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河子”追着幸福跑

“二道河子”就是今天的长春市二道区。由于早年间这里曾叫二道河子区,因而老长春人都亲切地称它为“二道河子”。虽然“二道河子”历史悠久,也是老城区,但这里曾经出了名的脏、乱、差、穷,让人们避之不及。而如今,这里却完全变了模样。通过不断的旧城改造,昔日破乱不堪的“二道河子”变了,高楼林立,欣欣向荣,美丽宜居。
2016年—2017年,长春市实施了一次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这项民生工程不仅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全新变化,也为二道区这个底子薄、发展晚的老城区注入了新活力。从老旧小区改造到暖房子工程,从拆围透绿到城市提升,从生态环境建设到社区创新治理,多年来,在全省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造大潮里,二道区一直顺着潮流,“追着幸福跑”。
图片
“二道河子”变身幸福二道
姜红延是土生土长的二道人,在学校里教了一辈子书的他,对“二道河子”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二道区最初的规划,就是一个整齐方正的‘井’字形,纵、横各个单元都是相通的,每个单元依靠一条街。居民房屋低矮拥挤,城市基本设施差,由于地处伊通河东岸低地,城区长期受夏季洪水和地下水位过高的困扰。二道区北部最早因铁路穿过,形成了一家挨一家的仓库和木材加工业。当时由于商贸居住功能长期低下,高密度的人口和不良的城区环境已成其痼疾。”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区开始改造,对伊通河市区段河道不断进行整治,逐段改造成滨河公园,沿伊通河畔和吉林大路已建成大片的现代化新型住宅区。
孙淑芸作为早年间嫁到八里堡的媳妇,吃了不少苦头。“我出嫁时心里还挺憋屈的,当时有句话说的是‘好女不嫁八里堡’。当年的八里堡是一大片棚户区。由于没有排水管道,下雨天大人小孩都得趟着水走,雨下大了,水就倒灌进屋里,那时候家家都预备一个掏水盆子。最难过的是冬天凿冰包,一个个大冰包比石头都硬,不凿开路走不了,到了春天化一地垃圾和脏水。”
图片
在孙淑芸眼里,八里堡的改变始于棚户区改造。自从长春市启动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八里堡的面貌就开始逐渐改变。现在的八里堡高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一个个现代小区拔地而起。尤其在旧城改造后,漆黑的楼道变亮堂了,老楼穿上了新衣裳,小区里花草树木鸟语花香,绿地花园健身广场比比皆是,平时去公园逛逛,心情格外舒畅。正如孙淑芸所说,伴随着二道区向现代化中心城区迈进的步伐,如今的八里堡正在形成长春东北部的核心居住区。
“二道区的变化很大,原来的老旧小区千疮百孔,和长春市发展都不协调。经过改造后,老旧城区看起来能和新区媲美。外墙涂了很多图案都很新颖,原来没有植被现在有草坪、花池子、各种果树。现在的居民都不会去破坏树木草坪,特别珍惜现在的环境,保护环境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68岁的杨德林是民丰社区的老住户,他告诉记者,小区里经过不断改造,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越来越齐备完善。特别是甬道拓宽了,楼顶的防水也重新做了,增设了门禁和保安,外观美观了,也有了物业。居民高兴,房子也能卖上价了。
家住万通社区的张志军老人有一个习惯:每天晚饭过后,都要到家附近的小广场上看看热闹、遛遛弯。张志军的这个习惯,也就是在这几年间养成。老人清楚记得,以前的万通社区,没有一个像样的广场,更没有一个居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而如今,这里的样貌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拆违透绿、栽花种草、装上了灯、放上了凳……一到晚上,瓦亮瓦亮的灯光下,扭秧歌的,跳广场舞的,健身的,散步的,大家凑在一起,吹拉弹唱,锣鼓喧天,好不热闹。用张志军的话说,“你光吃完了饭,没处去,有啥意思?现在给你建个广场,让大家有地方乐和,这对咱老百姓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二道区住了30来年的杨先德感受到了同样的喜悦。“我1991年入住桃花苑小区,是棚户区回迁户。我们这以前也叫‘二道洼子’,下大雨的时候东盛大街和吉林大路车都过不去。改造前这儿都是棚户区,那时候交通也不方便,以前就有三条公交线,现在经过改造,二道区十多条线路分布在大街小巷,地铁、轻轨、快速路四通八达。”
图片
老旧小区成了美丽家园
始建于1999年的消防小区是弃管小区,经过小区改造升级,如今居民住户不仅是最大的受益者,更成为参与者和改造者。“我们推的是居民自治,因为老百姓有时候不认可找物业。小区里有个非常典型的大姐,大姐就长期带着这帮人,扫院子,哪块儿坏了修修。老百姓都自发地跟着干,如今小区已经实现居民自治了,没找物业,就靠居民自治治理得挺好。街道给修的连心廊,又花钱打造了一个活动室。现在天冷了,阿姨们可以在屋里活动。前段时间安上了门禁,现在小区完全封闭管理了。”荣光街道党建科科长吕林松告诉记者,荣光街道有自己的创新治理。街道社区收集老百姓需求的调查问卷,哪个方面的需求比较大,就解决哪个方面。
