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好人 善行义举

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平凉日报社、平凉市广播电视台主办的第十三期“平凉好人”评选活动已结束,17位身边好人荣登“平凉好人榜”。

“平凉好人”每年评选发布两期,由群众、基层单位推荐或自荐,市文明办组织评审,通过市级媒体发布“平凉好人榜”。“平凉好人”自2014年组织开展评选以来,已累计推出并发布了165位上榜好人。

根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和道德建设的实际,“平凉好人”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个类型,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好人、好事,请随时向当地宣传部、文明办推荐或向平凉日报、平凉市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提供新闻线索。

优秀消防战士

坚守初心忠诚使命的优秀消防战士----瞿飞,男,汉族,33岁,四川绵阳人,庄浪县紫荆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一级消防士消防救援衔。2004年入职以来,瞿飞同志先后参与火灾扑救1000余起,抢险救援300余起,抢救、疏散被困人员160余人,抢救人民群众财产价值1384万余元。驻地木材加工厂起火、群众被洪水围困、氨气泄露、水库周边群众落水……哪里有险情,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7月份,安徽洪涝灾害,他主动请缨,出色完成了救灾任务。还没来得及休息,陇南灾情又现,他又一次奔赴灾区。2019年3月,瞿飞被消防救援总队抽调担任全国首届“火焰蓝”救援尖刀对抗大比武集训队教员,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荣获“公安消防部队岗位练兵先进个人”、“公安消防部队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甘肃省公安消防部队“优秀党员”、“优秀士官”、“优秀班长”、“岗位练兵先进个人”和平凉市第四届“情系国防最美家庭”等荣誉。

逆行者

战疫一线守护生命的逆行者----马向荣,男,回族,52岁,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在接到支援湖北武汉抗击疫情的通知后,马向荣积极递交请战书。1月27日,马向荣踏上前往武汉的征途。来不及休整,他立即投入到疫情防控和病患救治工作中,担任武汉中心医院后湖医院两个病区第四医疗救治组组长。他每日参与救治方案制定、病例讨论、出入院患者的标准检测,同时还协助护师做患者护理、质量控制、病历审核、出院病例的评审等工作。刚开始时,他所在的救治组负责管理两个病区70个病人,但2天之后就增加到140余人,医疗队的倒班频率和工作强度随之增加,但他丝毫没有怨言,每天依旧重复着查房、下医嘱、协助护师输液、吸氧、测量生命体征等工作,抽空还给患者做一些心理疏导。为了有效防止医护人员自身感染,他每天都跟班督促,两个房区之间来回奔波,兼顾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

好园丁

自强不息勇于攀登的好园丁----刘芳,女,汉族,54岁,平凉市第七中学教师。两岁半时,刘芳不幸罹患小儿麻痹症,身体的残疾没有令她沮丧,而是克服重重困难,以优异学习成绩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教29年来,刘芳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关爱学生,爱校如家,她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尝试运用“精讲精练”教学策略,激趣导学式教学,解决英语教育教学中的难点。多年来的潜心钻研和积极探索,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联想式归纳整理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从教以来,刘芳的教育教学成效显著,教学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3篇。1990年,她代表平凉地区参加甘肃省残疾人运动会,获得铁饼竞赛金牌、铅球和标枪竞赛银牌。1991年参加甘肃省残疾人文艺调演,参赛节目获得全省一等奖,2019年5月获崆峒区第二届“自强模范”称号。

村支书

发挥党员先锋作用,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的村支书----左国强,男,汉族,45岁,华亭市河西镇河西村党支部书记。春节前夕,原本打算忙完工作就回家和家人团聚的左国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时间打消了回城和家人团聚的念头,从大年初一开始,左国强及早谋划,利用村村响、大喇叭、微信群及悬挂标语、横幅等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叮嘱村民们不拜年、不串门,普及戴口罩、勤洗手等疫情防控知识,搭建帐篷,设置防疫检测点,实施网格化管理,摸排外来人员,劝返走亲拜年的群众。他主动挑起值守大梁,常常和镇村干部一起坚持24小时执勤站岗,尽可能的为其他人留出多一些的休息时间,同时,他带头对街道、门店、便民大厅等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进行消毒,为检测点整修电路,自己带头捐款500元,带动党员捐款2000余元,个人先后为疫情防控点捐物价值2000多元。

