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赌起厝!南安这对兄弟10年建起“庞然大物”,300年容颜依旧

人物:傅方升

傅方升(1677年-1752年),字朝趾,号明峰。年少时喜爱读书,但因家贫未能如意。因状貌魁伟,与弟弟傅方进凭一身力气养家糊口。兄弟二人和谐相处,同甘共苦,几十年如一日。聚集了不少家财后,兄弟乐善好施,并一同建造了方形土堡“聚奎楼”,圆了年少时的读书梦。

遗迹聚奎楼

聚奎楼又称朵桥土楼,是一座方形土楼,坐落在南安市金淘镇朵桥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傅方升、傅方进兄弟于1703年开始建造,历时10年建成,至今三百余年,仍较为完整地保持始建原貌。整座土楼坐西朝东,高3层13.6米,南北宽33米,东西深30.8米。土楼内通廊式,每层20间房间,共60间。

别营土堡为书室

倒履相迎论文章

林梅治

几百年的岁月流转,足以让一个家族经历沧海桑田。金淘镇朵桥村,那句“有朵桥富无朵桥厝,有朵桥厝无朵桥富”,让屹立300多年的聚奎楼分量十足。

相传,这座土楼的建造者傅方升、傅方进是一对轿夫兄弟。

古时苦力如何建造这占地1016平方米的“庞然大物”?近70年无人常住的楼,就像断了线的历史,没有人将它记录到新修的志书中,也无人为这对兄弟树碑立传。

直至2010年,三块墓志铭的出土,关于土楼的过往,关于这对兄弟的良苦用心,终是显了山水。

位于南安市金淘镇朵桥村的土楼聚奎楼

朵桥探楼

庚子隆冬,寒风中的聚奎楼,添了几分萧索。

从南金公路驱车拐入朵桥村,聚奎楼静立于路边,在民宅中显得有些突兀。

土楼外观呈回字形,左右各有一幢三进五开间闽南红砖古厝。远处望去,像极两位轿夫抬着土楼这顶“轿子”。

大门洞开,穿过青石门洞进入楼内,便觉豁然开朗,数百米的石埕天井洒满冬日的阳光。举目望去,内部三层楼舍环绕而上。

金淘朵桥聚奎楼内景

闻有客至,村中老伯傅顺利、傅少白等接踵而来,热情引路。

土楼里,每层有20个房间,间间相连,用木作的墙堵隔开,每间房皆一般大小。二三层的房室,前有回廊,后有通道,前后皆可环走土楼一圈。

最精致的是面朝天井的回廊。回廊木栏能数出十几种样式来,几何图形、花式纹路,间或穿插。

傅顺利强调这些木作基本都是原装的。这座土楼虽历经300多年风雨洗礼仍巍然屹立,旧貌依然。

这一切,无不彰显建造者的匠心。

这楼由何人建造?老人们说,只知由先人傅方升、傅方进兄弟建造而成,关于他们,没有过多的文献记载,只有一个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传说。

打赌起厝

朵桥傅氏先祖于明末清初从泉州北门迁至金淘傅厝井定居,后再迁至朵桥,成为朵桥开基祖,传至第三世为傅朴斋,傅朴斋传方升、方进两兄弟。由于家庭贫困,兄弟俩除了耕种薄地外,还利用农闲帮人打杂、挑运或扛轿,挣钱贴补家用。

一天,方升和方进为堂兄傅回良建宅挖地基,不料掘出两石(dàn)无主白银,还有一个说法是两具棺材的金银。起初,为免露富惹祸,兄弟俩在生活上尽量保持简朴,一切相安无事。

半年后,傅家兄弟准备修建房屋,便一道前往土皮杉行选购杉料。当时,杉行老板正在与瓦窑老板、朵桥财主品茶,见二人身着旧衣,腰缚草绳,脚穿草鞋,鄙视道:“你们是搭火灰寮还是修破厝,竟问起大杉料的价钱。简直是‘买四两肉问船猪到几只’!”

傅方升回:“我们要建大厝,贵行杉料还不够用呢!”杉行老板打赌:“如果你能拿出五十两银,我整个杉行的木料都归你。”傅方升问:“此话当真,要不要问老板娘?”杉行老板斩钉截铁地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接着,瓦窑老板以全部砖瓦,朵桥财主以石尖山石坪为条件也参与打赌。

