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同心圆” 筑“安全线” 建“平安圈”

画“同心圆” 筑“安全线” 建“平安圈”—— 鸡西市公安局全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侧记

编者按:

2021年1月10日,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如约而至。多年来,鸡西人民警察牢记使命,忠诚履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在罪恶面前,化身金色盾牌;冰天雪地中守护北疆,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把藏蓝青春奉献在基层。

向依旧坚守在岗位的人民警察致以崇高的敬意。

鸡西人民警察,节日好!

近年来,全市各级公安机关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积极构建全域覆盖、一体运作、无缝对接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用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建设平安鸡西。

全警联动同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同心圆”

为加快全市社会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面整体管控,实现打击与预防两者标本兼治,市公安局科学研究制定相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积极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压实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确定“圆心”,通过整合资源力量,确立人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把控关键环节,网络现实融合、统筹城乡警务、动员群防群治;规划“圆轨”,市公安局设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建专班、技术专班,针对《建设指南》256项和公安部109项测评标准,逐一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警务技术人员与建设单位定点对接,根据实战化要求,确保“九大系统一个平台”建设,既能及时与省公安厅数据对接,又能方便基层民警使用。依照工作与辖区实际,各警种、各分、县(市)局在人防、技防基础上建立“重点核心区域处置控制圈(1分钟反应)”“人员密集场所处置控制圈(3分钟反应)”“一般区域处置控制圈(5分钟反应)”。以1、3、5分钟快速反应机制为核心,实现“技术围栏”,可视化警务指挥,加强人、物管控,将“事后破案”变为“事前预防”。扩大“圆周”,加强阵地控制,对危爆品领域、娱乐场所、旅店业、印刷业、废品收购业等特种行业场所进行日常检查与不定期突检,不留盲点盲区。去年以来,全市重点单位要害部位新增视频监控探头986个,更新1560个,石油、金融行业100%安装了应急报警,校园应急报警安装率达80%。在继续发挥公共交通、市政服务等从业人员治安防控作用的同时,注重组织发动物流寄递、快餐配送、物业管理等新兴行业力量。

“国门”到“家门”同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安全线”

市公安局兼顾边境防控与辖区防控,各级公安机关通过精准部署,打通从“国门”到“家门”的“安全线”。

守住“国门”。各级公安机关以边境线为壁垒,以5个市际治安卡口为依托、以各区、县(市)交通要道为枢纽,构筑三道社会治安防线,形成区域内闭合管控。在641公里边境线上,各级公安机关依托边境派出所、警务室、检查站、卡点循环执行勤务,互通涉边信息,警力互相支援,以点带线,辐射周边。除陆路巡边外,每周至少开展2次水上巡边,对码头、渔点开展水域巡防工作。在边境地区,组建巡边员队伍,联合群众一道开展搜集边情、服务边民、巡边护边工作。筑牢“家门”。在市域内,全市城市技防建设共建成一类监控点位10000余处,二、三类监控点位近50000处。实现了重点场所、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无死角、高低搭配的立体化视频监控网,主要卡口的视频设备具备车辆识别、人像识别功能。公安机关利用覆盖全市的监控网,全天候掌握全市动态。属地公安机关与武警进行联勤巡逻,可实时调整警力部署,需要时可立即“四门落锁”。各实战部门分工建设指挥安防系统,共同多层次、高水平构筑立体治安防控体系。

警民共治同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平安圈”

群防群治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各级公安机关通过创新社区警务模式,充分动员群众力量。

市公安局先后出台多项指导性文件,规范社区警务工作。在城市,公安机关实行警务助理+网格员驻警模式,将警务工作延伸至每一个小区的每一栋楼房,在群众身边服务群众;在村屯,推行“一村一警务助理”,协助辖区民警掌握社情民意,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广大警务辅助人员在化解矛盾、巡逻防控、提供线索等方面给予公安工作很大助力。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平安社区190个,群防群治组织764个,参与群防群治人员共4278人;组织巡逻队460个,参与人员4421人。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是公安机关的新阵地。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警务微信群、QQ群,即时受理群众随手拍照上传的违法犯罪线索和公共安全隐患,实现及时研判处置;市、区两级网警建立7×24小时网上巡查监控机制,对互联网违法有害信息第一时间进行预警。民警利用警务自媒体,将警方资讯、犯罪预警、安防知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送转发,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记者 盛秋实)

编辑:孙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