及大数据、信息服务、科研成果转化、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性创新服务中心;民众镇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健康医药、休闲旅游等产业。

黄圃家电产品。

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市级产业平台布局落地后一年后,截至2018年底,黄圃园、三角园和民众园三大产业平台落地项目总投资超过400亿元。随着项目落地,东北组团三大镇区的空间优势也逐步转发为实际的发展优势,2018年,东北组团三镇GDP平均增速超过8%,高出全市GDP增速(5.9%)近3个百分点,成为各组团中发展增速最快的组团之一,潜力凸显。

中山北部产业平台的产业发展定位基本延续了此前的区域产业发展方向。赖泽华在调研中对北部产业平台时,在产业领域提到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关键词,检验检测、物流贸易等现代服务业被放在了重要位置,以此判断,中山北部产业平台有望成为中山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承接和发展平台。

回顾中山近20年的发展,第二产业长期在中山三次产业结构占主要位置,进入后工业时代,中山的产业发展重心不断向服务业领域转移。2008年,中山提出“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200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近十年来首次降至60%以下,2018年,首次低于50%,当年,第三产业占比(49.3%)首次超过第二产业(49%)。

近年来中山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这是中山服务业发展机遇,也是东北镇区发展机遇。近两年来,京东中山电子商务产业园、VDE、BV、UL三大国际知名检测认证机构等项目已先后在东北组团镇区落地,生产性服务业项目集聚度不断提高,区域产业特色也日益鲜明。转入服务业的赛道,功能角色清晰的东北三镇实现“变道超车”也不是不可能。

大交通激活先天区位优势

最近关于GDP万亿城市俱乐部的消息在网上热了起来,继2019年佛山GDP迈过1万亿元大关后,东岸的东莞有望在2020年实现这个突破,与广州、深圳、佛山携手成为万亿城市俱乐部成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实力再添一筹。

北依广佛,东临莞深,区位,一直是中山北部的天生优势,这里成立中山与珠三角城市“巨头”们牵手,参与珠三角经济协作的前沿阵地。在深中通道等跨珠江口大交通网络完善成型前,北部一直是中山接受外来辐射带动的主要方向,往北,有同为广东改革开放“四小虎”成员顺德、南海,更有千年商都、超一线城市广州,借道广佛,中山还可连接惠莞深城市圈。来自北部的辐射是中山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今规模已达千亿级别的中山北部家电产业,某种程度上是由顺德家电星星之火燃起的一把火焰,两地最终共同形成了瞩目的珠三角家电产业带。而近五年来,南沙自贸区等来自北部的发展利好,一直刺激着中山北部乃至整个中山的发展。

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中山北部也一直在区位上做文章,放大这一优势,在交通建设和产业设计等方面都往该方向靠拢,处于中山最北端的黄圃镇就是其中的代表。截至目前,黄圃镇内集聚了黄圃港、南沙港铁路、广中江高速公路、东部外环高速公路、黄圃快线、民古公路等交通运输平台和线路,号称是中山目前唯一一个同时具备“水、铁、公”多式联运体系的镇街。借助区位和交通网络优势,以市级产业平台(黄圃园)为载体,黄圃镇在物流产业方面持续发力,继万科旗下品牌万纬物流后,2020年黄圃镇先后签下维龙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贸供应链管理及结算中心项目,以及京东中山电子商务产业园及运营结算中心项目,黄圃乃至中山北部在物流产业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黄圃港。

“双区”建设背景下,中山北部的这种区位优势正被放大,中山北部产业平台处于中山东部环湾创新发展带、西部优势产业升级带的融汇点,有着融通两带、联动内外的枢纽作用。赖泽华在调研中也从区位的角度,对北部产业平台乃至北部区域的角色进行了新定位:依托高速、铁路、港口等多式联运优势,努力打造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重要集散地,争当中山对接广州、深圳等湾区中心城市的重要门户。

2020年12月以来,广中江高速、黄圃快线、民古公路等多个重要交通项目接连通车,内外交通网络逐步完善,让人重新认识这个区域,并高看一眼。上述这些交通项目的通车,对于释放和放大中山北部的区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部分还具有决定性意义。以广中江高速为例,其串联江门、佛山、中山、广州四城,经中山小榄、东凤、南头、黄圃镇,其通车后,可缩短中山北部至粤西地区以及珠江东岸的距离。而对于黄圃而言,广中江高速是第一条在黄圃境内设出入口的高速公路,其对于这个同时拥有港口和铁路的新兴工业镇而言,作用和意义更为特殊。

广中江高速黄圃入口。

正在修建的东部外环高速公路也将是中山北部发展的重要交通红利。通过该线路,中山北部镇区到深中通道西着陆点——翠亨新区马鞍岛的距离将进一步缩短,北部区域北连广佛都市圈,东接深圳的区位优势有望进一步放大。

在“新”“旧”文章中确立产城发展新优势

被大岑沥和桂洲水道包围的黄圃镇大岑工业区,是中山北部深嵌于佛山顺德区内的一块“飞地”,与顺德一河之隔,上世纪90年代,大岑工业区成为的中山家电产业起步最早的区域之一,成为中山北部产业发展的重要战场。30年后的今天,大岑工业区正谋划启动另一场改革——村级工业园改造,而在对岸,这场改革已在顺德区内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近两年。

去年,中山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拓展镇街产业发展空间,加快镇村低效工业园区改造和城市更新,黄圃被列入试点区域,大岑工业区成为了试点中的试点,计划开展1500亩土地、单体改造约400亩的连片改造。

这既是一场产业和城市空间的整理,也是产业的一次革新。按照规划,大岑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对旧厂房、旧住房进行连片改造,建设一批高端厂房。改造完成后,将重点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未来还将计划在此打造智能家居产业基地,形成家电产业的升级示范。

黄圃家电企业智能化生产线。

村级工业园改造是当下中山北部共同面临的发展命题,小榄、古镇等中山西北部镇街也正积极推进该项工作。虽然改造总量不及西北部等工业重镇,但黄圃、三角、民众等东北部镇区村级工业园改造任务也较为繁重,以黄圃为例,旧厂房“工改工”面积占了全镇城市更新区域面积的近一半。

对于拥有相对丰富空间资源的中山东北部镇区来说,村级工业园改造这篇“新”与“旧”的文章,既有破解发展遗留问题的历史意义,也有促进区域发展的远期效应。村级工业园改造背后的一个清晰信号就是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利用产城空间,这与赖泽华调研中提出的“人城产”逻辑相契合。

三角镇迪茵湖科创基地。

中山北部产业平台涉及的黄圃、三角和民众具有土地储备优势,是未来中山产业发展的一块“潜力板”。近年来,中山东北组团镇街在引进项目方面成为中山产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更考验地区产业和城市规划管理的水平。

突破镇域规划限制的“3+4”重大产业平台,有望为北部镇区带来产城发展新局,以往以镇为单位的产城规划有望被打破,产业重构和城市建设不同步、不协调等问题也有望找到破解的新路径,未来5-10年,我们期待迎来一个整体性更强、产业特色更鲜明、城市建设更协调的中山北部。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雷海泉

【图片】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卢子衡

【作者】 雷海泉;叶志文;卢子衡

兴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