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始于1997年的扶贫画卷

1997年4月21日,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找到《羊城晚报》报社,将一张100万元的支票放到了时任社长曹淳亮的手里。

他说,自己看到报纸报道有大学生靠着一块面包、一杯白开水就度过一天,联想到了自己小时候也家境贫寒。读高中时,还是政府免了他7块钱学费,并提供2块钱助学金,才得以完成学业。

他说,自己想资助贫困大学生,但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觉得还是报道这件事的报社来做最合适。让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向管理委员会申请借款,将来他们经济条件许可了,再偿还,以帮助后来者。这笔钱是他个人捐出的,即使别人还,也不是还给自己,而是还给管理委员会,再用来资助别人。

这100万元,几乎是他当时身家的一半。又是送到报社,足够做一番宣传了。但他说,希望匿名捐资,不要公开公司和他自己的名字。

之后,《羊城晚报》接受了委托,举办了名为“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的发放仪式,并长期履行该助学金的管理、发放和监督工作,用于资助广东省内20所项目高校的贫困大学生。而这位捐资人也在此后的每一年,准时向助学金汇入100万元。他说,只要自己不破产,每年都捐。

至于“仲明”是谁,一直不为外界所知。双方就这样信守着“匿名”的约定,过了整整十年。

受到“仲明大学生助学金”资助的学生

2007年4月20日,这位中年人带着他所执掌的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上市当天市值达1189亿港元,引发巨大关注。

随后,这段“匿名”的往事被另一家媒体“挖”了出来。大家才知道,这位默默捐资的企业家就是碧桂园集团创始人、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而“仲明”是他母亲的名字。

从100万到87亿元

对于杨国强和碧桂园而言,1997年的那笔捐款,只是后面一系列扶贫事业的开端。

二十多年过去了,“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由最开始的每年100万元滚动增加,2006年增加到每年200万元,2018年增至每年300万元,如今已累计捐资超过4100万元,先后有近1.2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子获得资助。

2002年,杨国强又出资2.6亿元创办了国华纪念中学。这是一所纯慈善、全免费、全寄宿民办高级中学,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学生从报考国华纪念中学开始,直至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学习、生活、交通等一切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每个学生的培养费用超过30万元,学校每年各项日常开支接近6000万元。创办至今,国华中学已接收了3000多名处于辍学边缘的学生。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的名字“国华”取自杨国强的兄长,而他自己在校园内立了一块石碑,落款却只署名“创办者”。

国华纪念中学

2013年,杨国强和女儿、碧桂园联席主席杨惠妍共同捐资5亿元,创办了全国唯一一所对贫困生全免费的大专——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学院涵盖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装饰工程技术、酒店管理、园林工程技术和物业管理等6大专业,通过校企合作,精准培养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截至2020年,累计招收高中毕业生3018人,其中贫困家庭学生2211人。

2017年,碧桂园捐赠善款1亿元启动“惠妍教育助学基金”;2019 年,捐赠3亿元资金建设的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开工奠基……截至目前,碧桂园已设立20多项教育专项基金,覆盖全国40所高校、3所慈善学校,这些慈善学校与教育专项基金,如今都纳入国强公益基金会统一管理。

从1997年的第一笔大额捐款算起,以杨国强、杨惠妍个人名义及国强公益基金会已累计向全社会捐款超过87亿元,直接受益人超过49万人次。

之所以如此关注教育慈善事业,还是源自杨国强非常朴素的“饮水思源”的初衷。他曾在碧桂园年会上动情地回顾自己的求学之路:“18岁前连鞋都没得穿,上中学的时候,光着脚在泥泞的道路上走两个小时的路。冬天的时候,我的脚有一个很深的口子,有一天走在上学路上觉得脚很疼,往后一看,泥泞的道路上还有鲜血。去到学校的门口,在小河里把脚上的泥沙洗干净之后,再进去读书。”

当初那个寒门少年,依靠着国家的教育救助走出了贫苦山村,也在羽翼丰满后,不忘反哺社会、回头帮扶同样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乡村学子们。

成长于农村的杨国强知道,免费教育与捐资助学,帮助的是每一位受捐助的个体,要想树苗长得好,土壤更重要。仅靠“输血”扶贫,不触及贫困根源,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碧桂园需要把扶贫着力点放在“造血”上,聚焦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能力,精准施策、对症下药,找到当地发展致富的“命脉”,将资金、资源用在“刀刃”上,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致富路。

探索“4+X”扶贫模式

时间再次回到2007年,碧桂园首次走出广东省,帮扶四川马边、甘洛两个国家级贫困县,帮助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不宜人居地区的6000个贫困户搬迁、修建了新房;建设了1所职业高中,5所小学教学楼、11所小学食堂、8所学校饮水工程、5所乡镇卫生院;帮助当地村民发展有机养鸡产业、核桃产业;修建了300公里的通村公路,累计捐资2.1亿元……在碧桂园的官方总结中,这只是扶贫事业的第一阶段——“单个项目帮扶阶段”。

2010年,碧桂园扶贫事业开启了“造血式”产业扶贫之路,进入第二阶段——“试点驻村扶贫阶段”。捐资2亿元驻村帮扶广东清远英德树山村。因地制宜发展绿色苗木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碧桂园公司派驻技术人员,成立苗圃示范基地,免费对村民进行培训,按照市场价格提供苗圃,引导村民成立合作社,帮助当地贫困农户“造血”。仅苗木产业一项,就为村民累计增收1200余万元,户均增收达7万元。

