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在线”到内容“破圈”,看2020徐汇演艺重启之路

刚刚过去的2020年对全球演艺机构和艺术家们而言,都是异常艰难的一年。疫情隔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些新作甚至来不及亮相,就得匆匆卸台封装。在重启之前,囿于有限社交空间内的观众和演艺从业者,都不得不面对几十年未遇的“至暗时刻”。

好在,“云剧场”的打开让艺术透出了一道亮光!国内演艺市场并未困顿太久,一系列通过直播或录播方式打造的“云演出”,抚慰着疫情期间观众焦灼的心情。此后,“云彩排”“云练功”“云考核”“云发布”“云导览”“云签约”等更多元的在线艺术分享形式纷纷诞生,成为特殊时期最好的文化陪伴。传统演艺曾与互联网在线技术相隔甚远,但却通过这次意外的碰撞,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的认知过程。尤其是借助直播经济和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一批演艺IP、演员转型成为新流量,他们“破圈”与观众垂直交流,提升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亲密度。这些,正是国内演艺行业顶住疫情压力的勇敢突围。

“客厅音乐汇”节目拍摄现场

探索创新,“云演艺”的公益形态表现突出

开拓演艺产品和演出经营的“在线市场”,并不肇始于去年年初的疫情。近年来,票务和品牌传播在网络平台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演艺内容直接上“云”,却是疫情发生后剧场艺术面临较长时间“停顿”的一种应急反应,由此形成了一波市场的开发热潮。

2020年5月,位于徐汇区安福路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率先推出的抗疫题材剧《热干面之味》,探索“先线上、后线下”的作品创作运营模式。在剧场仍未回归之时,该剧先在B站上直播,吸引观众16.6万人次,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社交空间逐步回归,再分别进行户外高清直播演出与剧场正式演出。这种先于市场热度的尝试,无论从演出角度、还是技术与市场都是一次不小的挑战。从技术支持到文本塑造,从选题孵化到传播媒介,都是传统剧场艺术较为陌生的领域。

上海越剧院一团借助新媒体,与民众来一次艺术的深度交互,举办的一场线上公益演唱会直播观看人次高达170多万,上海昆剧团、上海民族乐团等多家院团的艺术家和艺术从业者借此成功“破圈”,成为疫情期间“危中寻机”的典范。

直播片段

可以说,“云上的艺术生活”是起于技术实现、最终转向为内容生产思考的新形态。不难发现,当舞台艺术不得不按下“暂停键”之时,还能持续输出在线的演出产品,其中很多来自传统演艺资源的积累。“云演艺”的公益形态已经成型,并且呈现出健康积极、富有活力的一面。

原创速度,演艺文化不断“破圈”发展外延

创办于2004年的徐家汇公园“星期音乐会”,每周六下午,总有观众在“百代楼”前的草坪上早早等候。数百期节目引来40多万人次听众,很多人都是节目的固定粉丝。疫情以来,音乐会始终未能举办,让老观众颇为着急。徐汇区文化馆的活动策划团队思考,找到了“星期音乐会”突破转型的方式——由线下变为线上,变身“客厅音乐汇”亮相B站,增加了更多触及年轻人的可能,也进一步拉近了音乐和观众的距离。徐汇区文化馆积极参与市委宣传部发起的“艺起前行”活动,对抖音和短视频平台有了一定经验,为了把音乐会搬到线上,团队花了将近两月时间碰撞创意,设计举办阿卡贝拉、民乐等不同活动,并根据不同曲种选择搭建不同的“客厅”来拍摄,将文化服务的受众面和文化艺术的传播力无限延伸。

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无论线上线下,观众回归文化演出生活的心情尤其迫切。徐汇区各街道结合自身特色与文化资源,推出广受欢迎的各式艺术演出,精彩纷呈。

田林影剧场举办“田间林音之千年史诗•雪域传奇——格萨尔藏戏展演”,来自甘孜色达的耶吾布美藏戏团,为观众演绎了国家级非遗格萨尔藏戏的魅力。

湖南街道联合上海越剧院共同推出原创云课堂——越剧童谣云课堂,用越剧唱出趣味童谣,更是向青少年传播江南文化,推广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平街道“名家坊+”公益文化联盟签约上海古琴研究会,每周日下午在“66梧桐院”新落户的“梧桐琴室”举行雅集,与名人名家汇聚,向社区居民提供文化大餐。

戴晓莲、徐伟钦、潘天行演绎“阳关三叠”

得益于及时有效的防控,2020年由春入夏之际,国内剧场纷纷迎来重启,在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中均诞生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原创或经典搬演作品,围绕着“抗疫题材”更是涌现了一批舞台佳话,将时代英雄、时代风采纳入创作主题,已经成为现实主义舞台创作的主流。作为革命历史纪念地的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顺应当下观众喜欢短视频的潮流,推出了每集只有2分半钟的微党课《龙华的去年今日》,让观众通过文物追忆英烈。龙华烈士纪念馆还出品了无剧场话剧《那年桃花》,高度还原龙华英烈罗亦农的事迹,邀请观众身临其境感悟英烈事迹,实地沉浸式的体验让红色故事看得见,摸得着。

无剧场话剧《那年桃花》

此话剧通过网络各平台进行了直播,直播时最高在线观看人次超过21万,微博话题讨论数量达到6600余次,阅读量超过1200万次,观众们对无剧场话剧的创意和表演内容的设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随着各种演艺新空间、户外新剧场的兴起,铸造了“第三生活空间”的新模式,办公场所、消费生活、文化休闲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弭,演艺市场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技术“在线”到内容“破圈”,疫情下的国内演出行业在重启之路上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径,剧场文化早已突破了“剧场”的界限,进行着各种“跨界”,不断“破圈”发展外延。演出属性的剧院,如今在城市文化生活中的功能定位更加复合,产业破圈融合也铸造了越来越多的都市新场景、新经济。

综合:文汇报、上观新闻、乐游上海、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上海徐汇

编辑:王婷君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