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2020年12月26日日出时分,中铁十二局的工人在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施工。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2020年12月27日拍摄的晨光下的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无人机照片)。

当日,北京至雄安新区城际铁路大兴机场至雄安新区段开通运营,京雄城际铁路实现全线贯通,雄安站同步投入使用。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2020年12月31日,昭苏县副县长贺娇龙在昭苏县天马旅游文化园策马雪原,为家乡宣传。

入冬以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依托优质的冰雪资源,举办叼羊、赛马、姑娘追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昭苏县位于新疆伊犁河谷西北部,草原辽阔,现存栏各类马12万匹,被称为“天马之乡”。近年来,昭苏县凭借雪资源和马资源,围绕“冰雪风光、冰雪体育、冰雪奇趣、冰雪民俗”等主题,打造特色冬季旅游品牌,发展“全时、全季、全域”的旅游新业态,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

新华社记者 白志强 摄

日暮临近,赵学文准备把羊群赶入羊圈(2020年12月9日摄)。

今年55岁的赵学文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扎麻什乡鸽子洞村人。生在祁连山下,长在黑河岸边,从仅能依靠种地为生,走出村庄赴县城打工,到子女学得一技之长,返乡置业,带动全村实现脱贫,赵学文说,自己就是五十年来家乡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者。

鸽子洞村是一个多民族半农半牧村,农牧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养殖。赵学文小时候生活贫苦,经常吃不饱饭。农闲时,赵学文还得去县城做零工补贴家用。

2006年,赵学文的大儿子赵福明参加了祁连县组织的农牧民技能培训,父子二人随后在内蒙古乌海市开了一家拉面馆,起早贪黑,攒够了积蓄,准备回乡发展。没想到,赵学文在修房时不慎将腿摔断,加上老伴身体不好,积蓄全部用于就医,原本脱贫的赵学文再度返贫。在乡政府的帮助下,赵学文被列入低保,医疗费用得到解决。身体恢复后,赵学文主动要求退出低保,闲不住的他开始准备发展养殖。

2015年,当地政府为鸽子洞村投入100万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资金,在全村商议下,这笔款项用于成立养殖合作社,赵学文与村民桑杰获得合作社承包经营权。经过半年努力,合作社向全村贫困户分红5.6万元,而赵学文一家年收入也超过5万元。

现在的“羊倌”赵学文每年收入超过15万元。大儿子赵福明在扎麻什乡开了一家餐馆,年收入近5万元。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2019年,大儿子赵福明跟随父亲的脚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赵学文说:“没有党和政府,就没有我今天的生活,我如果不好好努力,就对不起党和政府”。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2020年12月31日晚,民间艺人在山东台儿庄古城为游客表演“火龙钢花”。

当晚,山东台儿庄古城的民间艺人为游客表演“火龙钢花”,送上新年祝福。

新华社发(高启民 摄)

2020年12月25日,工作人员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分包装车间内检查产品包装质量。

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迈出关键一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2月31日发布,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保护效力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药监局相关标准要求,未来将为全民免费提供。

中国新冠病毒疫苗上市为全球战胜疫情注入信心,也为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提供有力支撑。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这是2020年12月31日拍摄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一角(无人机照片)。

当日,不少游客来到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游玩,在美丽梦幻的“冰雪世界”中度过2020年最后一天。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2020年12月30日,一辆停在青岛胶州湾东岸海边的车辆结冰。

当日,青岛市最低气温探至零下11℃,胶州湾东岸海边植被、护栏、雕塑等被冰封。

新华社发(宋新华 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2020年3月10日,青海医疗队队员刘海婷(左)与许国娟在武昌方舱医院等待出舱时小憩(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下图为:2020年12月16日,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护士刘海婷(左)与海东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护士许国娟重逢时拍摄合影(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新华社发

2020年12月31日,最后一排轨排落地,标志着川藏铁路拉林段全线铺轨完成。

2020年12月31日,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铺轨完成。川藏铁路拉林段是西藏自治区首条电气化铁路,全长约435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

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2020年12月26日,游客在大墩峡景区欣赏冰瀑。

寒冬时节,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墩峡景区出现冰瀑景观,造型各异的冰瀑、冰挂、冰柱等把游客带入了迷人的冰雪世界。

新华社发(史有东 摄)

2020年12月26日拍摄的黄河壶口瀑布(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这是海南环岛高速(2020年4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

2020年12月31日,随着海南山海高速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至三亚海棠湾段主线正式通车,保亭结束了不通高速的历史,海南迈入“县县通高速”时代。

“十三五”以来,海南交通运输事业实现较快发展,随着年底儋白高速和山海高速保亭至三亚海棠湾段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255公里。

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2020年12月28日,在南玉高铁6标段,工人在隧道掌子面施工。

南(宁)玉(林)高铁是南宁至深圳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时速350公里,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2020年12月28日,在北京市顺义区双丰街道香悦四季西区,医护人员对行动不方便的老人进行上门核酸采样。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队员夜宿山林(2020年12月23日摄)。

在怒江西岸,高黎贡山深处,有一支专职巡护队常年穿行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间。他们风餐露宿,以山林鸟兽为友,跋山涉水,与绿水青山为伴。他们自称是手握“物种仓库”钥匙的保管员,他们是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专职巡护队。

