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云南】探寻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高“教育奇迹”的背后

12年累计让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考上大学,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2020年本科上线率超94%……这些数字,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高——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下称“华坪女高”)创造的“教育奇迹”,也不是让“拿命换来”这一成绩的校长张桂梅获得“时代楷模”称号的衡量标准。
近日,记者走进华坪女高,试图探寻这一“奇迹”背后的故事。
图片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
华坪女高,成立于2008年。从一开始,这就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只招贫困女生,不设分数线,学费住宿费全免。
这一建校方针,源自校长张桂梅在当地民族中学执教时的困惑与不安:为什么班里的女学生读着读着就辍学了?
追到学生家中,张桂梅发现,每一个辍学女孩身上往往都会上演一个“悲惨世界”:有的家庭因承担不起3000元的手术费,夫妻双双自杀;有的家庭,为减轻负担,让女孩辍学回家早早嫁人……
图片
这些事例让张桂梅萌生一个想法: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为大山女孩提供教育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了这个梦想,她从2002年开始四处筹钱,但收效甚微。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07年。
那一年,作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去北京开会的张桂梅,因穿着一条破了洞的裤子而引起记者注意。一夜之间,她的“女高梦”通过各大媒体的报道,传遍全国。同年11月30日,丽江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新建华坪女高。
图片
2008年9月,女高的教学楼甫一建好,就迎来首届100名来自4个少数民族的贫困学生。她们中很多人中考分数都未能达到当地高中入学分数线,有一个学生的数学甚至只考了6分。
政府建议张桂梅等校园全部建好后再招生,女高内部也因是否划一条明确的分数线产生分歧,但张桂梅都拒绝了。因为,“孩子们等不起。”“如果划了分数线,有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就进不来,这有违我们办女高的初心。”
从那年起,寒来暑往,华坪女高已将1800余名女孩送出大山,送进高校。而她们,已不完全是华坪的女孩。还有来自丽江市下辖的宁蒗、永胜、玉龙三县的边远乡镇高寒山区的女孩,甚至有来自周边省、市贫困山区的女孩。包括傈僳族、彝族、满族、蒙古族、苗族、藏族、纳西族等在内的15个少数民族学生占她们中的一半以上。
图片
这是一所拼出来的学校
因为女高不设门槛,学生的基础极差,加之学校配套设施不完善,没有宿舍、没有食堂、没有厕所,条件十分艰苦。建校半年时间,17名老师中就有9人提出辞职,学生也走了6个,一度面临停办。
“有人骂我自不量力,有人说我异想天开。”张桂梅回忆,她坐在教学楼旁的台阶上想了一晚又一晚,决定加课。
图片
“我们费了这么大劲办女高,不就是要把孩子们送出大山?!”在张桂梅看来,高考是将女孩们送出大山的有效途径。山里的孩子基础差,要想出成绩,必须苦教苦学。
记者在华坪女高看到,学生们的一天是从早上5:30开始,晚上12:20结束的。除中午有40分钟午休时间外,其他时间都用来上课、自习。连吃饭都是跑步往返,被严格限定在10分钟内。
这一高强度的学习节奏,从周一持续至周六。一周中,唯有周日下午,学生们可以享受3个小时的外出时光,去澡堂洗澡,抑或和家人通通电话。
图片
今年9月份才入学的16岁傈僳族女孩蔡小丽,已完全适应女高节奏。偶尔犯困,她会站着上课。“基础差,就要更努力。”蔡小丽说,“在女高,大家都是这样要求自己。”
和学生的作息接近,女高老师的一天也从5:30开始,半夜结束。无论有课没课,老师都得守在学校,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和解答学生的各种状况与问题。
在苦学和苦教下,华坪女高首届学生在三年后全部考上大学,其中本科上线69人。此后更是一届比一届考得好。今年7月,华坪女高有159名学生参加高考,其中150人达本科线,一本上线70人。
这是一所有信仰的学校
华坪女高学生基础差、老师资历浅,为什么高考成绩那么好?大家普遍认为是因为能吃苦,但张桂梅总说,“是因为我们有信仰!有信仰就会有力量。”
“学校面临关闭时,我发现,剩下的8名老师中有6名是党员,立马有了信心和勇气,决定召集大家开会。会上我说,‘如果是在抗战年代,哪怕只剩一个党员,阵地都不会丢。我们现在有6名党员,难道耍把这块教育扶贫的阵地给党丢掉?’”在张桂梅的讲述中,这次会议被视为女高办学的“遵义会议”、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当时的会上,老师们还谈到“欧洲共产主义”,追寻《国际歌》的内涵……最后,在教学楼墙上画了一面很大的党旗,一起高举右手,重新宣誓。
图片
“那一天,所有人都哭了。从那时起,我们只有一个信念和目标,就是要将山里的孩子送出大山。我们的偶像,就是江姐。”张桂梅回忆。
此后,华坪女高将吃苦精神与共产主义信仰相结合的信念教育提到新的高度,并贯穿到整个学校的教育实践。在这里,学生被一视同仁,连鞋子都是统一配备免费发放。红色教育,以宣誓、唱红歌、看红色电影等具象的方式,穿插在老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尽管这一做法,遭遇不少质疑的声音。但是,进入社会多年后的华坪女高毕业生每每忆及当年,仍然缅怀学校质朴纯真而催人奋进的学习氛围。
一位回到华坪县永兴乡公职部门工作的女高毕业生告诉记者,“我们是一群过苦日子的孩子,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女高贯穿始终的红军长征精神和江姐品格教育,至今仍是她“永恒的激励”。
这是一所凝聚多方力量的学校
事实上,除了老师和学生们的努力,华坪女高成功的背后,还有着众多社会力量的付出和鼓励。
记者了解到,自2008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先后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用于女高建设及日常保障。
此外,华坪女高还收到众多来自社会的捐助。在女高教学楼一楼的“爱心廊”,捐款人和对应金额都一一列在墙上。最多的一笔高达66万元。
图片
今年7月,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正式成立,用于规范管理来自各界的捐助。助学会成立当天,就收到来自丽江市、华坪县两级党委政府筹集的200万元助学金,及社会各界捐助的42万余元捐款。
“建校初期,华坪全县公务员就拼了命地捐钱,各个煤矿在政府的号召下也一万一万地捐。”张桂梅说,“女高能办起来并走到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作坚强后盾。”
图片
在云南省民族宗教委教育科技处副处长李伟文看来,多方支持下的华坪女高,为云南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是民族教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云南省多措并举,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已初步形成从学前到小学、中学、中专、大学的教育体系。截至2019年底,云南省各级各类教育共有少数民族在校生474.59万人,占云南省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3.33%,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基本相当。目前,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有了本民族的大学生、硕士、博士研究生。
有一名像张桂梅这样好的带头人,有一套适合当地受教育人群特点的教学方法,有一种凝聚全校师生共同信念的学校文化,还有一个能动员全社会踊跃捐资助学的良好外部环境,什么样的教育奇迹不会在新时代的中国大地上发生呢?!(文:木小满)
(来源:云南省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