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海南潭门镇,千年渔港南海之门,南海历史风云的见证者守护者!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一千多年以前,渔民就在此安居,从最初的水上渔家,到依岸而居,进而形成了渔村,一代一代的渔民不间断地建设,发展成为今天能停靠上千艘大小渔船的港口。

这是一个英雄的小镇,在那个没有精确的航海图标和卫星定位系统的年代,渔民们靠一副罗盘,一本航海经《更路簿》,凭借骨子里的那股闯劲,硬是活生生地在南海里闯出了一条生路。

这个小镇就是海南省琼海市一个滨临南海的小镇-潭门镇。

潭门镇不大,只有89.5平方公里,有着长18公里的海岸线,辖14个村委会,220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约3.1万,居民多为渔民,以南海远洋捕鱼为主要产业。

潭门镇拥有海南岛唯一天然的深水良港-龙湾港,以及被国家农业部认定的国家中心级渔港-潭门镇中心渔港。

潭门镇距琼海市区20公里,南邻博鳌镇,距博鳌镇仅9公里。然而,与赫赫有名的博鳌镇相比,潭门镇有些落寞冷清。

在来潭门之前,潭门的朋友骄傲地给我介绍着:潭门镇的渔民从古至今就是西沙、中沙、南沙(三沙)的主人,是渔民们把三沙与中国联系起来。没有潭门镇就没有三沙,更没有今天的三沙市。千年间,渔民们不间断地出入南海群岛,世世代代在风浪的大海里讨生活。他们对南海的情感至深,过去看作“祖宗海”,现在视为“责任田”,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彰显中国的海洋主权,书写了一段南海历史。

朋友说,潭门镇每代渔民手上都有祖上传下的《更路簿》,记载了南海一带每一处暗礁的准确位置。这是一部老船长代代相传的航海地图,是潭门人用命换来的航海经。

早就汉代,潭门渔民的先祖们就开始探索神秘莫测的南海了,开始在近海探索。从宋元年间开始,每年冬季11月-12月,东北风起,潭门渔民们便驾船南下,绕过暗礁,战胜急流,斗海浪,躲风暴,驶向远海的三沙。航行西南中沙,对潭门渔民来说是小菜一碟。只要风力和风向合适,驾帆船从潭门抵南沙五百二十多海里仅需四昼夜。渔民们在珊瑚礁中潜水作业,捕捞苏眉、石斑、龙虾、海参、砗磲等珍贵鱼虾贝类海鲜。第二年的清明谷雨期间,西南风起,满载而归。

沿着潭门镇中心渔港的小路慢慢行走,只见许多渔船整齐地排着队伍,停泊在岸边,颇为壮观。如今,整个潭门镇还保留着200多艘渔船,捕捞仍是当地主业之一。空气中,随风飘来的是淡淡的海腥味。朋友介绍说,潭门港常年停有大批渔船,有的卸货,有的添加补给,有的检修。

在潭门镇,目光所及,都是大海的元素。古朴建筑与港口停泊的渔船构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船木色的路灯杆,就像一根根桅杆,在瞭望着大海;船舵、救生圈、船桨、铁锚、贝壳、龙虾、水鸟……老渡品、望夫台等古迹依然保持着原汁原味。

据了解,在潭门镇的海岸线上,粗糙的珊瑚沙滩下面,有一片绵延3公里,平整、宽阔的大礁盘,最远处距离岸边有1公里远。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前后,下午四五点钟,海水大退潮,礁盘半露水面,最深处刚刚及膝,这是潭门民众最开心的时刻,他们只需卷起裤腿就能到礁盘里捡公螺与割蚵等海产品,赚钱养家致富。

潭门蕴藏着深厚的海洋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航道更路经”、“祭兄弟公出海仪式”和“鲤鱼灯”等海洋文化的发祥地。每年8月,潭门都会举办赶海节,渔民们开捕祭海,祈求保佑人船平安,获得大丰收。很多游客都会慕名前来感受传承千年的南海渔耕文化,体验赶海拾贝、织网捕鱼,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和海鲜大餐。

在海南有一句顺口溜就是玩在三亚,住在琼海,吃在潭门。因此,来潭门旅行,一定要品尝来自南海的肥美海鲜。游客可前往海鲜市场挑选海鲜,然后选一家店进行加工。龙虾、红口螺、海蟹、鲍鱼和海参是最受喜爱的。这些鲜活的鱼虾,仅用清水煮一下,原汁原味,美味无比,让你终身难忘。

来潭门旅游,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一定得去打卡。博物馆集收藏、展示、教育、保护、科研、交流于一体,从多角度、多层面展示宣传南海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

2008年,潭门镇评被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0年,潭门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渔港”。

2015年,潭门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2016年,潭门镇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名镇”。

2017年,潭门镇被评为“国家级最美渔村”。

文图/纳兰小鱼 小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