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山窝”到“香饽饽”,二官寨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成功“密码”?

◎ 科技日报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张银坤

11月20日,细雨蒙蒙,恩施市盛家坝镇二官寨村云雾缭绕。科技日报记者走进二官寨,一座座老屋排列整齐,一条条道路干净平整,浓郁质朴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2016年,二官寨村实现整体脱贫。去年,人均年收入达到11084元。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村支书康尚告诉记者。

盛家坝镇镇长徐瑞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我们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我们干部和群众都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干劲也更足了!”

从“穷山窝”到“香饽饽”,从聚居古寨到“中国最美乡村”,从“旅游名村”到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二官寨破茧成蝶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密码”?

古寨之春 刘尚华 摄

能人带领乡村振兴

二官寨村是一个康、胡两姓占主导的村落,在这里发展了几百年,传承着良好的家风,也培养出许许多多的能人。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康氏家族从这里就走出了48位人才,他们或是在外经商卓有成就,或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或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二官寨不缺能人,如何把人才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盛家坝镇政府探索推进“三个一批”,即扶持一批本地能人,引回一批外出能人,引进一批外地人才,鼓励和吸引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试点建设。

康尚就是本地能人的代表之一,2012年毕业后的他选择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用实际行动守护这一方乡愁。从村子里走出去后又一头扎回来,这一扎就是8年。发展蜜蜂养殖、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做好旅游发展规划……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他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

康伦才是盛家坝镇人,十几年前,因为贫穷落后,被迫跟着父辈外出挣钱。务工期间,他努力工作、认真学习,攒积蓄、学经验,一心琢磨着回乡发展。2018年,他辞职回家办起了民宿。仅一年时间,他就收入60多万元。

在民宿建设过程中,本地“土专家”的老手艺也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从飞檐翘角到吊脚栏杆,全由本地手艺人包揽。70多岁的康伦安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老手艺现在一年能挣3万多元钱。

康氏家训 陈雪波 摄

“善治”激发内生动力

近年来,二官寨村围绕社会治理创新这一课题,在实践中探索党建统领,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的“一统三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以典型示范与警示教育相结合,厚植人民群众的感恩情怀,全面激发广大群众的内生动力。

“二官寨村发挥家风家训在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正能量。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为载体,推动家训挂厅堂、立广场、种心田,让好家训好家风代代相传。”盛家坝镇镇长徐瑞说。

在二官寨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拂面而来。“好婆媳”“好妯娌”“好心人”“最美脱贫标兵”“最美市场主体”“最美院落”等由群众公选公认。

党员带头,村民自治,以干求促。为了更好开展村里的工作,每当村里有什么项目要实施,党员都带头成立5人村民建管协会,负责项目前期土地协调和后期质量监管。

“之前都是等着政府做,现在都是大家自己做。”谈起二官寨的村民,村支书康尚满是欣慰,“我们让党员、能人、村民代表分小片区召开群众会,让大家的思想得到统一,所以很多事自然而然地就解决了。”

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二官寨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同时也对人文环境和乡风文明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村3000多人签订了《二官寨村全面禁鞭承诺书》《二官寨村生态安葬承诺书》。今年清明节,大家自发组织,在田间坟头种植5000余株映山红,以鲜花祭扫、植树缅怀。

以旅促农融合发展

二官寨村人均不过“一亩三分地”,农业发展空间有限,但拥有原生态文化、原生性景观,具备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先天条件。

在追求现代和守护传统的权衡中,从2005年开始了康家大院保护维修和文化传承工作,并以村规民约的方式规范木屋建筑风格。

从古木屋保护维修提升到康家耕读文化传承,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农具农活等农耕文化遗产,保护村庄原始风貌,以“微改造”的思路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人居环境。

当地村民与游客围着篝火齐跳摆手舞 邹明镇 摄

老屋活了,游客来了,玩的花样也不少。油菜花节、摄影大赛、摸鱼赛、汽车越野赛、攀爬比赛……各类趣味竞赛活动此起彼伏,节庆效应进一步凸显。常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

农民从单一的农业收入扩展为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等多种来源,收入多了,门路宽了,钱袋子也鼓起来了,乡村振兴的动力也就更强劲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二官寨村尊重原生态自然肌理,保护原生性绿色景观,真正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基层一线具体化、现场化,绘就了一幅新时代二官寨版的“富春山居图”。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岳靓

审核:王小龙

终审: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