领头雁

百姓致富乡村发展的领头雁----白宁安,男,汉族,54岁,泾川县泾明乡白家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来,白宁安全面推行“党建+”发展模式,切实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他注重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带领党员群众硬化村组道路13.3公里、配套渠系3.59公里、新建农宅30户、安装太阳能路灯52盏,建成白家村公共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卫生所等设施。他注重引导村民多方发展富民产业,带领全村新建果园980亩,建成日光温室、设施蔬菜大棚19座,种植露地瓜菜350亩。他结合村情实际,多方考察研究,依托白家村生态资源、山水资源和牛角沟遗址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多方促进群众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2018年,被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授予“甘肃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致富带头人”。

农家女

勤劳致富不忘乡邻的农家女----邢红霞,女,汉族,47岁,泾川县泾明乡雷家沟村村民。邢红霞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女,2012年在外打工的她回乡搞起了养殖,成立了泾川县虎成畜禽养殖有限公司,探索脱贫致富路子。邢红霞自己考察衔接,主动协助镇村招商引资1200万元建成设施西瓜种植基地1055亩,又积极与村上合作成立裕农果蔬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公司走上正轨以后,邢红霞致富不忘乡邻,累计吸纳全乡就业群众100多人,解决村里40余名富余劳动力,为他们创造收入100多万元。同时,作为乡上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她主动到各村巡回宣讲、开展养殖技术培训,还积极投身到全乡精神文明建设中,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宣讲“抵制高价彩礼·倡导婚恋新风”的政策和小故事。邢红霞先后多次被评为“三八”红旗手、产业致富能手,2018年1月光荣当选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她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基层人大代表的庄严承诺。

最美工程师

橘光绽放在一线的最美工程师----贾载瑞,女,汉族,35岁,平凉公路局静宁公路段路桥工程师。15年的公路养护工作中,她一把铁锹写春秋,一把扫帚绘人生。春季她扛起铁锨挖除路面翻浆、整修路容路貌;夏季她汗流浃背加班加点修补油路,汛期来临,她曾经冒着大雨徒步巡查公路40余公里;冰雪弥漫的冬季,她以雪为令,扔下不满周岁的孩子扛起铁锨和大家一同打冰撒盐、机械除雪、帮助抛锚车辆。她把志愿服务当作家事来干,疫情期间主动报名参加社区疫情防控,悬挂标语、散发传单,营造防控氛围;卡点值守、检测体温,逐户摸排返乡人员;背起喷雾器、拿起竹扫把,毫无怨言做好消毒工作。她把奉献爱心变成一种习惯,疫情期间主动捐款2次,作为静宁县“手拉手儿童慈善协会”会员,经常关注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孤儿的生活,帮助家庭困难的学龄儿童购买书籍、联系学校,在社区照顾生病的孤寡老人,陪送医院诊断、垫付药费……先后荣获平凉市“三八红旗手”、甘肃省“三八红旗手”。

好教师

三十年如一日真情倾注学生的好教师----白述武,男,汉族,59岁,静宁县司桥乡唐岔小学教师。1983年9月,白述武成为了唐岔小学的民办教师。一进学校,白述武就带上了二年级、四年级两个年级的所有课程、兼全校音乐课,同时负责学校教务工作。转任校长后,他捐书办起了学校图书室,掏钱给学生买文具、书本,尽可能帮助生活困难的学生。时至今日,学校学生骤减,甚至一个年级只有一个学生,他仍然一如既往,从不因学生少而有丝毫懈怠。1994年,白述武妻子患病比较严重,从那时起,他既要伺候妻子,又要照顾出生才几个月的儿子。1995年,父亲病重,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照顾家庭的同时,他还是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三十七年来,校园、课堂、孩子已成为白述武生活的全部,他的工作得到过国家教委的肯定,代表静宁县参加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研讨会,被表彰为“甘肃省优秀德育工作者”和“平凉市学习雷锋先进个人”。

