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人告别绝对贫困 为全球脱贫事业贡献70%中国力量

2020年11月23日,云南9县宣布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至此,全国最后52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目标,14亿人告别绝对贫困指日可待,数十年来的扶贫工作,7年来的精准扶贫,即将取得标志性的成果。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贫困人口为7.7亿人,至今,已经全部脱贫,按照联合国报告的数据,这一数字占同时间内全球脱贫人数的70%以上。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也是一个漫长的征途。中国的脱贫事业,不仅帮助14亿人彻底告别绝对贫困,也为全球脱贫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提供了中国方案。

异地搬迁搬出大山的贵州六盘水村民。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督战:52县的决战

2020年年初,云南省宣威市双河乡梨树坪村,村里的大喇叭响起,驻村扶贫队的队员们,走进田间,指导村民种植山药。这是村里的扶贫产业,他们计划在4月份前种植山药300亩,还要建一个加工厂,实现生产加工的一体化,为村民带来更多的收入。

从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我国已经帮助9000多万建档立卡户摆脱贫困,树坪村的故事并非个例,而是在千万个村庄上演。尤其是当时间走到2020年,脱贫攻坚进入最后的决战时刻,在全国,尚未脱贫的还有52个县,2707个贫困村551万人。

为此,2020年1月25日,国务院印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挂牌督战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最后52个县中需要重点帮扶的1113个村,进行挂牌督战。

最后的攻坚战正式开启。

同在云南的屏边县永胜村,枇杷的销售已经到了尾声,作为挂牌督战名单中的县,身处群山中的屏边县,发展了多项现代种植产业,枇杷便是其中之一。到2019年,已经开始批量挂果,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的人回乡创业。永胜村种了5000多亩枇杷,已经有2000多亩开始挂果。王广平的枇杷,便是其中之一,他种了12亩枇杷,2019年第一次挂果,成熟时,价格不错,最好的能卖到20元一公斤。收购的大车,站满了山道,王广平的12亩枇杷,卖了8万多元。

村民喜获丰收的果实。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而在广西乐业县,一个脱贫攻坚数据监测体系汇聚了全县建档立卡户的情况,监测着县、乡、村三级信息。就在2020年3月份,信息员发现了一个数据异常,一位村民3个月务工收入仅有1986元,经过调查,该村民患急性肾病无法务工,家庭面临返贫风险。大数据中心立即反馈给相关部门,4月初,县民政局按政策把该村民家纳入A类低保救助范围,保障了这个困境家庭的生存和收入。

攻坚:最后的脱贫任务

经过数十年的扶贫工作、7年的精准脱贫,最后的551万贫困人口,大多是身处自然环境恶劣的区域,如三区三州,或者是存在特殊困难的群体,如疾病、伤残等。

2016年6月的一天,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的村民唐云海,忽然在工地眩晕,随后双眼模糊,因为贫困,工友们将他送到医院后只是简单治疗,他就回老家了。在他的家里,还有年迈的母亲和尚在上学的孩子。

如何保障这个贫困而又被疾病困扰的家庭?为此,村里为他申请了低保,还有建档立卡户医疗保障政策。同时,将唐云海家的老房子纳入民居改造工程中。如今,唐云海早已经住进了新家,崭新的白墙,透亮的瓷砖,电视、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唐云海的孩子也享受两免一补的政策,学费、书费、住宿费、中午的餐费全都免费。

最后的攻坚战格外艰难,但同时,这也是一场有准备的战斗。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告诉记者,最后的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固然比较大,但我们有多项精准的脱贫政策作为保障。

多年精准扶贫的战略政策,在最后收官的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针对不同的对象,实施不同的帮扶策略。对因病致贫者,有健康扶贫政策,保障患者能够接受更好的医疗服务,保障患者家庭的基本生活。而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则通过就业帮扶的方式实现脱贫。

河北阜平香菇大棚,优先承包给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种植。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事实上,在最后的攻坚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居住在偏远地区,因为教育水平、语言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在主流社会的发展中受益,如果出去打工,他们没有技能,只能从事劳动强度最大、收入最低的工作,甚至还可能因为语言不通难以获得工作机会。对于这部分人群,其实也有相应的政策,李小云介绍,“如通过产业扶贫等政策,帮助他们建立产业,对他们进行产业运营方面的培训,让他们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保障:回村后怎么办

2020年春节前,2000多位外出务工人员,返回了安徽省岳西县。疫情暴发后,他们没有出外打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左停,多年来都在持续关注与调研三农与脱贫问题,他认为这些年来,贫困人口务工收入普遍超出种植、养殖等经营性收入。

被疫情影响的贫困人口,是否能获得足够的就业机会和收入,那些虽已脱贫、但仍徘徊在贫困线附近的务工人员,在回乡之后,是否会再一次返贫?

