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的2020年:想要稳稳的幸福

流行的并不都是受欢迎的,这个说法至少在2020年得到了验证。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时间来到2020年的最后一天,这句老套的话用在不平凡的2020年上也显得那么地合适。每个人的2020年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但都绕不开疫情这个主题。对于“打工人”来说,2020年既特别又平凡,2020年有太多太多的不一样,但彼此都有着共同的愿望:收获稳稳的幸福。
“袁厂长”的一年
中山市南头镇,家电重镇,12月正是当地家电企业的生产旺季,中山市亚蒙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蒙电器”)副厂长袁文彬忙得不可开交。12月以来,公司一方面订单猛增,另一方面却遭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难题,袁文彬倍感压力。
回想起即将过去的2020年,袁文彬一句“不容易”为这一年进行来了定调,无论对于公司还是他个人来说,2020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
袁文彬来自湖北省麻城市,在中山工作已有近20年。湖北麻城到中山,相隔近1000公里,这些年来,每年春节过后,他就如候鸟般返回中山这座珠三角工业城市。
图片
中山市亚蒙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袁厂长”袁文彬。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下,这段千里返岗路尤为曲折。
2020年春节假期是一个漫长的假期。1月15日,袁文彬从中山返回湖北。1月23日,武汉封城,麻城市区离武汉的距离不到一个小时车程,其时正在麻城城区准备过年的袁文彬已感觉到疫情的紧张,随后,已有20多年没在麻城农村老家过春节的他匆匆带着家人回到了农村。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升级,村子里也有了新变化。大年初一,村子的主要出口已设置了检查点,限制人员进出。此时,袁文彬仍是乐观的。“当时觉得过了元宵节就没事了。”但随着公司先后两次延迟复工时间后,他开始紧张了。2月24日亚蒙电器正式复工,但袁文彬仍滞留在麻城老家里,他只能在线上对接工作。当时,湖北多地仍实施严格的防控举措,人员流动受限,何时返岗仍不明确。
“中山来接人了!”3月16日晚深夜,袁文彬的妻子接到麻城市人社局的来电,邀约其乘坐由中山和麻城两地人社部门牵头组织的专车返岗,当晚,袁文彬通过妻子与麻城市人社部门联系,希望一同乘车返回中山。中山市人社局工作组获知情况后,经过两地对接,最终同意袁文彬一同乘车。3月17日19时专车从麻城开出。“一路上都很兴奋,近20年了,今年回中山的路最特别。”袁文彬说。
回到中山后的日子是繁忙的。受疫情影响,中山家电企业的订单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变化。3月,复工之初,年前积累的订单生产成为企业的主题,赶工成为常态。随后,国外疫情加剧,外贸订单暂缓出货或取消,打乱了企业的生产节奏。下半年以来,“宅经济”的出现,厨卫小家电走红,“爆单”和加班加点赶制订单又成为企业的主题。袁文彬所在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的局面,一年来,作为工厂的管理者之一,袁文彬焦虑感比以往都强烈,但也有欣慰和高兴的时候,尤其是下半年小家电的订单爆发,让他感到既紧张也高兴。
说起今年的回乡计划,袁文彬显得有些犹豫,年末疫情形势的变化让他变得谨慎起来。“今年可能不回家过年了。”为了避免陷入今年初的困境,袁文彬计划在广东过年,这或将是他到广东工作近20年来第一个不在湖北老家的春节假期。
虽然不回家过年,但一家团圆还是不能少,他计划让远在湖北的儿子今年到广东来过年。对于新的一年,袁文彬最大的希望是疫情得到根本控制,国泰民安,大家都能摘下口罩。
“这一年很想家”
早上6时,吃过早饭,张美银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拖地、擦扶手、清洁厕所内的水池……从事公厕保洁员4年,张美银早已习惯了这份在他人看来“难做”的工作。
“这里是人流量很大的地方,来方便的人太多了,需要频繁的清洗清洁保持干净卫生。有时候觉得很累,但是听到有人夸奖这里的公厕很干净,我就觉得再累也值了。”张美银想起被人夸奖的时候露出了笑容。
张美银今年56岁,14年前,因为“当时老家很穷”,她在弟弟的介绍下来到了中山,希望找一份安定的工作。“一开始是在小区里做清洁工作,一干就是10年。后来50岁的时候,对方觉得我年纪大了,便让我离开。接着就来到这里做公厕保洁员,一直做到现在。”
图片
中山环卫工人张美银。
张美银负责管理的公厕位于中山市兴中体育场,公厕有个小小的管理室,是存放清洁工具的地方,同时,也是张美银和她丈夫的“家”。张美银的丈夫也是一名环卫清洁工人,负责另外一个地点的清洁工作,每天下班后便回来公厕管理室。“做这行做久了,也习惯了异味了,平时门都是紧闭的,倒也没什么异味,异味重的时候戴个口罩也就好了。”对于生活在公厕旁,张美银觉得没什么问题。
张美银有2个女儿,一个在湖南老家,另一个在东莞,两个女儿分别有2个孩子。“很调皮,我都不想带他们,宁愿去工作。”想起4个孙子孙女,张美银开起了玩笑。
张美银最近一次与家人团圆已是2年前。“这一年很想家,新年的愿望就是可以回家团圆,看看母亲,她80多岁了,眼睛也不好,我很担心她。”湖南老家里80多岁的老母亲是她最牵挂的人,为了缓解思乡之情,她有空的时候便会与家人进行视频聊天。