于是,四人以字契为凭,保证绝不反悔。此刻,傅方升才从容地取出五十两银交给杉行老板。在事实面前,三个有钱人只好低头认输,交出了大量杉料、砖瓦和无数石料。

事后,兄弟俩又找到风水宝地建造房屋,从此发家致富,逐渐成为地方名门望族。

别营书室

这些传说为聚奎楼蒙上了传奇的面纱,真伪无从考证。

一对做苦力的兄弟为何要建这座超乎寻常的大楼?老人们也有很多疑惑,但在代代相传的故事中,实难理出究竟。

直至2010年,在金淘至安溪高速公路建设中,出土了傅方升及其孺人雷氏、傅方进三方墓志铭,才逐渐解开这段传奇。

墓志铭现藏于聚奎楼三楼旧关帝殿中,黑页岩质地,两面刻字。傅方升及孺人分为4块,傅方进分为3块。每面约21行,每行14字左右。

墓志铭对于傅家祖业没有过多记载,但对于方升喜欢读书一事,却不吝笔墨:

“少喜读书怅不如意,闻咿唔声辄心动,延师课督儿侄辈,无片刻宽假,与弟议别营土堡。接诸宾客来往,不以扰书室,妨讲习学务。有以论文至者,倒履欢迎……”

一段话,道明了聚奎楼的建造初衷——读书。方升少时热爱读书,因家贫不能如意。每听到读书声,他都心动不已。因此他对子孙的读书环境、读书态度等要求非常严格,于是,与弟弟方进商议,另外建造一座可避免外界打扰的土堡,以供子孙和乡邻子弟读书之用。

这样,接待来来往往的宾客,以及家人做事,均不会惊扰书室,亦不会妨碍讲课学务等。来访客人如果是前来谈论诗词文章或交流思想的,傅方升是最欢迎的,热情到“倒履相迎”。

立在天井的一口石池,据传是洗笔之用。

时至今日,立于天井的石池,仍可寻得前人读书意趣。西北角,一个辉绿岩雕刻而成的石池置于水井旁,池内无物,仅一裂纹隐约可见,基本完好。石池正面阴刻题字:

小小书斋,数竿修竹。

窗明几净,香清茶熟。

好鸟弄声,时花怡目。

黄庭临罢,南华辍读。

筹此欣然,默领清福。

题字落款时间为戊子仲春(1708年),说明石池与土楼基本同寿。300余年后,关于石池的用途,早已被世人遗忘。有人说,这石池或为洗笔池,这从石池题字和土楼部分曾为书室,可见端倪。

清代有一位高中进士的乡贤,游览并夜宿土楼时,曾赋诗一首《咏聚奎楼》,其中写道:“中有高人书夜读,声音透入碧云霄。”更是直接道出了聚奎楼学子读书的情境。

这座土楼弥补了方升、方进兄弟俩的读书憾事,也打开了傅家子弟尚文的家风。正因为对教育的重视,方升的三个儿子均学有所成。长子为楫恩贡生,次子占魁、三子文焕皆为太学生。子孙后裔中,有学位的士子不胜枚举。

“朵桥土楼称魁首”。聚奎楼,奎星也称魁星,传说中主宰文章兴衰的星宿,兄弟俩该是希望,这土楼能聚集众多文学才俊吧。

一门好善

傅方升墓志铭的撰写者,是其姻亲家弟吴元华。傅方升壮年时便与元华结交,一见如故。因慕元华学识,就让大儿子傅为楫随其前往诗山,到傅方升夫人的娘家雷家读书,孙子傅青高也曾向其问学。

因与傅氏一家熟识,在元华撰写的墓志铭中,除了介绍傅方升重视教育之外,还浓墨重彩地褒扬了他孝顺父母、和睦兄弟与乐善好施。

傅方升父母在世时,方升晨昏定省从未缺席。在其父亲朴斋公生病时,侍奉汤药从不懈怠。母亲李氏因为娘家在外地,当地没有亲戚依靠,方升更是细心照顾。

抬轿子需要轿夫齐心,因此“轿子楼”应该还有兄弟齐心的隐喻。

方升兄弟俩从小便和睦相处,同甘共苦。他俩一起靠苦力挣钱养家,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一起商量着处理,“钱帛不入私房”,到了头发花白也不分家。听傅氏后人说,这个家族发展到200多人后才分家。

兄弟俩发家后,在南安县修建文庙时,“不惮倾囊”相助。“其余济人利物,随触辄应”,只要有人碰到疑难之事,有求必应。兄弟俩所做的善事不止一件,不胜枚举,地方官员知道后,赠“一门好善”牌匾以褒奖傅家。

傅少白年轻时,曾见过“一门好善”牌匾挂在土楼内,上世纪60年代末牌匾才被毁。

牌匾虽毁,先人们立下的榜样却历久弥新。如今,傅氏兄弟的后代在海内外达7000多人,英才辈出。曾被福建省政府授予“捐赠公益事业特别贡献奖”的傅港生,便是其一。虽身居海外,傅港生却秉承先祖乐善好施之仁德,慷慨解囊,乐捐巨项,誉满遐迩。

“善无不昌,德无不报”一句墓志铭,道出了这对轿夫兄弟带领家族兴盛的原因,也随着聚奎楼一起,为后世指明了比传说更为珍贵的财富。

记者:林梅治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