第三阶段是“大规模驻村扶贫阶段”,从最开始一个两个零星项目逐渐扩展到整村帮扶。他们派出专职扶贫干部常驻扶贫点,与村民同吃同住,将产业扶贫与人才培训、整村推进、转移就业、驻村帮扶等有机结合,形成了长效的扶贫机制。2017年起,碧桂园将广东清远英德树山村的成功经验逐步推广到广东韶关翁源黄塘村、潮州饶平黄正村、广西百色田阳央律村等7个定点帮扶项目,并捐资近5亿元整县帮扶英德鱼咀村、连樟村等78个贫困村,覆盖粤桂川三省份多个贫困地区。

2018年,碧桂园把扶贫事业上升到主业高度,扶贫事业进入第四阶段——“全面推进阶段”。将广东英德整县帮扶模式推广到甘肃东乡县、江西兴国县、河北平山县等地,主动参与全国9省14县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对此,杨国强谦逊地表示,“这几年,国家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很荣幸我们参与了这个过程”。

“4+X”精准扶贫模式

凭借着多年的经验,碧桂园在扶贫过程中创新性提出了“4+X”扶贫模式。其中,“4”是指“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集团统一部署的规定动作,“X”是指结合帮扶地区实际拓展的自选动作,切实做到精准扶贫。

目前,碧桂园已开发出两条“X”自选扶贫的路径:一条是健康扶贫,捐赠1亿元支持国家“光明扶贫行动·白内障复明”项目,在帮扶县免费为患白内障的贫困户提供治疗;另一条是美丽乡村建设,并与前面的“4”类扶贫举措相互呼应。

在“党建扶贫”方面,碧桂园开展“党建引领”村支书研学班,通过让贫困村干部将所学所思所想带回去,以点带面带动转变建档立卡户观念,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有别于“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碧桂园实行的是“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方式。在14个帮扶县联动140名贫困村“老村长”,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为1400户深度贫困家庭“量身定制”脱贫方案。截至2020年7月,“党建引领”村支书研学班已培养约3.5万人,间接覆盖贫困人口近30万人次。

此外,碧桂园将“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相结合,主动承接“三个1万”,即帮助1万名贫困大中专学生找工作、扶持1万名返乡青年扎根农村创业以及资助1万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通过扶志扶智扶技扶富,激发造血活力,孕育涵养新时代乡村人才大军,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在“产业扶贫”方面,碧桂园结合自身优势资源与产业,在结对帮扶县选择“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返乡扎根创业带头人,通过实地走访、乡镇政府推荐等方式,已惠及10000多名返乡扎根创业青年,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截至2020年11月,碧桂园参与精准扶贫的9省14县(河北省平山县、滦平县、崇礼区、新河县,河南省虞城县,广东省英德市,安徽省舒城县,广西省田东县,湖南省平江县,陕西省蓝田县、宁陕县、耀州区,江西省兴国县,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已全部脱贫摘帽。

以最后摘帽的、国列省扶重点贫困县——东乡县的产业扶贫为例,这是全国唯一的、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由于当地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物流成本昂贵,当地的手工艺品、土特产的销路成为难点。2018年5月起,碧桂园组建了20人的专职扶贫队伍长期驻扎东乡,在深入调研当地产业的基础上,决定着重帮扶东乡羊、马铃薯和刺绣三大产业。

一年半后,东乡刺绣引入清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合作设计,走上了中国国际时装周的T台,产品销售10万余件,总价值约200万元,带动当地超过800名东乡族妇女就业,“东乡绣娘”也成为网红经济的一抹亮色。

东乡绣娘

“东乡羊”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便有记载的特色美食,名声在外。但由于当地农民养殖技术有限、销售渠道不畅等诸多原因,经济效益一直上不去。碧桂园结合“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发展思路,与当地贫困养殖农户成立养殖产业协会,共建东乡羊养殖基地,建立东乡羊品质标准、品种标准、饲养标准和岀栏标准,改造升级合作社。同时,通过互动牧场、物流采购、电商销售的形式,以消费扶贫帮助东乡羊打开市场,走向全国。截至2020年11月,东乡羊的销量达到42000多只,直接惠及 4000 多名贫困群众。

东乡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也是当地产业脱贫的重中之重。碧桂园开展产业扶贫后,已累计出资320万元,免费为东乡14个乡镇50多个贫困村的5000多户贫困户提供马铃薯种植技术指导,实现机械化种植收割。而且,从深加工着手做文章,联合马铃薯淀粉企业开发淀粉产品,联合食品企业研发鲜薯条、土豆榴莲曲奇、土豆芥末海苔饼干等东乡土豆休闲食品,大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让东乡土豆形成品牌效应。

包括东乡县精准扶贫在内的数次验证,碧桂园“4+X”的扶贫模式和经验已成功入选国家扶贫案例,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行动指南。通过多元化的举措,碧桂园在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同时,还倒逼了产业发展、生态改善,加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脱贫,探索出一条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振兴道路。

从1997年,杨国强个人捐资助学开始,到2020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碧桂园以成熟的“4+X”扶贫模式“破圈”。二十四年来,碧桂园用主动参与了全国16省57县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用受益人口超49万人的成绩,绘制了一幅令人敬赞的投身公益慈善、践行社会责任的长卷。

在“2021《财经》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暨长青奖颁奖典礼”上,评选组委会给出了这样的评语:在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其中,碧桂园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持续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一直持续关注着贫困山区的脱贫大计,是我国企业领域扶贫的杰出代表。

下一步怎么走?

习主席在2021年的新年贺词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英德市九龙镇河头村全貌改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