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青稞羊村太牛!考出了1名博士、17名硕士……

青海省贵南县森多镇青稞羊村坐落于赛丹草原,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更多人为她“鼓掌”。从1970年开始,当地逐渐重视教育,励志用知识改变命运。目前,这个村出了1名博士研究生、17名硕士研究生、58名本科生……他们中有人在全省高考中名列前十,有的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高校。
一个纯牧业村培养出这么多大学生,甚至有18名研究生,青稞羊村的村民都做了些什么?
“追赶风”盛行
2020年12月15日,记者来到青稞羊村村委会。一块展示牌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展示牌上方写着一行字:青稞羊村有18名硕士研究生、58名本科生……还有21名代表的照片和简介。青稞羊村党支部书记过多说,这是村委会展示框里最耀眼的一块。这些考上名校的孩子是村民们常聊的话题,也是村里人的榜样,一些村民还要求自家孩子超越他们。慢慢的,青稞羊村的村民有了学习方面的“追赶”意识,“追赶风”盛行。
今年29岁的索南达杰就是这场“追赶风”背后的受益者。他是青海民族大学硕士毕业生,已在贵南县司法局任职两年。索南达杰说,他本科读的是计算机专业,计划把计算机应用技能教给青稞羊村的学生们。其间,他发现自己对藏汉翻译特别感兴趣,又努力考上藏汉翻译专业的研究生,并在读研期间翻译了13万字的小说,积累了深厚的专业功底,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索南达杰说,上学时,他家主要靠卖牛羊增加收入,参加工作后有了稳定的收入,父母也不用那么辛苦,一家人过上了舒适的生活。
坚持就有收获
青稞羊村有402户1743人,是一个纯牧业村。过去,村民世代放牧收入微薄。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出去见过世面的村民心思活了起来:一定不能让孩子再过苦日子,要让他们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
心动不如行动。于是,这些见过世面的村民将想法告诉了村干部和有影响力的老人,大家一拍即合。上世纪70年代,青稞羊村找来了三位有文化的牧民来当老师,按照村民的居住情况设了8个帐篷教学点,组织孩子们上学。这些老师不管刮风下雨,骑马奔走在草原、帐篷之间给孩子们传授知识,当地牧民称他们为“马背上的教书匠”。
抓好教育一直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再穷不能穷教育,为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青稞羊村的“帐篷学校”也享受到了优惠政策。
因教育布局调整,曾经的青稞羊寄宿制小学,如今是一家教学设备齐全的幼儿园。
1985年,贵南县教育局投资新建20间教室、宿舍、办公室,成立了青稞羊村寄宿制小学。过多告诉记者,青稞羊村寄宿制小学的第一批毕业生,有的通过进修深造,选择回村教书。其中,青稞羊村寄宿制小学原校长索南加就是典型的代表。
记者见到索南加时,他刚放牧归来。说起青稞羊村的教育发展历程,索南加指着学校旧址,回想起在这里经历的9年光阴……
2001年,索南加来到青稞羊村寄宿制小学接任校长工作。索南加说,他刚来时,学校只有71名学生,但当时青稞羊村适龄儿童有近260名。“得让每个孩子都来上学”。索南加心里这样想着,青稞羊村没有其他发展资源,但抓好教育,多培养人才,才会有出路。心怀这样的理念,索南加开始挨家挨户找村民谈话、讲政策。他徒步去草原劝学时要走60公里路,脚上经常起泡。在索南加的坚持下,学生人数陆续增加到213名。
随着学生人数增多,为满足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贵南县教育局针对青稞羊村人数多、生源广、教育资源匮乏等实际问题,扩建了教室、宿舍。同时,为健全学科课程,派了4名专业教师。
图片
(因教育布局调整,曾经的青稞羊寄宿制小学,如今是一家教学设备齐全的幼儿园。)
学生多了,管理起来就难了。索南加说,学校设立了学前班和五个年级班,每个班50多名学生。刚入学的孩子因年龄小,不习惯住校生活,每天晚上都会哭。高年级的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意识,经常偷偷跑回家。为此,老师们晚上睡在学生宿舍,陪伴着他们,给学生们灌输学习的重要性,时间久了,学生们转变了态度,再也没有了逃学现象。村民们看到学校教学质量越来越好,特别满意。
索南加说,学习氛围变好了,村民们开始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这些年,青稞羊村牧民们不比车、不比房,铆足劲比的是家里能不能出大学生。甚至,他们到哪里都不忘聊两句村里孩子的学习情况。今年这家的孩子考上本科了,明年那家的孩子必须得考本科。只要供出个大学生,就算家庭经济条件差点也没人会笑话,牧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说“这才是有本事,有远见的人”。
过多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青稞羊村考出了1名博士生、17名硕士研究生、58名本科生、300名大专生……有的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有的毕业后在四川、西藏、甘肃等地方工作。
齐心协力抓教育
青稞羊村教育之所以有成效,是因为牧民们“携手共进”。在青稞羊村寄宿制小学成立之初,为给村里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村里每户人家自愿让出部分耕地给学校,总共让出133.3公顷耕地,学校将地流转出去,有2万元的年收入,这笔钱用来支付学生的生活费及助学金。之后,村党支部带头成立教育帮扶小组,给考上高中、大学的学生,发放500元、1000元、1500元的助学金,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此外,村民们出资在村里开办补习班,学生们放寒暑假时,可以继续在补习班里学习。因此,安静的草原上,总能听到琅琅读书声。
更令人欣慰的是,青稞羊村在外工作的学子们,每逢节假日回到村里,陪着曾经的老师聊天,把有新意、实惠的发展方式分享给村民,帮助家里人发展合作社、搞集体经济等,又帮忙给补习班制定教学计划,村子里显现着一派向上发展的蓬勃景象。
这些走出去的大学生联合成立了“教育督促”微信群,群里规定每人出资500元,鼓励村里考上大学的后辈。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青稞羊村走出的路子。青稞羊村村民的生活今非昔比,沿着西久公路行进,红砖瓦房宽敞明亮,小轿车停放有序。村里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青稞羊村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学历均在大专以上,村里成立了4家公司,20家合作社、家庭牧场……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离不开“教育”二字。
记者/滕继伦 马璞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