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村:书写“产业先锋”胜利故事|脱贫攻坚 清新担当

山塘镇胜利村依然生机勃勃,种植大棚棚内棚外,各村小组屋前巷后,到处都是一片喜人的青绿。这是笔者近日走访胜利村看到的景象。
从一条省定贫困村,到摇身一变成为全区闻名乃至受到中央媒体关注的“产业脱贫先锋”,胜利村抓紧精准扶贫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通过打造“公司+基地+贫困村+农户”的模式,实现造血式扶贫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翻开了胜利村发展新篇章,同时也在清新区的脱贫攻坚画册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发挥优势:大棚建起来
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起鱼肚白,胜利村的贫困户张连好这天依旧起了个早。七点不到,她就出发到大棚上班去了。
“现在天气干燥,要注意对菜心的浇水管理。”经过十分钟左右的路程,张连好开始了在大棚里一天的工作。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她可以稳定获得工资3000-4000元,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同时也方便照顾家庭老少。
图片
村容村貌“大变脸”。罗世杰 摄
然而,在4年前,张连好和工友们如果想要通过就业实现脱贫,就只能到离家稍远的工厂去打工。“开车也要大半个小时。”张连好说。
2016年,骆永康作为广州农商行驻胜利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来到胜利村,当时全村贫困户人均收入只有5000多元,“距离脱贫标准还有一大截。”
如何有效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骆永康认为,只有将产业引入村,村民才能真正参与其中,激发内生动力,实现长期稳定的脱贫。
结合山塘镇农业强镇以及胜利村粮食生产区的定位,骆永康敲定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脱贫思路。帮扶单位广州农商银行积极开展金融扶贫,结合行业优势,引入多家有实力的企业到实地参观考察,最终在40多家企业中优中择优,以低息贷款1300万元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粤旺集团瑶旺公司,投资超过1800万元打造20个共100亩大棚种植产业帮扶项目,逐步探索“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扶贫创新模式。
大棚建起来了,在张连好和工友的精心耕作下,各式各样的蔬菜向上生长、绿叶舒展,长势十分繁茂。
张连好的脱贫奔康信心也强了起来。今年上半年,她因为工作优秀被评为生产小组长,每年可以拿到3600元的管理岗位奖金,“待遇高了,自己责任也大了,更要做好带头作用。”
近年来,胜利村通过发展大棚种植扶贫项目,有效帮助20多名贫困户、村民就业,年工资收入约3万元,为累计40多名贫困户、村民提供蔬菜种植培训,以及带动周边临时用工5000多人次。
骆永康介绍,对于有意愿发展的贫困户,还可以每户获得帮扶资金3万元参与大棚承包,由企业提供种苗、技术支持及成品包收等全过程帮扶,每户年增加收入约3-4万元,实现持续脱贫,同时帮助贫困户发展利用自用土地进行自主种植累计2亩,共投入了115.6万元自筹资金入资大棚产业资产性收益项目,合作期3-10年,项目每年分红9.32万元,增加集体和贫困户收入,实现长效脱贫机制。
盘活土地:经济跑起来
有了大棚的示范引领,胜利村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种植基础等发展优势逐渐显现起来。
“这一片一共两百多亩地,都是今年新租出去的。”胜利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展鸿走在胜利村委会大沙村的村道上,看着映入眼帘的大片绿地信心满满。
图片
胜利村抓紧精准扶贫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罗世杰 摄
苏展鸿介绍,由于年轻劳动力外出、田地积水倒灌等原因,大沙村原本村前的耕地存在耕作不便的问题,“每亩土地租金只有200元左右。”
去年,有企业主动来到胜利村租用各村土地共200多亩发展蔬菜种植,土地租金达到了1300元/亩,“翻了两番都不止,”苏展鸿开心地算了一笔账,菜场每天还可以带动超过20多名村民务工,“熟练工人日薪可以达到200元,算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
水雾经过浇灌喷淋系统,均匀地洒在蔬菜叶片上,给翠绿的整片菜地笼罩上了一层温柔的光晕。苏展鸿说,胜利村全村有耕地面积2746.5亩,人均水田面积0.6亩,“大棚和这片菜地只是开始。”他表示,已经和菜场达成初步协议,继续平整土地,扩大蔬菜的种植发展规模,“预计会逐渐达到500亩以上。”
去年,清新区供销社牵头构建新型乡村助农服务示范体系,目前选址在胜利村委会前的山塘镇的助农服务中心已经建成,这栋崭新竖起的两层大楼将会进一步为村民增加集体收入,助力脱贫攻坚。
宜居乡村:家乡美起来
阳光带着热度,照在身上驱走深秋的几分凉意。86岁的村民蔡伯坐在村前的大理石长凳上,他说自己每天下午都要到村里的广场闲坐,“现在村里环境很好,在外面休息起来很舒服。”
图片
村民生活越过越好。丘芷曼 摄
见证了家乡几十年的变化,蔡伯说,“现在是胜利村最美的时候。”在他身前,鱼塘波光粼粼漾着水光;在他身后,仍在牙牙学语的幼童正在无忧无虑地玩着滑梯;水泥村道笔直干净、家家户户门口都放有分类垃圾桶、红绿相间的鸢尾花装点着污水处理池......
胜利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欧冠贤走出村委会,走到文化广场,他表示,目前胜利村下辖10条村小组已全部实现新农村建设,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大家变得更团建了,经常打篮球,而且我们还组建了自己村的广场舞队。”
去年,骆永康向帮扶单位申请,将文化广场边上的破旧烂屋拆除,新捐建了胜利村党群活动中心。他认为,抓扶贫工作,必须重视乡村基础建设。“一方面,是需要有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产业聚集发展;另一方面,是企业和产业进驻以后,带动村里的经济效益增长,也要求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来真正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质量,两者相辅相成。”骆永康说。
截止2020年11月,胜利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100人,其中有劳动力19户65人,无劳力低保户10户22人,五保户11户13人,已经100%达到脱贫标准,“八有”全部达标,有劳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从2016年的4899元提升至2019年的17400元(2020年预计超20000元),村集体收入也从2016年的4万元翻了两番。
以产业发展助推脱贫奔康,通过近四年时间的实践,骆永康相信,“‘公司+基地+贫困村+农户’是一个不错的模式”。目前,胜利村的脱贫经验也在山塘镇的塘湾村和山塘村进行复制和推广,通过搭建大棚,发展现代农业。骆永康说,这是一种继续尝试和挑战,“哪怕是完成了扶贫任务,也还需要继续巩固脱贫成效,未来还要为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者】贺欢
【通讯员】江绮文
【作者】 贺欢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