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回民支队一张经典照片的误传

图片
文/高粱
无论是书刊还是纪念馆,在介绍抗日战争时期马本斋及冀中回民支队时,往往把这张图片作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代表照片,这张照片大多标注为: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进行刺杀训练。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照片当中的一些细节。一是服装方面,1938年春,冀中区党政军机构成立,6月,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与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合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1939年7月,改称为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即八路军第3纵队回民支队)。这是正规编制的八路军野战部队,干部及战士都着统一配发的八路军制式服装,而这张照片的青年战士,穿戴的是普通百姓服装,这应该是抗战时期的地方武装队伍。根据上世纪冀中地区老百姓的着装特征,滏阳河、子牙河以西的平原及山区,成年男人大多有头上裹白毛巾的习惯,既能保暖,又能擦汗,包在头上出行或劳作,携带使用都很方便,这种头饰在上世纪的冀中西部农村比较流行。二是这张照片的背景,是一座典型的清真寺建筑,在屋檐下的横梁上,从右往左有“追悼马”三个手写的毛笔大字,这应该是1944年2月7日马本斋司令员逝世后,某地为马本斋司令员举行悼念活动的场景,按时间推算,这时候,冀中回民支队已跟随杨得志司令员从冀鲁豫转移到了陕北延安。综合这两方面分析,这幅照片不是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
前些天,从中国摄影出版社再版的《晋察冀画报》第七期上,发现与这张照片一样及相关联的一组照片。
图片
◆《晋察冀画报》于1944年11月,用一个版面刊登了“边区各界沉痛追悼马本斋同志”的照片。
这期《晋察冀画报》出版于1944年11月,书中用一个版面刊登了“边区各界沉痛追悼马本斋同志”的照片,共有四幅,上面的一张为1944年3月17日边区各界追悼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大会,下面的三张为1944年6月17日第七军分区在某县清真寺举行马本斋同志追悼大会,这三张照片依次有说明,居中照片是:七分区到会全体回民宣誓,愿在中共领导下,为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下右照片是:冀中区第七军分区回民追悼马司令员之圆经(诵读可兰经)仪式;下左照片是:回民中队在追悼大会上的刺枪演习。流萤摄。通过照片背景分析,这三张照片应该是在同一个地方拍摄的,中间一张背景建筑的屋檐下有“追悼马司令员大会”字样,下左一张有“追悼马”三个字,背景清真寺建筑物及字体都一样。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冀中党政军机关及回民支队转移到了冀鲁豫地区,只留有地方武装继续坚持斗争,当时地方回民武装有定县大队回民中队,肃宁县大队回民小队等,据此来看,左下边这张照片就是冀中七分区定县大队回民中队在马本斋追悼大会上的刺枪演习,而不是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
这三张照片的摄影者均为流萤,流萤是邯郸人,1922年出生,1937年参加八路军129师先遣队,任宣传员,1938年到抗大学习,1939年分配到冀中军区部队,历任排长、团宣传队长、文化教员,1940年入冀中军区第一期摄影训练队学习,毕业后到冀中七分区政治部从事专职摄影,1944年冬调任冀中军区任摄影科长。从流萤的经历看,抗日战争时期,他主要在冀中七分区工作,没有在冀中回民支队任职,所以说流萤拍的这张照片不是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
那么作为一支驰骋冀中的野战部队,冀中回民支队没有留下一张抗日战争时期的影像吗?我们把时光推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9年9月,石少华以摄影记者身份从延安到晋察冀抗战一线采访,被爱好摄影的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一眼看中,他从抗大副校长罗瑞卿手中以2万斤小米和200条枪为条件,把石少华调入冀中军区开辟摄影工作。在吕正操司令员的大力支持下,石少华从1940年6月到1942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连续开办了四期摄影训练班,培养出100多名摄影干部,为冀中摄影工作的开展和晋察冀摄影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图片
冀中军区摄影训练班为各军分区培养了上百名摄影人才,但到了各分区及部队,大多是有人才没器材。1941年5月中旬,魏福凯在参加了冀中军区“五四”青年节全军运动大会的摄影活动后,由冀中军区政治部调冀中回民支队开展摄影工作,当时支队摄影机和各种器材一无所有,需要等到有合适的机会,通过敌工关系到敌占区去购买。在等待器材期间,魏福凯协助宣传科搞文字宣教工作。摄影器材购进后,田瑞章也调到回民支队政治部任摄影干事,当时只有一架相机和为数不多的胶卷,即使现场拍摄了,当时也没有冲洗底片和放印冲扩的条件。1942年,日军进行残酷的“五一”大扫荡,6月2日,冀中回民支队在阜城县高纪庄与上万敌人遭遇,马本斋司令员率队突围,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政治部宣传队中爆炸,魏福凯受重伤,田瑞章等多人壮烈牺牲,当时田瑞章所背的照相机和魏福凯所带的摄影器材等全部炸毁丢失。
从目前史料来看,冀中回民支队包括马本斋司令员本人,在抗日战争期间确实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这对一支威震冀中的英雄部队和我们后人来讲,实在是十分遗憾。从19世纪初照相术发明以来,影像资料已成为真实直观且十分重要的传播方式。综合以上背景,不论是策划人还是媒体工作者,采用回民武装队伍相类似的照片,让后人更直观地感受抗战时期冀中回民支队的英雄形象,这样做也是出于无奈之举,虽存有差异,读者和观众也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