“热电社区分一二三区,户数并不多,1583户,但是流动人口多。一区 1986年建成,二、三区1998年建成,都是老房子。小区硬件和环境通过2016年的暖房工程和旧改后,外观改善了很多,虽然当时改变了,但是三年的物业弃管,导致后期又没有正常维护。2019年6月我们通过国家政策进行了二次旧改,安装摄像头、路灯、健身器材、柏油马路重新铺设等,把环境又改善了。”热电社区党委书记隋洪志一边介绍一边感慨,老旧小区改造了,不只居民高兴,社区工作者也跟着开心。
“今年我们又对二区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整体打造。投入了停车泊位,改善了乱停车的现象。在旧改中建的凉亭,变成了党建凉亭和邻里中心,让居民能坐下来谈事。旧改时凉亭里面没有座椅,我们又把座椅安上了,让老百姓有玩的地方,孩子能学习和写作业的地方。今年疫情期间,我们实行了全封闭,现在还成立了业主委员会。我们还推行了红色物业,以大党建为引领,社区建立小区党支部,把社区牵动起来。”
图片
75岁的社区宣讲员朴忠清老人是吉盛小区居民,说起这个住了多年的地方,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儿是弃管小区,环境脏乱差,小区居民怨声载道,物业公司不愿进驻,居民矛盾日积月累,常因‘鸡毛蒜皮’小事发生矛盾纠纷。自从2016年旧城改造,小区就开始有了变化,如今经过不断地改造提升,环境变美了,生活便利了,弃管有人管了,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更加和谐了。”如今的吉盛小区有家园党支部、家园说事点,有事没事大家都愿意来坐坐,唠唠家常,说说烦心事,家园党组织适时引导,居民群众不仅用“说”解决了问题,同时也“说”出了社区的和谐。
“城中村”变成了美丽乡村
蝶变的不仅是老城区,还有城中村。英俊镇隶属于二道区,辖英俊街道、和平村、卫星村、四合村、胡家村等多个村屯。早在2006年,英俊镇就被省政府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镇。近年来,伴随着二道区改造提升的步伐,“城中村”越来越美丽富饶。
冬日的英俊镇四合村,灰墙白瓦、静谧整洁。“以前我们屯路特别窄,路面坑洼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如今路宽敞了,心也跟着敞亮了。路边修了排水沟,路面也不积水了。再看看我们每家每户的围墙,都画着不一样的彩绘画,有山有水,有花有树,前些天下雪,这白瓦灰墙再配上彩画雪景,可美了!”说起最近四合村山湾子屯的变化,屯里的网格员袁立新喜不自胜。
图片
四合村不仅路平坦宽阔,路边还有太阳能路灯、绿地景观、健身器材和分类垃圾箱,家家户户的房屋规划统一。
村美、路净、环境佳。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让人居环境美起来。在四合村垃圾转运站,保洁员徐雅燕正在处理垃圾,她告诉记者,垃圾分类早已走进村民们的生活。“以前村里秸秆杂草、垃圾废物、家畜粪便随处可见,村民乱扔垃圾,环境又脏又差。现在你再看看村里的环境,干净整洁还漂亮,环境好了,大家也都自觉保护。”徐雅燕说,如今镇里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村里不仅有保洁班,还配了保洁车,以往垃圾围村的样子不会再出现了。
和四合村一样,卫星村也在悄然变美。在拉拉屯,队长赵树国带着村民们从自家院内院外做起,不仅管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还响应“院外卫生三包制”,积极参与到“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活动中。村民也由过去的“不理解”到现在的“主动干”,很快实现了村内村外、屯里屯外、院内院外、屋里屋外的干净整洁。
在胡家村,2018年就开始了“一屯两路”建设。东胡屯98户全部打造,通过对道路、围墙、排水边沟等5个方面的升级,实现了屯内有路灯、有美化,道路有排水、有绿化,围墙有彩绘、有文化,广场有公厕、有阵地的“八有”标准。东、西刘屯主路打通翻建,方便村民出行、农产品运输;偏脸屯主路罩面,游客通往雪驰山庄更加通畅,既提高了观光游览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也为二道区发展“三产融合”的乡村旅游经济提供了基础条件……
图片
“今年村里变化特别大,一天一个样。”英俊镇村屯的变化,村民们瞅在眼里,美在心里。今年6月,英俊镇全面启动和平村、四合村等4村10屯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和长吉南线整治提升工程,9月末,又启动了农村户厕改造工程。实实在在的改造,让村民真真切切地受益,更让英俊镇成为了“留得住青山,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彩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