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这都是为了让你对世界更有兴趣

遥遥(化名)是个白白净净的小男孩,可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自拔。他对周围的人和事都缺少兴趣,只喜欢用积木搭蛋糕,或用笔画蛋糕。

入园一个月后,遥遥有了另一个兴趣点——按开关。只有在想按直饮机开关需要我抱抱时,遥遥会看着我说:“抱抱。”除此之外,他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哪怕是眼神接触也很少。

我每天会抽时间观察遥遥,我发现他很聪明:小朋友的名字他很快能记住,儿歌学起来也很轻松(但仅限于机械记忆),数字更是强项……但就是没有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更缺乏与人交流的动机。

观察一段时间后,我对遥遥有了初步判断:他的听觉弱于视觉,数学领域比语言领域更有优势,大运动能力弱于精细运动能力。

我把这些发现和遥遥妈妈进行沟通,遥遥妈妈很感激我对遥遥有一个客观评价。她说遥遥有三大核心问题:语言发育迟缓、行为刻板无对视、存在社交障碍。听到遥遥妈妈的专业评价,我想她应该比我更早发现遥遥的与众不同。

作为教师,我不会给任何一个孩子贴标签。我也明白,普通教育方法并不适合遥遥,但我还是想和遥遥妈妈共同努力,改善遥遥的状况。

我提出,可以把遥遥感兴趣的蛋糕或数字作为切入点,让他学习关注我和周围的小伙伴。同时我希望遥遥妈妈在家中尽量使用正强化手段,逐渐改善遥遥的行为。比如,说话时,如果眼睛看妈妈了,就奖励遥遥玩一会儿他最爱的计算器。

达成共识后,我们立即分头行动。作为普通幼儿教师,我的特殊教育经验几乎为零。于是,我到网上搜索相关症状,购买书籍,利用业余时间筹划方案,也和遥遥遥妈进行研讨。

遥遥妈妈提醒我,如果在遥遥不回应的情况下一遍遍呼唤他,会让他养成不应答的习惯。因此,我一遍遍告诫自己:发出指令必须一次到位,多从行为上辅助遥遥。

我的第一步计划是增加遥遥对外界的认知。因为一直不关注别人,遥遥对外界的认知与同年龄段的小伙伴有差距。

为了让遥遥关注我的声音,我引导他玩桌面游戏:以图片为视觉提示材料,桌面上放3张苹果、桃子、梨子的图片,听到“苹果”指令,遥遥要快速拍苹果的图片,以此来锻炼听觉及反应能力。

我们先通过游戏对物品进行识别,再逐渐改变游戏规则,对物品进行命名,再到后期练习对物品进行分类。我怕遥遥产生畏难情绪,于是一边看专业书籍,一边学着分解课题以降低难度。

在提高认知的同时,我还穿插关注遥遥的眼神接触。我会故意加快语速,或间隔一段时间发指令。当遥遥没有在预计时间内听到指令,就会看我的嘴巴,等待指令再次发出。桌面游戏最大的优点,就是能让我与遥遥保持同一高度,有助于增加遥遥的眼神接触。

为鼓励遥遥正确落实指令,我们及时给予强化。凡是对遥遥起鼓励作用的食物或玩具,都可以作为强化物。我会把强化物放在他能看到的地方,喊遥遥的名字,他答应并且看我眼睛了,我就把强化物给他,并鼓励他:眼睛看老师了,回答的声音特别大,有奖励。

这样几个回合下来,当遥遥听到自己的名字时,眼睛也能随之看向我了。

可是没欣喜多久,我又发现一个新问题:在幼儿园,只有我呼叫遥遥的名字,他才会回应,配班教师怎么喊也无济于事。于是,我又开始和遥遥妈妈沟通并收集资料。我们意识到,还需要将遥遥的反应进行泛化(即其他的类似刺激也能引起相同反应)。

我教给遥遥妈妈和配班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引起遥遥的注意,并提醒他们,千万要保证呼叫遥遥名字之前让他看到强化物,必须保证一次到位。当他有应答和对视,立刻给予奖励,并且要告知:“眼睛看妈妈(老师)了,奖励玩一会儿计算器。”

从幼儿园到家里,从熟悉到陌生的教师,从亲人到朋友,从学名到乳名。经过大家齐心协力,我们同时解决了发指令者的泛化、环境的泛化和语言的泛化等问题。

终于,遥遥开始关注别人的声音了,这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步。

我的第二步计划是想方设法延长遥遥专注的时间。我从他熟悉的数字入手。桌面游戏中,我用手势表示数字,通过快速变换手势,让遥遥说出或记录数字。从两个数字到5个数字,从猜少了数字几到观察少了哪张卡片(桌面上摆好几对卡片,相同的卡片为一对,在他不注意时拿走一张卡片,通过观察对比,确定并说出拿走的卡片)。

为了引起遥遥的学习兴趣,我在20分钟的时间内会变换5个左右不同的课题,有涉及听觉训练的三步指令,有专门练习视觉的仿搭积木,还有遥遥感兴趣的数字小游戏。包括遥遥的弱项语言,我也会创设语言情境:“我是……”“这是……那是……”然后一步步加大难度。当遥遥能根据情境说出完整的一句话时,遥遥的妈妈眼里泛起了泪花。

整个过程中,我们设计的课题虽不全面,但对遥遥是有针对性的。他在专注力提升的同时,语言表达也趋于优化,有需求时知道求助:“老师,我想去厕所好吗?”“我想喝水好吗?”

遥遥知道用语言表达想法后,不当行为和情绪问题也有所改善,而这又增强了他使用语言的信心,他愿意尝试用语言和小伙伴们沟通了,还学会了关心别人。有小伙伴因为摔疼而哭鼻子时,遥遥会安慰说:“你别哭啦。”虽然简短,但发自肺腑的主动表达,确实是他认知和理解力提升的表现。

现在,遥遥上中班了,我们仍在继续帮他提升语言能力。我们发现,他不会提出问题。其他孩子几乎都是“十万个为什么”,但遥遥并不理解“为什么”这三个字的意思。想让他接受任何信息都需要提前创造契机。比如,下雨天,遥遥打着小雨伞缓缓而来,我急忙凑上去问:“遥遥,今天为什么打雨伞呢?”他回我两个字:“下雨。”我兴奋地说:“对呀!因为下雨了,所以打雨伞。”类似的对话经常出现在遥遥与教师(妈妈)之间。

我们坚信,对于遥遥这样感统失调的孩子,我们抓住了最好的时机,也给予了最大的耐心,总有一天,遥遥会体会到成长的欢喜。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世纪小学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17日第2版

作者:王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