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关村探索“科技+”扶贫模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我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也尝试在扶贫模式上有创新点——2018年以来,北京中关村800余家企业在北京对口扶贫协作的地区设立了1300余家分支机构,投资金额达850亿元,并探索出集农业、医疗、旅游、消费、教育“五位一体”的“科技+”扶贫模式。

中关村的高科技企业注重增强贫困地区“造血”机能,激发其加快发展的内动力。

24岁的洛桑卓玛家住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尼木乡尼木村,原本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五口的经济来源全靠几亩地和平时打临工维持。2015年,中关村一家农产业加工企业与当地合资建立了扶贫产业基地,优先聘用当地贫困户,以产业助力当地脱贫。通过每天在包装流水线上分拣鸡蛋,洛桑卓玛每月收入5200元。

几年来,这家企业发起的“金鸡产业扶贫工程”已经与全国25个贫困县签约合作,可带动26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中关村科技企业将“扶智”“扶志”相结合,在科技观念、知识、技能的普及和教育上为贫困地区助力。

曲木阿且今年7岁,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洒拉地坡乡逸夫小学一年级学生。去年他开始通过AI老师学习普通话,一年后,自我介绍、唱汉语歌不在话下。

这是一家中关村线上教育企业研发的“AI老师普通话教学系统”,它在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区免费推广普通话,如今已覆盖昭觉县72所小学、252个教学点、近8万名在校学生。AI普通话教学系统不仅帮助孩子们从小学好普通话,也能帮助当地老师纠正发音,帮助老师减轻负担。

大多数贫困地区都深处山区,那里有俊美的自然风光。为进一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一些互联网平台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扶持当地“主播”传播家乡的美景好物。为拥有美好风景的贫困地区,综合提供品牌打造、传播推广、人才培训等全套方案,帮助贫困地区打造文旅产业新名片。

乌音嘎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草原上的红人。2017年,乌音嘎从内蒙古财经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正赶上中关村的一家企业推出信息助力精准扶贫业务,通过 “山里DOU是好风光”项目提高贫困地区文旅资源品牌价值,带动贫困地区脱贫。

她在视频平台先后开通账号“草原印象锡林郭勒”,用网络直播和录播视频的方式,原汁原味地介绍乌珠穆沁草原上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以及牧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给刚出生的牛犊穿“马甲”、哼着民歌绣蒙古袍、围着火炉烤包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吃手把肉……这些视频片段都出自乌音嘎之手。通过她的镜头,美食、美景、服饰、民俗等关于草原的一切皆得以呈现,让更多人看到了草原风光,带动了当地旅游及农副产品的销售。

在医疗方面,2016年,中关村的一家企业了智慧分级诊疗平台,以县级医疗机构为中心,上联市、省、北京三甲医院,下联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精心打造的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医疗机构联动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实现了“基层检查、上级诊断、高端会诊”的新型服务模式。目前,该分级诊疗平台已在全国7个省落地扎根,2700多家医疗机构互联互通,线上免费诊断、覆盖1亿多人,为群众节省看病费用6000多万元,免费投入软硬件价值2亿多元。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