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做加法:跻身特大城市,竞逐国家中心城市

时代周报记者:陈泽秀

山东正在改变“经济大省小省会”的局面。

1月12日,济南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济南市市长孙述涛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五年来(2015年-2020年)济南经济总量实现历史突破,预计GDP年均增长7%,占全省比重由2015年的9.7%提高到14%左右,增长4.3个百分点。

城市GDP占全省比例,通常被视为城市首位度,代表着这个城市对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山东是中国经济第三大省,但省会城市济南受制于经济规模、人口数量、产业结构等因素,在全国省会城市首位度的排名长期靠后。2018年10月,济南还因“功能作用发挥不够”被中央巡视组点名。从最新的数据看,近几年济南通过“做加法”,不断强化与周边城市互动,首位度提升至14%,效果明显。

除了提升城市首位度,济南还在不断提高“存在感”。

根据住建部公布的《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城区人口在500-1000万的特大城市增至10座,济南首次入围,成为新晋的特大城市。

如今,在山东“强省会”战略下,济南有更远大的目标。根据山东“十四五”规划,济南被定位为“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将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济南需要针对自身的各项短板来加以调整,同时强化与青岛、烟台等城市的产业联动、协同发展。”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济南还要着力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经济发展真正惠及民众,打造经济发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曾被中央点名

济南被外界认为是最没存在感的省会城市之一。在山东省内,济南的经济总量非但未能坐上头把交椅,还长期被青岛、烟台挤压,排在全省第三位。

2018年10月31日,中纪委网站公布《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罕见地点名全国7个副省级城市,就副省级城市功能作用发挥不够需作出整改,其中就包括济南、青岛。山东省委回应称,研究提高济南省会城市首位度,加快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相关事宜。济南也提出,要担当省会使命,发挥省会优势,把济南这个山东经济龙头扬起来。

两个月后,2018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根据方案,山东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合并莱芜后,2018年济南GDP总量迅速增加了1005亿元,达到8862.21亿元,超越烟台(7832.58亿元),但仍然在青岛(12001.52亿元)之后。

莱芜并入济南后,二者融合发展并非易事。2020年9月,山东省委第七巡视组相继向济南市莱芜区委、济南市钢城区委反馈巡视情况,指出莱芜区新旧动能转换措施不硬,融入济南乘势而上的力度不大,钢城区打造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南翼增长极”没有实质性突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突出等。

“济南产业体系相对传统,新经济动能不足,民营经济活力不够。”付一夫认为,放眼山东,各城市产业发展同质化明显,没能形成类似江浙那样密集的产业集群,导致城市间互补性较弱,产业衔接不够紧密,弱化了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也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山东经济发展的明显特点是群龙无首。济南和青岛只是相对强,但不是绝对强,没有和其他城市拉开明显差距。好处是不依赖某一个大城市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稳定性,但缺点也明显,“水深才能藏大龙,大城市才能聚集高端要素”。

济南下定决心提高城市首位度。2020年12月,济南发布“十四五”规划建议,当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实现位次前移,省会城市首位度明显提升,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成为黄河流域核心增长极。实施“强省会”战略也被写进山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要求“增强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

“提升城市首位度,同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当前,我国正迎来大都市圈时代,用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付一夫认为,特大、超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汇集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优质高端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创新资源,同时还能享受到更多的政策红利,从而给城市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董彦岭认为,济南是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的重要节点城市,只有济南做强做大,才能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京津冀和长三角之间形成一个新的城市隆起带,承接京津冀和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和辐射。

做加法吸引集聚

近年,济南做了很多“加法”,除了“济南+莱芜”之外,还有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出台人才落户新政、打造省会经济圈等,以此吸引各类资源集聚,逐步提高城市首位度。

其中,工业经济表现最为亮眼。济南市工信局局长汲佩德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预计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2%左右,位居全省和全国主要城市第一位,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企业发展能级实现新跨越,产业生态、服务企业和创新发展等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尝过了工业发展带来的甜头,济南还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推动工业经济发展。

2021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绘制了今年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路线图——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集成电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产业,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4500亿元。此外,济南还将大力实施工业投资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均增长20%以上。

济南不断做加法后,对人才的吸引力在逐步加强。

官方数据显示,近3年济南户籍人口每年净增10万人以上。2020年4月,恒大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2019年济南人才吸引力位列全国第8,比2018年的第14名有所上升,超过苏州、武汉、重庆、天津、郑州等城市。

2020年6月,济南推出落户新政,打响常住人口超300万城市“零门槛落户”第一枪。根据《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实施细则》,济南提供人才、高校学生、居住、就业、亲属投靠及其他六类落户途径,涵盖所有有意愿来济南从业、居住的居民。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可在其借住地社区集体户落户,消除落户障碍。

聚集人气后,济南想打好“人才”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就对“人才强市”战略做出详细规划——编制年度“高精尖缺”人才需求目录,加大量子、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人才支持力度;筹集人才住房5万套;建设人才特区等。

“像济南这样的城市,必须要和周边城市有充分的要素交流,才能把优势资源聚集起来。要素资源流通越是通畅,越有利于一个城市做大。”董彦岭表示。

为此,济南正加快和周边的六个城市(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抱团发展,打造省会经济圈。2020年10月下旬,《济南市关于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实施,包括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产业集聚引领高地,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等。

如今,省会经济圈7市已实现企业开办全域通办;省会经济圈科创联盟的组建,让7市实现创新券互通互兑;省会经济圈公交“一卡通”发行使用;济南市公园通游年票向省会经济圈其他6市和济宁、菏泽市民开放销售。

“城市之间不管如何竞争,协同发展终归是大势所趋。”付一夫认为,各大城市不能局限于单一大城市本身的资源禀赋与技术优势,而是要同时考虑周边城市的相关要素和特点,将上下游结合起来,合理配置要素,通过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来降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更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