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回族镇 变化真带劲

图片
为了集中解决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各族群众脱贫致富问题,1996年我省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将原有的4个回族乡组建为镇安县茅坪、西口,宁陕县江口3个回族镇。20多年来,尤其是脱贫攻坚战开展至今,在省委、省政府直接关心支持下,3个回族镇经济快速发展,旧貌换新颜,社会健康和谐,各族群众生活富裕、充溢幸福感。2020年底,陕西日报记者随同省民宗委同志专程走访了3个回族镇,向读者呈现这里的崭新面貌。
茅坪:镇中学足球队获全市亚军
彩色的塑胶操场、明亮高大的教学楼、温馨的宿舍楼,微机室摆放着80台电脑,图书室有1.6万册藏书……地处陕鄂两省交界处交通闭塞的茅坪镇,居然有一所如此“豪华”的学校。
茅坪回族镇初级中学校长张大林表示,与以前不同,现在当地人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近5年来当地没有一个学生辍学,还增加了100多名学生。在重视教育的氛围下,学校的课堂改革、教育信息化等工作走在镇安县前列。孩子们特别喜欢运动,茅坪回族镇初级中学2017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足球队在2019年商洛市首届U15足球联赛中获得亚军。2020年初中108名毕业生,全部考上县重点高中及职业技术学校。
为了改善民族聚居区学校办学条件,2016年以来,我省累计投入财政资金8000余万元,支持3个回族镇新建、修缮学校20所、校舍2.3万平方米、体育场1万平方米,近4000名在校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镇安县西口中学和宁陕县江口小学分别被评为省级示范学校。
红光村是茅坪最大的民族聚居村,回族群众占比达99%。近年来,村里修通了环绕各村组和通往镇上的公路,建起了光伏发电站,村民通过发展肉牛、山羊养殖,外出开餐馆、商店,收入大幅度增加。全村有126户群众走出大山,在西安及周边地区开餐馆、商店,2018年实现了整体脱贫。回族脱贫户刘永印免费使用村上投资建成的牛舍,饲养了6头牛、10只羊,还担任生态护林员,每年护林就有6400元收入。上个月刘永印刚卖了一头牛,收入1.4万元。他指着墙上的一排排奖状说:“女儿上初三,学习很好,现在家庭收入稳定增长,我一定要供她上高中,考大学。”
由于地处喀斯特地貌区,茅坪有几个村群众过去吃雨、雪窖水。五星村四组地处海拔1300米的高山上,村民杨祥兴通过饲养牛、羊,2014年脱了贫。他说,政府从对面山上拉管道引来山泉,村民每家都修一个水泥蓄水池,不但解决了吃水问题,还满足了发展产业的需求。
茅坪回族镇镇长马辉介绍,脱贫攻坚几年来,全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进一步发展了畜牧、核桃干果、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等产业,群众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更为难得的是,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西口:大山中养起小龙虾
镇安县西口回族镇地处秦岭腹地,山高沟深,原来全镇10个村有8个是贫困村。镇长王涛表示,近年来他们以抓产业促增收为核心,结合镇情确立了中药材、林果、畜牧、劳务及食用菌“两长三短”产业发展思路。2020年,该镇华山松松果喜获丰收,产量4000余吨,收入达1200余万元。通过产业园、合作社以及能人带动,全镇共养牛4387头、羊8364只、猪7314头、禽类103700余只。帮助支持村民走出大山,外出做生意、务工,全镇300余户村民在县城及周边城市开餐馆、商店。
青树村党支部书记石宏星简单介绍了村情后,拉上记者一行去看2019年引进的新产业——小龙虾、大闸蟹养殖。10公里长的程家川河,水质优良,适宜高品质水产养殖。2019年12月,镇安县岭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入400余万元,在青树村建成200亩的小龙虾养殖基地核心区域;引进现代化冷链仓储及包装运输设备,建成集打捞、清洗、包装、冷链运输、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公司2020年已在西安试销小龙虾、大闸蟹价值60万元,累计向务工村民支付工资35万元。小龙虾养殖基地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260亩,包括小龙虾精养标准示范塘200亩,小龙虾精养塘、稻虾及蟹稻连作基地1060亩,将带动当地人通过在基地务工、直接从事种植、养殖增收。
为了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持续增加收入,政府投资给8个贫困村分别建立了1座300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每村年收入25万元。
近年来,省民宗委驻西口回族镇农丰村帮扶工作队与村委会按照“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完成土地流转558亩,栽植红豆杉、中药材,招商引资陕西长丰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到村,建立了集菌棒培育、晾晒烘干、包装销售为一体的食用菌产业园,吸纳村民50人进厂务工,同时实现集体分红6.8万元。该镇脱贫户石学印一家6口人从山上搬迁到集中安置社区后,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儿子在西安做厨师月收入5000元,儿媳做服务员月收入3000元。石学印和老伴在家照顾孙辈,还养了一头牛。石学印畅快地说“现在的政策确实好,日子会越来越好。”
江口:引进的第一家企业是扶贫工厂
江口回族镇地处秦岭南麓中段,宁陕县东北部。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脱贫攻坚以来,江口回族镇党委、政府一边带领各族群众发展产业,一边实施移民搬迁,累计投资1.29亿元,建成新庄、高桥等4个集中安置社区,安置搬迁群众600户。江口回族镇党委副书记刘瑞介绍,近几年,他们引导各族群众按照“果、药、畜、菌”发展特色产业,建成板栗园2.5万亩、核桃园2万亩,饲养肉牛2092头、生猪4965头,种植魔芋、猪苓、天麻、羊肚菌等8000余亩。
脱贫户王永军以前住在山上,现在和儿子搬到高桥安置社区。王永军种植中药材、板栗、核桃、玉米等,还养鸡,每年纯收入8000多元。儿子在西安一家建筑公司做支模工,月收入5000元。他说,以前住的是土坯房,沐浴时要提前在房梁上挂桶、加热水,电视信号也不好,现在住楼房用电用水很方便,电热水器随时都有热水,宽带网络都能使用……
为了帮助安置社区群众就近务工增加收入,2019年3月,生产电容器等电子元器件的陕西欧西克电子有限公司在江口落户。这是宁陕县为江口回族镇引进的第一家企业,也是帮助贫困群众增收的扶贫工厂。当年9月,工厂一期项目投产后,吸纳了周边的新庄安置社区84名各族群众就业,正在建设的二期项目投资1500万元,预计可吸纳100人就业。
在工厂车间,脱贫户邓祖霞正在检验、包装电容器产品。她说,儿子儿媳在深圳务工,她要照顾孙子和身体不好的丈夫,无法外出,现在这个厂子离家不到300米。她2019年10月进厂以来,每天工资70元,既照顾了家庭还增加了收入。冷水沟村脱贫户胡纪艳原来住的土坯房,搬到新庄安置社区后,2019年9月进厂一直从事电容器耐高压检验工作。她说,现在住在100平方米的楼房,每月收入2000多元,家里还种了400多窝天麻,养了3箱中蜂,等女儿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后,他们一家人生活会更好。
脱贫攻坚以来,陕西3个回族镇各族群众幸福生活指数显著提高,相互之间和谐共处、交往交流,经常在一起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颂赞党的好政策,歌唱乡村新变化、新生活。(记者 宋志明 通讯员 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