云南省西部的高黎贡山,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具有全球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

随着近年来保护区管理不断完善,周边群众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偷猎盗伐现象基本绝迹。如今,安装红外相机、协助科研单位研究野外物种成了巡护队最主要的工作。今年以来,他们协助科研人员摸清了高黎贡山西坡片马辖区的珍稀濒危物种怒江金丝猴的种群数量,发现珍稀濒危植物滇桐野生居群,观测到了数十种珍稀野生动物,成为科研人员可靠的帮手。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2020年12月29日,市民“全副武装”行进在济南街头。

当日,入冬最强寒潮来袭,多地迎来降雪天气。

新华社发(赵晓明 摄)

2020年12月27日,民间艺人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张八桥镇姚店铺村表演非遗经担舞(无人机照片)。

当日,河南省宝丰县举办首届“匠人匠心 非遗大集”活动,来自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们欢聚乡村,展示特色非遗项目,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赶集”,感受非遗的魅力。

新华社发(何五昌 摄)

这是2020年12月29日拍摄的湄石高速河闪渡乌江特大桥(无人机照片)。

当日,随着最后一块桥面板吊装完成,河闪渡乌江特大桥顺利合龙。由贵州路桥集团承建的河闪渡乌江特大桥位于贵州省石阡县与凤冈县交界,是湄(潭)石(阡)高速公路重点控制性工程,大桥于2018年3月开工建设,桥梁全长2000米,主桥为680米钢桁梁悬索桥,预计于2021年7月建成通车。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2020年12月26日,记者在由银川开往西安北的D4385次列车上直播。

当日,银(川)西(安)高铁正式开通运营。银西高铁全长610多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开通运营后,银川到西安的铁路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14个小时左右缩短至3个小时左右。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这是2020年12月4日拍摄的香港微缩模型手艺人黎炽明和陈慧姬的微缩模型作品。

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位于山南市贡嘎县的森布日搬迁安置点(2020年9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

这是西藏极高海拔地区居民生态搬迁安置点之一,2019年底,来自那曲市安多县色务乡,双湖县嘎措乡、雅曲乡、措折强玛乡的共计957户、4058名群众搬迁至此。

双湖县位于藏北羌塘草原深处,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县。上世纪70年代,这里因牧建城,牧民为谋生存,从其他的高海拔地区搬至这个极高海拔地区。如今,这里的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再度搬迁,从海拔5000多米的羌塘草原搬到了海拔3000多米的雅鲁藏布河谷。

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8年12月13日,在贵州省大方县三元乡河头村,李昌德用背篓背着李青怡、带着李思宇,冒着严寒去上学;下图为2020年12月24日,在大方县奢香古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李昌德(中)牵着李思宇(右)、李青怡去上学途中。

今年8岁的李思宇和6岁的李青怡是一对小兄妹,他们老家原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三元彝族苗族白族乡河头村,曾是2014年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李思宇、李青怡的父母因常年在外务工,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的重任就落在爷爷李昌德肩上。从家到乡里学校的距离大约4公里,老人带着孩子,爬坡下岭,需要步行近1个小时。

2018年冬天,爷爷李昌德用背篓背着李青怡、手牵着李思宇,迎着凝冻恶劣天气步行在上学路上的情景被帮扶干部拍成照片发到网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2019年初,李昌德一家6口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到位于大方县城的奢香古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住。

搬出了大山,搬进了新家,李思宇、李青怡兄妹也就近安排在奢香古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的小学和幼儿园上学。新学校教学环境更好,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

“免费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娃娃们能就近上这么好的学校,是我这大半辈子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啊!”今年已68岁的李昌德老人感叹道。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工人下班后,李耀梅一个人还在扎扫帚(2020年10月26日摄)。

西海固是宁夏中南部9个深度贫困县区的概称,曾被联合国专家评价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脱贫攻坚路上,妇女既是重点工作对象,也是直接受益者,更是重要的参与主体。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龙源村村民李耀梅,因为一场大病、一次交通事故,她的生活不堪重负,欠下20多万元债务。

创伤初愈,李耀梅抱定“只要肯吃苦,生活总会甜”的信念,用勤劳让苦日子逐渐变甜。3年多的时间,李耀梅起早贪黑扎出2万余把扫帚,不仅还清了外债和贷款,还供女儿读了大学。2019年,刚刚还完外债,生活稍有起色,她便主动找到驻村扶贫工作组要求退出建档立卡户。

今年,在政府的扶持下,村里建起扶贫工厂,交由李耀梅管理。从家里的小工棚,到村里的扶贫工厂,李耀梅“就像笼子里的鸟儿飞到了广阔天地”,她可以进更多的芨芨草和高粱杆,带动更多的村民就业增收。旁人开玩笑叫她“老板”,她却只想带着更多人赚钱,哪怕她自己挣得少一些。工厂里就近务工的村民有20多人,其中长期工8人,“他们每人每天能挣100元到120元,一个月下来挣得比我都多,”李耀梅笑着说。

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经历几次大难,别人帮着让我挺了过来,算是捡了第二次生命。现在有挣不来钱的人,我就好好帮他们挣钱。”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