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爱情、柔美与阳刚的地方,就是永济!

在山西 有这么一个地方

张生与崔莺莺上演了

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传奇

诗人王之涣写下了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的不朽诗篇

中国重量最重 历史最久 工艺水平最高的

镇河铁牛也在这里

这个神奇的地方就是

坐落在黄河东岸的永济

黄河铁牛

黄河铁牛也被称为开元铁牛,铸于唐朝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共为八尊。铸造铁牛的目在于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据悉,为了铸造这八尊铁牛,光铁就用了160多万斤,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用掉了当时全国产铁量的五分之四。

铁牛栩栩如生,体现出当时盛世的辉煌与高超的工艺。那么,唐玄宗,这位开创了开元盛世的传奇帝王,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来打造它们?

这要从蒲津渡的历史说起。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

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修造过浮桥。汉高祖刘邦定关中、汉武帝刘彻东征、隋文帝杨坚过黄河东进,均在蒲津渡连舟造桥。不过,这些桥都是临时性浮桥,没有桥墩,用竹索连接,寿命短,不安全。

开元时期,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事,将原先用于固定浮桥的木桩改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

鹳雀楼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负盛名。

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是在夕阳西下时登上鹳雀楼写下这首不朽的诗篇的。“白日依山尽”所依的山是陕西华山,“黄河入海流”流入的是山东渤海。

另外两位唐代诗人也留下名篇。李益的《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畅当的《题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意境也都十分雄浑壮阔。

鹳雀楼是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一层主题千古绝唱和大唐蒲州盛景,二层悠远流长(华夏根祖文化),三层亘古文明,四层黄土风韵,五层旷世盛荣,六层极目千里,使盛唐的氛围和华夏文明得到充分展示。

禹门口

禹门,古称绛州龙门。传说“鲤鱼跳龙门”的发生地,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的黄河峡谷中,为黄河晋陕峡谷的南端出口。两岸峭壁夹峙,形如门阙,水势汹汹,声震山野。由于龙门是大禹治水所凿,人们为纪念禹的功德,习称之为“禹门”。再因之地处秦晋重要交通渡口,又称为“禹门口”。

滔滔黄河,从西北汹涌而来,像发怒的黄龙,直冲龙门。高耸入云的龙门山和丹崖翠壁的黄龙山,就像两尊凶神,站在黄河面前。河身狭窄,仅有120米宽,两山夹河,水量大、河口小,阻水畅流。黄河到此,撞山击石,浊浪腾空,咆哮之声震遍山野。古人赞为“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可见黄河激流在这里造成多么大的声势,形成多么险峻的、桀骜不驯的狂涛。唐诗“咆哮万里涌龙门”,形象地勾画出龙门三激浪的汹涌、壮观景象。

来源:人说山西好风光

原标题:游山西·读历史 | 这里,流淌着神奇的黄河文明!

你若喜欢,可点在看分享行走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