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照亮致富路

扶贫车间内员工们忙碌着。

李伦业设计的传统灯笼品种多样,市场很认可,销售好。

今年46岁的李伦业是海东市乐都区马厂乡岔沟村人,在村民眼里,他可是个大能人。他祖辈是远近有名的制作灯笼的手艺人,手艺一直传承到他这一辈。1996年他当兵复员后,看到灯笼市场红火,就想凭借自己制作灯笼的手艺创业。十余年间,李伦业通过不断学习与积累,2014年终于实现梦想,成立青海伦缘旅游纪念品开发有限公司,并大力开发传统灯笼制作技术,灯笼销售一年比一年好。

灯笼销售好,员工也不断增加。目前,公司已招收乐都区周边各村的26名残疾人为固定员工,非固定员工50多名,这些员工大都是易地搬迁后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年至2020年,海东市政府举办的‘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春节花灯灯艺’展示中,95%的灯笼均出自我们公司,乐都区很多景区的灯笼也都是我们供货。我粗略算了一下,仅这两年给员工支付工资就近百万元。”李伦业说。

“在海东市,家家户户逢年过节或乔迁新房,都有挂灯笼的习俗,那时候乐都区没有专业的灯笼制作公司,当时乐都区市场上好一点的新式灯笼能卖到300元。而灯笼手艺要与时俱进,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看准了灯笼市场前景后,我到浙江、北京等地学习技术。目前我们设计的传统宫灯、刺绣灯笼、藏式灯、排灯、铁艺灯笼等文创产品就有近百种。”李伦业说,2018年开始大规模生产灯笼,员工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长。为了让员工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扶贫车间实行灵活且具有弹性的工作时间,由员工根据家庭实际自行安排上下班时间,按件计发工资,实现照顾家庭与上班两不误。

1月9日,记者走进李伦业的扶贫车间,天花板上挂满了灯笼,灯光映射下,造型各异的灯笼很好看。有十多名残疾员工正忙着制作灯笼,裁布、刺绣、穿骨架、贴金饰、安穗子……

车间墙上挂着“青海省手工艺扶贫基地”“青海省手工艺示范基地”“海东市残疾人就业基地”“乐都区商务局扶贫车间”“乐都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多块牌匾。李伦业在给记者介绍创业经过时,不时地指向墙上的牌匾,脸上透着满满的自豪。

53岁的李善莲,是乐都区芦花乡九架山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早年因病去世,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她身有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两个儿子还在读书,日子过得很艰难。三年前在李伦业的帮助下,李善莲开始在家制作灯笼,去年她所在村整村搬迁,安置房分到了乐都区城区内,车间离家很近,她就由非固定员工转为了固定员工。

“在这里上班,活轻松、还能照顾到家。我现在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李善莲笑着说,“现在大红灯笼照亮了我们的致富路。”

作者:邓建青 文/图 稿件来源:西海都市报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