好市民

回答扶不扶、弘扬正能量的好市民----吴小明,男,汉族,48岁,平凉红旗印刷有限责任公司车间主任;常小娟,女,汉族,41岁,平凉红旗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员工;袁源,女,汉族,17岁,平凉市第五中学高三6班学生。2020年5月28日晚,常小娟和女儿袁源回家时,在公园路惠民立体停车场附近,发现有位老人摔倒在地,常小娟和袁源赶紧过去把老人扶了起来,老人腿疼的不行,她们就找来凳子让老人坐下,守护着老人。老人急着回家但无法行走,这时,吴小明刚好路过,一起询问老人家庭住址,老人含糊答应着却无法明确指出具体住址,吴小明便背起老人在文化街平凉宾馆家属院打听。门房工作人员都说没见过这位老人,他们只能拨打110报警电话。警察赶到后,查询确认老人姓吴,83岁,并联系到老人家属。直到老人儿子赶到把老人安全接走,三人才放心回家。吴小明、常小娟、袁源三人义无反顾地及时出手扶起摔倒老人的这种做法,在“老人摔倒后到底能不能扶”这个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上,不仅弘扬和传递了社会正能量,更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的延续和传承。

巾帼标兵

乐于助人的巾帼标兵----杜丽娟,女,汉族,33岁,泾川县荔堡镇问城村人,现任平凉玛格丽特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近年来,杜丽娟带领团队以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客户的信赖,经常参与精准扶贫、助老助残、帮助困难家庭儿童等活动,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136次,累计投入资金40多万元。杜丽娟先后组织开展各类家政服务培训400多场,培训员工1000多人,向外输送务工人员330多人,吸引本地就业人数500多人。2018年,杜丽娟专门成立了托养服务团队,带领公司人员经常深入平凉市社会福利院等地,为鳏寡孤独老人上门服务、送出爱心。2019年以来,杜丽娟带领公司员工为泾川县455户贫困户、残疾人和留守儿童送去了价值26万元的爱心物资,为华亭市安口镇70户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们送去价值16万元的大米、食用油等。杜丽娟还积极参与春蕾捐资助学、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等各种活动,勇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先后荣获平凉市“巾帼创业致富带头人”、“巾帼建国标兵”等荣誉称号。

热心老兵

执着公益甘于奉献的热心老兵----任辉,男,汉族,41岁,泾川县自来水公司职工。任辉是一名退伍军人,他热爱生活,奉献社会,执着公益,奔走不息。三年前,得知丰台乡一名女孩被省内高校录取,却因家庭困难准备放弃学业,他即刻驱车前往了解情况,当场掏出500元交给女孩,并发动热心人士筹集到3000多元现金和数千元的生活用品,帮助女孩圆了大学梦。任辉利用采风的机会发布美篇,帮助条件艰苦的学校获得价值5万多元的学习用品和教学设备……近年来,经他提供线索,受到援助的受益者达40多人(次)。几年来,每逢周末,任辉都会在回中广场义务理发,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向老人们科普垃圾分类、防骗手段等“实用技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公司成立“党员先锋疫情防控抢修突击队”,任辉第一个报名参加,他主动坚守值班岗位,多次处置突发情况,经常一身泥一身水,为城区供水管网和居民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做出了贡献。

