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龙滩,“搬”出幸福新生活

图片
措龙滩村公益性岗位的村民在清理广场积雪。青海日报记者 丁玉梅 摄
一条沟的斜坡上曾住了近百户人家,这里,早上9时太阳才缓缓升起,可下午2时太阳已没了踪影。冬季,若是下一场雪,村里人便好几个月出不了沟。阴田乡措龙滩村曾是青海省定贫困村,是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生存环境恶劣,村里人也想搬出去,可是搬到哪里去?搬出去了靠什么生活?
直到2017年,措龙滩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项目投资2970万元,占地9.92公顷,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群众自建,项目配套的方式,将措龙滩村二社和七社97户42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49人)整体搬迁到本村铁麻公路旁集中安置。
一开始,村里人根本不相信,他们能搬出去。阴田乡党委书记沙登武说,为了让村民了解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和乡上的同事,多次组织群众,召开群众大会进行讲解。
2018年秋收时,铁麻公路旁,鳞次栉比的青灰色砖房拔地而起,加上富有特色的篮球场和休闲走廊,成为铁麻公路上一道新的风景线。
“来来来,快坐!”12月23日,来到搬迁户马国军家,60多岁的老马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了家门。院门进去就是水泥地,院子被老马两口子收拾得干净整洁,屋里烧了炉子,暖烘烘的。
两年前,记者曾来过老马家,那时老马两口子刚搬进新家,屋子还没装修完,屋里没放几件家具。可这次进门,明显不一样了,屋子的装修处处透露着温馨别致,液晶电视、欧式沙发等一应俱全。
说起这些变化,老马连连感谢道:“这几年的好生活,都是党和政府带来的。”6年前的一场车祸,导致老马的腿部分截肢,老马平时全靠一根拐杖撑着。老马的老伴马生秀,患了肝硬化,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
老马用“老弱病残”形容他和老伴,他说这几年全靠了党的好政策。七八年前,他和老伴从新疆打工回来,村里的房子成了危房没法住,只能在县城租房住,那年老马伤了腿,老伴生病下不了床,两口子吃饭都成问题。
直到2015年,老马家被纳入贫困户,低保兜底后,生活才有了保障。平时,他和老伴三天两头就要去趟医院,因为是贫困户,医保报销比例高,看病不再是问题,老两口的身子骨也硬朗了许多。
去年,老马获得了一份工作,铁麻公路的护路工,一年有4000元的工资。乡上为了让年龄大一些的群众有事干,今年6月份,将16名村民纳入乡上光伏扶贫的公益性岗位,担任村里的保洁员,老马的老伴也是其中一名,每个月有1500元的工资。
“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还要继续朝前看,让好日子更上一层楼。”谈及这几年生活的变化,老马感慨颇多。儿子在西藏有了稳定的工作,这些日子,老两口正在给儿子相看媳妇。产业扶贫资金分红快到期了,老马准备将股金抽回来,买几头牛来养殖。老马一家,幸福生活的滋味越来越浓。
走出老马家,第一书记张生权又领着记者,去了贫困户赵小义家,赵小义的母亲沙金梅,刚打扫完卫生回来,她也是村里的保洁员之一。“我儿子儿媳,还有小孙子,都在山东菏泽开餐厅呢!”问起赵小义,沙金梅笑着说。
2013年,赵小义在祁连县开餐厅,没挣到钱不说,还赔进去了不少,加上赵小义的父亲生病,家里借了不少外债。2017年,26岁的赵小义,贷了“530”贷款,又从亲戚好友处借了一笔钱,在山东菏泽开了一家餐厅。这几年收入节节攀升,还完外债后,去年还买了辆小轿车。
搬出去,更要住得稳。这个稳,主要体现在搬迁户的收入上,有了稳定的收入,才算是彻底搬出了大山。阴田乡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选择群众擅长干的事情,来增加群众的收入。
为此,在搬迁前的地方,修建了16栋畜棚,通过租赁的方式,提供给贫困户,租金归村集体。贫困户马延库,2017年用产业发展资金购买的牛,到去年已经繁殖了13头。去年,马延库卖出去了6头,又买进了36只羊。如今这36只羊,在村里的畜棚繁育,马延库一年只需支付500元的租金。
阴田乡还通过技能培训,提升群众的就业技能,举办挖掘机、维修电工、“创业 拉面”“烹饪 农家乐”、特色种植等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班7期412人;2019年措龙滩村先后到武汉、山东、山西等地从事拉面馆经营的共有120户450人。仅2019年全村劳务经济增收128.9万元,措龙滩村实现了嬗变。
如今,措龙滩村的男女老少,人人都有事可干,距离原来的“大山”,越来越远,离幸福的生活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