2020年3月16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在京召开,座谈会明确部署:要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在企业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开工、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优先组织和使用贫困劳动力,鼓励企业更多招用贫困地区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点对点”帮助贫困劳动力尽快有序返岗。

随后,国家发布和实施了多项举措,促进复工复产,保障务工人员收入,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促进返乡民工就近就业。

岳西县是一个外出务工的大县,常年外出务工的人数超过9万。自脱贫攻坚以来,当地一直致力于发展地方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吸引村民回乡就业,疫情暴发前,已经有多个产业逐渐成熟稳定,比如茶叶生产,17万亩茶园,可以在每年3月到5月阶段性地解决6万人就业,11万亩高山蔬菜,可以让3万人从春天一直工作到深秋。6万亩桑园每年养殖四季,用工2万人,20万亩左右的特色种植,可以消化5万-6万工人。

田地里丰收的村民。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这些产业,在不断吸纳返乡人员就业。此外,疫情暴发后,当地还启动了一个抛荒地改造的项目,这个项目包括政府主持和通过政府补贴鼓励社会力量改造两种方式,将此前因为各种原因抛荒的土地,以及地力贫瘠的低效益土地,进行平整改良,既能增加收益,也能增加就业机会。“种种措施合力之下,2000多回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得以解决。”一位当地扶贫工作负责人告诉记者。

巩固:过渡期内实行“四不摘”

11月23日,云南9县宣布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至此,最后的52个县全部摘帽。

在脱贫攻坚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刻,新的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思考,脱贫之后怎么办?

202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下一步要从集中资源搞脱贫攻坚转向,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主。”在具体的措施层面,包括设立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过渡期,过渡期内实行“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政策。还包括“主要的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帮扶机制”等。

这是一次对脱贫之后政策工作变化的总述和指导。其中的许多政策在此前已经开始实施,如“四个不摘”。

湖北土家族自然村枫香河,村民老旧的吊脚楼大部分改换容颜,成了“山间别墅”。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2019年年底,黑龙江省望奎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年来,在脱贫攻坚收官的时刻,望奎县工作重点,则变成了巩固、提升、拓展扶贫成果。据介绍,该县一年来实施精准监测、精准责任、精准帮扶等多项巩固提升政策,对“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1.5倍左右的家庭,以及因病、因残、因灾等影响引发的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收入、收入大幅缩减”的“两类家庭”实行动态监测,随时帮扶。同时,继续落实就业、金融、产业和兜底扶贫政策。

宁夏永宁县闽宁镇,这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搬迁区,从1990年开始,这里陆续接纳了6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万多名移民。如何让这些搬迁的移民在新的故乡安居乐业?闽宁镇副镇长杨青介绍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历程,他介绍,多年以来,闽宁镇建设了多个产业体系,包括养殖、种植、旅游等,打造了扶贫产业园、万亩酿酒葡萄基地、共享酒庄、电商一条街、汽车物流园、肉牛养殖园区等10余个扶贫产业项目,实行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等4方利益联结构建产业扶贫闭环的模式,保障了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搬迁移民是我国脱贫历程中特殊的群体,数据显示,我国有960多万贫困人口搬出原本条件恶劣的生存之地,重新安家落户,农业农村部等部委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保障易地搬迁人口能够融入到新的生活中,能够脱贫致富,如2019年7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力度的指导意见》,2020年2月印发的《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等。2020年10月,就在云南9县宣布摘帽的前夕,民政部、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多个部门再次印发《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努力把安置社区建设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新家园,让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起点:乡村的振兴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的关键之年。

摆脱绝对贫困,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乡村振兴的起点。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好农业生产,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左停表示,脱贫之后,怎样进行下一步的贫困治理,怎样更好地衔接乡村振兴,过去运用的很多措施和方法,如电商扶贫、定点扶贫、产业扶贫等,很多措施都可以带到下一步的乡村振兴进程中。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也表示,脱贫攻坚之后,消灭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旧会存在,减贫助贫将成为长期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在一起。

大棚里忙碌的村民。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十九届五中全会也要求,“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帮扶机制”“在西部地区已经脱贫摘帽的县中再选择一部分困难的县,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强这些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内生发展动力”。

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这接续,并非不同工作方式的接续,而是政策、措施、方法的一以贯之。在机制方面,脱贫攻坚中形成的责任机制,如“五级书记抓脱贫、全党动员促攻坚”,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将转化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在投入方面,脱贫攻坚中的财政、土地、金融、资金等投入,也将在乡村振兴中继续投入,保障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在产业方面,原来推动脱贫的产业,将进一步转化为市场化的品牌,适应市场要求,持续保障农村就业人口的收入……

在2020年的年末,脱贫攻坚任务即将全面完成的时候,小康,这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实现就在眼前。而在未来,随着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乡村,这个广阔天地,也必将踏入更快的发展通道中。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影 王颖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