“这里人太多了,没人管理的话,一会儿便会很脏很臭的,实在脱不开身。”张美银也曾与丈夫讨论过辞职回老家,但她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家里人多,孩子的开支也不少,趁自己还能干活,想帮女儿女婿们分担点压力,而且自己年纪大也没什么文化,实在太难找工作。”
“家人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
格兰仕中山基地微波炉和电蒸炉智能制造车间刘玉洲还清楚记得今年3月乘坐免费专车来广东时的场景。“来接我们的车直接开到镇上,每个人给发了牙刷、毛巾还有3个口罩。” 经过1200公里、近24小时的旅途后,刘玉洲和70多名湖北籍老乡从湖北宜昌远安县顺利抵达广东格兰仕中山基地。
今年30岁的刘玉洲是格兰仕中山基地产品生产线上的一名新员工,负责对产品性能进行测试。节后复工以来,格兰仕就一直处于“爆单”生产状态,在中山基地南厂区微波炉和电蒸炉智能制造车间内,微波炉焊接自动生产线马力全开,机器手在生产线上来回挥动,该生产线平均每8秒生产出一个微波炉腔体,而整个微波炉生产车间内,每天最高峰可生产12万台微波炉整机。为保障一线生产,今年以来,格兰仕通过组织专机、专列、专车等方式,陆续将新旧员工从省内外接返中山,其中就包括一批定向招聘的湖北老乡。今年3月,刘玉洲乘坐省市和格兰仕组织的免费专车,“点对点”进入格兰仕中山基地工作,成为远安县首批外出务工的人员之一。
图片
格兰仕中山基地工人刘玉洲。
事实上,这并不是刘玉洲第一次到广东打工,此前,他曾在广东惠州务工,2018年底,他回到湖北,在武汉市的建筑工地里从事焊工工作。受疫情影响,从武汉回家后,刘玉洲就一直滞留远安县的农村老家里。
“大家都快憋坏了,想出去也不能出去。”刘玉洲对今年春节时的困境记忆犹新。直至3月20日,从广东开出的格兰仕专车开到了远安县,这种焦虑感才得到了释缓。得知专车信息后,刘玉洲曾有些犹豫,但看到住在隔壁村的堂哥也报名了,他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带着未知和一丝顾虑,刘玉洲第一次踏上了广东中山的土地,进入格兰仕生产线,经过3天隔离和3天的岗前培训,成为了格兰仕的一名正式员工。
“感谢广东,感谢格兰仕给的机会。我想,我以后还会来广东的。”广东在刘玉洲心里有着特殊的位置,他尤为喜欢广东气候和饮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下,在湖北最困难的时候,广东和广东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让他对广东的爱进一步加深。当说起2021年的愿望,刘玉洲似乎没有太多的想法。“还没认真去想呢,只希望家人健健康康的,这是我最大的愿望,也是最大的幸福。”
“翻山越海”的“实习工人”
下午17时,位于中山市三角镇的信音电子(中山)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依然繁忙,生产机器“嘀嗒嘀嗒”的声响回荡在车间里。生产线上,头戴蓝色帽子的工人们正埋头赶制电子元器件,在靠近车间出口的一条生产线上,一个个稚嫩面孔格外显眼。他们是来自昭通市职教中心的学生,通过中山市教育扶贫企业华弘教育集团与企业联动组织下,从今年9月起到此实习。
为了赶在下午下班前多做一些工件,下班前几分钟,赵熙的动作不断加快。“能做多少是多少,最后一个月了。” 赵熙是这群“实习工人”的一员,身穿一件套头卫衣,头上一头蓬松的电发造型,蓝色的工帽勉强戴在头上,他这身个性造型与车间显得“格格不入”。然而,经过数月的适应,这名00后学生已成为一名合格的生产工人。
图片
昭通市职教中心学生赵熙。
再过十多天,这些生产线上的“实习工人”将结束为其4个多月的实习期,回到云南昭通。“他们大部分都是第一次离开昭通,翻山越海从大山来到珠三角的工业城市,从学校到工厂,需要适应和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昭通市职教中心教官汪龙是这60多名实习学生的带队老师,数月来,孩子们的变化让他印象深刻。
为了确保学生不迟到、不旷工,汪龙每天早上进车间前都会集合学生,统一进入车间上班。“刚来的时候赖床的情况还是有的。”经过引导,学生们逐渐跟上了工厂里的节奏。
跟上节奏只是第一步,掌握生产技能则是学生们进入车间后面对的新难题。由于不熟练,一些学生被生产线班长教育提醒,有的还因此产生了抗拒心理。“有的孩子自尊心弱,被班长说了,抗拒情绪特别大。”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也为学生提供倾诉的渠道,汪龙每周末晚都会召集学生们召开总结会,会上学生们可自由发言。“我们也鼓励他们和家长通话,告诉家里这里的一切。学生们的确是变了,现在起码明白了父母和自己挣钱都不容易。”
赵熙是这60多名学生中变化最大的一个。迟到、跟班组长顶嘴甚至旷工……用汪龙的话来说,刚来的半个多月时间里,赵熙犯了“所有会犯的都犯了,不该犯的也都犯了。”由于工作较懒散,进入车间的第一个月,赵熙只拿到了2000多元的工资,比其他同学少了近1000元。经过汪龙的教育引导,赵熙渐渐意识到了错误,第二个月里,他按时上班,勤奋工作,没有出现旷工情况,工资也与其他同学基本持平。
汪龙表示,如今学生们每个月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转钱,此外,他们还会给父母买手机和衣服。学生们变得更加成熟了,这是汪龙倍感欣慰的地方。
春节将至,赵熙对归程充满期待,回家前,他计划买些酒带回家给父亲,买些衣服给妈妈。说起未来,赵熙也早已有了计划,修读烹饪专业的他希望未来能在云南老家创业开一家餐饮店。
【文字】南方日报记者 雷海泉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实习生】周洛华
【通讯员】李思宇
【作者】 雷海泉;叶志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