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森林 只为绿孔雀再现

工作人员工作照

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青华乡大山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在茫茫林海中跋涉,无惧骄阳、无惧蚊虫,守护着1000公顷的绿孔雀自然保护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从成为森林守护人的那刻起,只为等待绿孔雀身影再现。他们就是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的工作人员。

截至2020年8月,管护局共监测到鸟类159种、兽类18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林麝、黑颈长尾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褐翅鸦鹃、黄喉貂、猕猴等21种。

从狩猎者变守护者

“树上有只领角鸮,快来看。”刚下过雨的青华乡大山里薄雾缭绕,管护局管护站巡护员罗文家在不远处的树枝上发现一只灰林鸮,队长黎荣程赶紧招呼其他队员过来拍照作记录。

今年49岁的罗文家是青华乡中窑村委会苗兴村的村民小组长,他还是村里苗家人的族长。罗文家所在的村子最早叫左家坟,有35户128人,苗家人祖祖辈辈靠打猎为生,罗文家也不例外,自小练就过硬打猎技术,弓弩、下扣子样样精通。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森林的保护力度,设置保护区,禁止打猎。2004年,由于熟悉山林,罗文家被招聘为村里的护林员,从此他放下弓弩,从狩猎者成为守护者。

2016年5月,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正式成立,并在青华乡建立作妈管护站。工作人员到周围村子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时,找到罗文家,请他到苗族群众中进行宣传保护野生动物。

不打猎日子怎么过?好多村民认为这是断了他们的生计。在巍山县实施精准扶贫时,政府出资为村子实施人居环境巩固提升项目,硬化道路,大力扶持村民发展核桃、红花、黑山羊等特色产业,不断增加村民们的经济收入,让村民从靠狩猎为生的传统生产方式中走出来,同时还把左家坟村改名为苗兴村,希望苗族群众生活兴旺。

做护林员十多年,罗文家深知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他用自己族长的身份,向村民们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在他的努力下,村民们都放下打猎工具,并纷纷把家中关在笼子里的野生鸟类放归山林。

2018年,罗文家主动找到管护站,要求加入管护员队伍,要好好守护家园的一方青山绿水。

只想继续与绿孔雀为邻

像罗文家一样一心守护家园的还有黎荣程,他现在是绿孔雀管护局作妈管护站专职巡护队长。黎荣程所在的村子叫作妈村,就在自然保护区内,他打小就与绿孔雀为邻。

“绿孔雀会一群一群地跑到地里吃豌豆,还会留一只放哨,人一靠近,放哨的一发出声音就全部飞走了。”黎荣程回忆说,儿时见到绿孔雀是习以为常的事。

绿孔雀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6年,有关专家对保护区进行考察时,记录到20只;2000年,摄影师奚志农在青华自然保护区内拍摄到数只绿孔雀到地里觅食的影像。

青华乡气候多变,早晚温差大,山高坡陡、地形地貌特殊。为了监测到野生动物踪影,管护局在保护区内布下50台红外相机。同时通过7名专职管护员,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相互监督”的方式进行日常巡护,全力遏制偷猎野生动物、盗伐林木等破坏保护区行为。

“我们每个队员不仅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能够辨识大部分野生动物,在巡护时发现动物粪便,要能大体分辨是什么动物留下的。”黎荣程说,队员们日常都练就嗅味寻踪、听声识鸟的本领,为了调查出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队员们煞费苦心;为了拍到野生鸟类的影像,通常一蹲守就是几天。

2018年4月,巡护员在山里发现了一窝蛋,初步分析认为可能是黑颈长尾雉的蛋。黑颈长尾雉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属于世界濒危物种,全球数量仅1500至3500只。“当天我们向上汇报完后,就在附近搭棚蹲守,一守就是21天,直到黑颈长尾雉孵出幼鸟离开。”

在管护站后山的一间房里,有几只黑颈长尾雉。“这是去年村里小孩发现受伤的雏鸟,他们主动送到这里救助,等这几只黑颈长尾雉具有野外生存的能力后就要放归山林。”黎荣程说,经过管护站一直以来的大力宣传,周围村民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增强了。

2016年,有村民向管护站反映发现过绿孔雀的踪迹,但至今红外相机还没监测到绿孔雀的身影。黎荣程和同伴们相信,只要守护好自然保护区的山山水水,绿孔雀的身影一定会再现。

抓宣传、强防控,守住底线,对山火、盗猎、砍伐“零容忍”。近年来,管护局组织工作人员在青华乡街头发放倡议书、环保袋等宣传资料,到保护区村民家中进行森林防火和动物保护宣传,开展“爱鸟周”进校园、大手牵小手等系列宣传活动,增强群众和学生们的保护意识和自觉性。

在巍山青华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持续不断的努力下,2020年保护区又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褐翅鸦鹃及“三有”动物黄斑苇鳽两个新物种。

云南网记者 黄兴能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