先行者

退而不休关爱未成年人的先行者----李旭东,男,汉族,64岁,崇信县城区一小退休教师。2009年,李旭东退休后,继续担任崇信县城区一小校外辅导员,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持续提升努力奔走。他是民事直说解民忧的“故事佬”,受邀参与“小区议事厅”系列活动,志愿加入理论宣讲队,用朴实生动的语言向社区居民群众宣讲党的最新理论政策,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开展各类宣讲15场次,接受咨询1212次,受众群众6000余人。他是真情温暖学子心的“思想家”,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32年之久,光荣退休后,他人退心不退,主动调解家长、学校之间的矛盾,开展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安全教育,累计授课100多场次。他是热衷公益事业的“践行者”,一门心思扑在社会公益事业上,致力于关爱离退休老干部和关心未成年人,出版专著《梦想之歌》免费赠送给崇信县各中小学校图书馆,联系外地笔友捐赠图书102套,并积极协助外地志愿者资助贫困学生。

好医生

危急关头伸出援助之手的好医生----潘波,男,汉族,50岁,崆峒区大寨回族乡卫生院院长。2020年9月6日,时任崆峒区上杨回族乡卫生院院长的潘波在餐厅与家人就餐,突然门边一名40多岁的女士出现急性休克,面色苍白,口唇发紫,已经失去意识。潘波立即上前,将患者身体放平,触摸病人的脉搏和颈动脉,发现颈动脉搏动已消失,初步判定为心脏猝死。他立即跪地进行心肺复苏,同时指挥旁边的人拨打120急救,一下、两下、三下,他用力将病人的胸腔按下、再按下……就这样,潘波不停地抢救着,汗水直流。待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赶到时,潘波已跪地持续心肺复苏20多分钟,期间患者4次出现自主呼吸。随后,潘波配合建立好人工气道及静脉通道,继续进行胸外按压30分钟后,患者仍失去自主呼吸、瞳孔散大,生命体征渐渐消失。“我尽了最大努力。”潘波说,“患者从跌倒到发现、急救,最后无望而去,让人感觉特别遗憾”。

古稀孝星

恪守孝悌,躬行不言传家风的古稀孝星----王秀梅,女,汉族,75岁,崆峒区索罗乡张树村村民。年过古稀的王秀梅,本该到了需要被别人照顾的年龄,但她却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孝顺老人、恪守孝悌,精心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94岁的公公患有心脏病、白内障、老年痴呆症等疾病,听力视力严重下降,行动不便。王秀梅从未埋怨过一句,做菜、喂饭、洗脸、洗脚、换洗衣服,每天每一样她都亲力亲为、悉心照料,在天气好的时候,她还会把老人扶到户外散散心、晒太阳。多年来,王秀梅在照顾公公的同时也把丈夫的生活起居照顾的无微不至,她把这个家操持得美满温馨,从不让丈夫多操心,她既是一个孝顺的媳妇,又是一个贤惠的妻子,还是一个善良的母亲,她以实际行动对儿女言传身教、孝老敬亲的事迹被乡村邻里传为佳话。

好儿郎

弘扬孝道坚守孝心的好儿郎----潘永刚,男,汉族,63岁,华亭工业园区石界子社区居民。从1992年起,潘永刚的父母就陆续患病,母亲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经常头晕,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多次摔伤骨折,潘永刚总是寸步不离守在床边,悉心照顾。他每天早晚对老人全身肌肉进行按摩,陪伴老人进行康复训练,一有时间,就用轮椅推老人出去晒太阳、散散心。2000年,两个老人又先后患上了脑梗塞等老年性疾病,父亲还患上了糖尿病。从此,两个老人每年平均都要住院两次,潘永刚很多时间都是在医院和家之间来回奔波。父母患病的这些年,他拿出家里的所有积蓄,日夜守候、精心护理。他四处奔波、寻医问药,只要对老人病情有疗效的药,他都省吃俭用买来。老人每天吃六、七种不同的药,都是他自己提前准备。这些年,老人的病反反复复,有时候病情加重,生活几乎不能自理,但潘永刚不嫌脏、不怕累,用二十多年的坚持,为我们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

来源:平凉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