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何以独步武林?这里有它的绝世秘籍!

文以载道,武以镇魂,乃文乃武,是为太极。
17日晚,太极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自于江湖的太极拳走向世界,成为镌刻中国烙印的传奇。
图片
群众在陈家沟的一个拳馆内练拳。(图:新华网)
300多年前,太极拳发源于河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陈家沟;300年后,太极从陈氏一族的“独得之秘”,衍变为流派众多、传播海内外的知名拳法,乃至如今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极拳,它的“绝世秘籍”是什么?
秘籍一:传播的不是暴力,而是文化
作为一种拳法,太极拳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在小说电影里,它常常被描写成独步武林的神奇武功。
武侠小说一代名家金庸先生笔下,就写过不少太极好手——《倚天屠龙记》中跟随张三丰练太极的张无忌,出手成环,以柔克刚;《笑傲江湖》里冲虚道长在武当山下试探令狐冲,一手太极意境圆转,含而不漏;《雪山飞狐》中红花会三当家介绍本门的太极功夫如数家珍:临敌之际,须得以大克小、以斜克正、以无形克有形,每一招发出,均须暗蓄环劲……
图片
电影《太极张三丰》剧照。
但太极被列入的不是“世界武功排行榜”,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盖世神功,不过是文艺创作,太极拳能有今天的繁荣,绝不因为它能“十步杀一人”,而是因为它讲究“武功的修为”——
这“修为”是天人合一、抱朴守真的中国哲学思想;这“修为”是阴阳和谐、求同存异的理念;这“修为”是勇于探索自身、自然和宇宙规律的不懈努力;这“修为”是不可不敬、不可狂、不可满的价值追求。
太极拳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蕴藏着民族的精神密码,是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一扇窗,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历史,也从太极的一招一式中读懂今天的中国。
秘籍二:崇尚的不是攻伐,而是“内力”
世间所有的搏击技巧,克敌制胜无非靠两点——速度与力量。太极拳却反其道而行之,速度舒缓,拳路圆润,力量凝而不发。
诚然,武术套路表演和搏击实战是两个概念,但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太极拳都追求“惊雷破山而不惊,白刃交前而不惧”的境界。这境界听起来很玄,但溯源太极发源、传播的历史,不难作出所有人都能听懂的解读。
沟壑纵横的陈家沟在河南焦作温县,地处中原腹地,南临黄河、远眺虎牢雄关,北依太行、联接晋冀鲁豫。明朝初年,这个交通要道旁的小山村兵祸匪患交织,陈氏一族人为保卫桑梓,习武成风,逐渐创立了太极拳。从此以后,乱世变局中村民用太极拳守卫家园,和平岁月里百姓用太极拳强身健体。
可以说,太极拳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不是为了去伤害他人,不是为了去搅动江湖与群豪一争长短,而是带着对宁静的向往,守望和平。
实地探访陈家沟,扫地大妈都会太极拳。(视频:梨视频)
这是300多年里太极拳不变的“内力”——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专心做好自己的事,增强自己的实力,才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
正因为太极拳的“内力”与中国人的气质相契合,它才能在一次次传承中被发扬光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秘籍三:胸怀的不是拒绝,而是开放
太极拳讲究“四两拨千斤”,学习者似乎永远将自己定位于“弱者”。但示人以弱,只是我们惯有的谦虚,并不意味着我们如同警惕的动物,永远屈辱易怒,时刻防备着这个“充满恶意”的世界。
太极拳是中国开放包容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1978年11月,邓小平同志会见到访的日本众议院副院长三宅正一。席间,三宅正一谈到他正在学习中国太极拳,小平同志兴趣盎然地介绍了太极拳的优点,三宅正一遂请求小平同志为广大的日本太极拳爱好者题词。邓小平欣然应允,第二天挥毫写下“太极拳好”赠与日本客人。一个月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正式迈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图片
外国人学习太极拳。(图:新华社)
随着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太极拳也带着这开放的“新属性”在世界舞台上“白鹤亮翅”。身穿练功服的“老外”练太极早已不再是新闻,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一波波“太极热”中感受中国文化,理解中国理念。太极拳成为一个纽带,加深了中外民间的交流,让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难以分割。
太极拳生动述说着过去,也在细微之处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带着开放与自信打出的一套太极拳,从另一个角度诠释着这句中国老话: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