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全力筑牢易地搬迁脱贫后续产业

“靠政府帮扶,迁居乐业家境顺;得春风沐浴,告别穷窝富路宽。”2020年秋季成功搬迁,住入统一修建的移民小区之后,方山县圪洞镇胡家岭村脱贫户孙月贵特意找人写了这样的对联,贴到了迁居的新房上,以此感谢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让他家脱贫致富,走上了幸福路。
决胜脱贫攻坚,我市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的治本之策,围绕 “搬得出,稳得住”目标,牢牢夯筑后续产业就业、社区治理基石,通过企业就业一批、技能培训一批、公益性岗位安排一批,资产性收益分配联结一批,实现搬迁户稳得住,能致富。
强化产业保障,优化产业布局,石楼县在石楼小镇安置点附近设置了“金鸡计划”特色养殖产业。“金鸡计划”由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农发行和北京德青源公司共同发起,项目由北京德青源公司租赁经营石楼养殖厂,打造全省最大的蛋鸡养殖全产业链。每年支付石楼850万元租金,用于贫困户资产收益分配和其它精准扶贫工作,可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同时可支持500余名易地搬迁户稳定脱贫。
在龙山水岸安置点附近,该县设置树德枣业加工产业,综合特色农产品和红枣深加工系列产品,年转化红枣原料8000吨,核桃小米等特色农产品原料700吨,可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同时优先收购搬迁户的红枣、核桃,可带动400人稳定脱贫。在小蒜镇徐家峪安置点;依托与小蒜镇镇政府紧密连结的优势,引导搬迁户通过经营服务创收;村集体成立养蜂合作社实现了20余户参与养蜂产业;同时依托小额贷款30户自主发展了养牛、猪、羊等养殖产业。
易地搬迁扶贫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解决土地的问题,要为搬迁群众开辟一处安居乐业的好地方,还要破解住房、资金、产业的瓶颈问题,对此各脱贫县因地制宜,努力做到靶向施策、精准帮扶。
在中阳县,车鸣峪乡弓阳村确立依托周边丰富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规划,建立移民新村后,按照乡村旅游村进行打造。该村以“香菇+养牛”“光伏+旅游”为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旅游民宿、农家乐,将新村建成上顶山旅游风景区接待中心,把老百姓的安居房建成发家致富的产业房。
该乡还依托协鑫20MW集中光伏电站,建设绿色蔬菜大棚、香菇大棚60栋;建设8亩连体玻璃钢采摘大棚1栋,带动移民户发展特色农业,并提供就近就业岗位;流转移民搬迁户土地,打造上顶山“十里翘花园”,种植连翘中药材500亩,实现旅游观光、药材种植双增收。
在石楼县,也按照规划设置了旅游产业。从发展全域旅游产业出发,与“一湾、一篇、一馆、一树”精品旅游景点相结合,把石楼小镇打造成集石楼商周文化、晋西文化、姜子牙故里等特色文化于一体的旅游小镇,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链,可为贫困户提供近1500个稳定就业岗位。该县在县城附近筹建劳动密集型的制衣“扶贫车间”,计划建设5个服装加工车间,每个车间可提供200个左右就业岗位,可带动1000名左右搬迁户实现稳定就业。同时在县城新增社区保洁员、社区管理员、治安员等工作岗位1500多个。
对易地搬迁群众,我市还积极争取产业资金投入,按照农林牧结合和集约化经营的思想,加大各种务工技能培训,积极引导他们外出务工创收,努力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在选址类型上,多结合增收渠道和前景进行规划和布局。
石楼县先后组织“吕梁山护工”培训1200余人,对在青岛从事家政、餐饮、物流等的840多名石楼人进行了培训。近期,又考察对接上海天坤国际教育集团,并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在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搬迁户走出大山、脱贫致富。
全市组织各移民村加强社区治理服务。在建设安置点住房的同时,同步规划建设水、电、路以及医疗、文化、养老等配套公共设施,并积极设立“两个中心”,确保搬迁户安心居住。一是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无缝衔接户籍、社保、就医、入学等政策,积极开展便民服务,提高安置点的宜居水平。二是设立党员活动中心,坚持党建引领,开展党员活动,确保党的工作覆盖,并建立社区治理机制,明确安置点物业管理办法,深化村民民主自治。切实让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实现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两年稳定、四年发展致富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易地扶贫搬迁目标。(记者 梁瑜)
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