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破堤通海 为海洋生物让出生命通道

图片
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破堤通海”工程现场(央广网记者 魏炜 摄影)
央广网温州12月28日消息(记者 王海鹏 魏炜 范雨婷 通讯员 郑翀翀 庄海文)12月28日上午9:10,浙江温州市区连接洞头岛的灵霓大堤坝头段施工现场。随着一声“开挖”命令的下达,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破堤通海”工程正式启动。在挖掘车的作业下,不一会儿工夫,大堤被凿开,瓯江口南北两端相互隔绝了14年的海水顺势涌入,重新汇合一处。瓯江口海洋生物洄游的生命通道打通了。
浙江是海洋大省,全国40%以上的海岛都散布在浙江沿海。温州位于浙江西南部山区,“七山二水一分田”,为扩展生存空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温州举全市之力,大举填海造田,在瓯江口人为造地近百平方公里,一条条海堤把公路连通到一座座岛屿。作为目前国内最长的跨海连岛大堤,灵霓大堤全长14.5公里,2006年建成通车,曾是洞头人与外界联系的生命通道,洞头这座昔日“孤岛”也因它而成为与大陆相连的“半岛”。
然而,它的建成也阻断了海洋鱼类的洄游通道,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大衰退,河口性鱼类从原来的42种减少到22种,珍贵鱼种凤鲚(俗称刀鱼)年捕捞量从五、六百吨骤减到33吨,许多海洋生物一度消失。洞头区海洋生态与藻类研究院院长李昌达说:“原来可以直接从这里通过的鱼虾类洄游生物,因堤坝阻断洄游困难,北边的鱼游到南边去,要绕道一大圈,距离起码增长了30海里。很多鱼虾不得以只好游往更远的海域,但因水的深度、含盐量等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及其他鱼类的吞食,死亡大半,由原先40多种减少到现在的20多种。”
此外,由于灵霓大堤建成后南北海域不通,水动力受到很大影响,两岸滩涂淤积严重,进而导致水质变差。洞头当地的紫菜养殖户柯先生,今天专程过来看破堤施工。他告诉记者,大堤对水产养殖也造成不小的影响。“大堤还没通车的时候,我们只考虑到这条大堤建起来后出行方便,会造福我们灵霓的子孙们。因为我们是搞养殖的,需要从这条路把我们的这些海产品运出去,卖往大市场。但这条道路开通后我们才发现,南北海水回流堵塞了,海涂上淤泥堆积越来越厉害,使我们南片海区水产品质量跟产量都受到影响。”
图片
“破堤通海”工程示意图(洞头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为了修复海洋生态,洞头区将“破堤通海”纳入温州洞头蓝色海湾二期整治项目中去,通过拆除灵霓大堤霓屿侧坝头247米,并建设200多米宽的生态海沟,加强海水交换,打通鱼虾类洄游通道。李昌达预计,这条生态海沟的作用会在两年内得以初步体现,将逐步恢复瓯江口海洋生物生态系统以及该区域的生态环境。
柯位眼,是洞头区的一位普通退休教师。当年大堤修筑时,他和很多洞头人一样,每年捐出自己一个月的工资,连捐三年。今天破堤,他说自己比14年前期盼筑堤修路时更开心。“从当年的动工到通车,再到现在的破堤通海,我都亲眼目睹,但是今天我的心情更激动。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当初建堤筑路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现在破堤通海也是为了更好地造福子孙后代,留给他们一个更加美丽、更加生态的海洋。”
据了解,破堤通海只是温州海岛生态修复一个新开始。后续,温州还将逐步实施海岸湿地保护、生态海堤修复、退养还海等工程,走出一条从用海、护海到养海、还海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新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效合一,把大海上的一座座小岛打造成一个个生态、美丽、富裕的海上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