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找到!作为阳泉这一绝技的传人,他面临一道难题……

阳泉“响搨”技艺是今年我市乃至全省唯一进入全国技能大赛的项目。贾更新是阳泉“响搨”技艺的第四代传人。虽然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但他依然保持着54年都不曾改变的习惯——每天5小时的日课。天不亮,他就端坐在书桌前,认真研习书法,或提笔练字,或翻阅书籍,或用心琢磨。

那究竟什么是阳泉“响搨”?掌握这一技能需要什么功底?温文尔雅的贾更新谈起阳泉“响搨”就像谈到自已的孩子一样,脸上充满了自豪和关爱。贾更新说:“简言之,阳泉‘响搨’就是一种古代复制书法的方法。汉典中关于‘响搨’解释亦作‘响拓’,就是在墙上打洞,将字帖蒙上油纸,称为‘响搨’。”

说起缘何学习“响搨”技艺,贾更新说那要从爷爷贾步室开始说起。贾更新的爷爷贾步室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商人,在河北易县开染坊。偶然之间,贾步室与当时著名的内画大师马少宣结识。那个时候的马少宣是清代“京派”内画“四大名旦”之首,以工笔“一面诗一面画”内画技艺享誉全国,其内画鼻烟壶书画并茂、笔法精湛。

平日里经常需要记账的贾步室,也非常喜欢书法艺术,常常和马少宣一同探讨书法。马少宣将“响搨”技艺传授给贾步室。贾步室学到了“响搨”技艺的精髓部分,成为了阳泉“响搨”技艺的第二代传人。父亲贾广汉没有和爷爷贾步室一样从商,而是师从当时一位宫廷御医学习中医。他闲暇时喜欢练习书法,每天耳闻目染也对“响搨”技艺情有独钟,逐渐熟练掌握了这一中华绝技。

回忆起刚刚学习书法的时候,贾更新的思绪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孩童时代。那时候的他只有6岁,特别好动,他的父亲贾广汉,也就是阳泉“响搨”技艺的第三代传人,采取了传统的家长式教育,教他书法艺术,磨炼贾更新的性子。

贾广汉坐在书房饱读医书时,年幼的贾更新就会安安静静坐在书桌前练习握笔姿势,进行简单的笔画临摹。贾更新说:“其实当时自己还是个孩子,对于书法艺术没有任何认识,只是在父亲的要求下进行学习和临摹。”

随着年龄的增长,贾更新对书法日渐沉迷,从被动练习变成了主动研读。古代书法的精妙之美,更是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着贾更新。从那个时候起,贾更新对于阳泉“响搨”技艺的学习与传承,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贾更新家的柜子上摆放着上百支粗细不同、软硬各异的毛笔以及各种书法类书籍。用他的话说,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钻研和练习,才能让阳泉“响搨”这门绝技走得更长更远。

阳泉“响搨”技艺需要先勾出字的轮廓,再进行填墨。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为了让自己的技艺更加成熟,贾更新每次练习和临摹前,都会认真研读原作作者的相关书籍,了解他的生平、性格、爱好和书法特点,细心揣摩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意图,以便让自己的作品有形更有神。

贾更新是全国目前唯一能熟练运用“响搨”技艺临摹碑帖的民间手工艺人。他用“响搨”技艺临摹的作品《兰亭序》摆放在书桌上,翻看两面都看不到任何勾画的痕迹,每个字都苍劲有力,没有回笔。这样精美的“响搨”作品让无数爱好书法的人爱不释手,同时也得到了中国文物收藏鉴定委员会委员、启功先生弟子金煜的肯定。

“响搨”技艺同很多传统工艺一样,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如何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是摆在贾更新面前的一道难题。他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各种展览,并利用业余时间教授学生,只为延续传承,让阳泉“响搨”这门绝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贾更新说,自己60岁了,还没有找到真正喜欢、潜心研学阳泉“响搨”技艺的人,这是目前最大的遗憾。希望喜欢书法或者有书法功底的人传承这门绝技,让世人有更多机会见识这门绝技的独特魅力。

采编丨阳泉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梦琪

监制丨路文

责编丨廉赟

统筹丨崔耀丽

编辑丨白洋

审核丨苑金龙 苏艳琴 崔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