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与特区一起成长……

与《春天的故事》一起成长

胡鸿

说起深圳,我就不由地想起刚来广东时与深圳擦肩而过的那次难忘的经历。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九十年代初期,我刚刚高中毕业后在老家的教育部门找了一份水电维修的临时工作。单位周边集中了全市几间有名的学校,每天放学后,学校此起彼伏播放着当时最流行的《春天的故事》,听着那优美的旋律,我有太多太多的遐想。

后来,身边许多同学、朋友、同村的兄弟姐妹等纷纷南下广州、深圳、珠海等地打工。他们像候鸟一样,每年春天蜂拥而出,年底时腰包鼓鼓的凯旋而归。特别是一些年轻男女,染着黄头发,身穿牛仔服,哼着粤语歌,他们穿着打扮的流行色,几乎与港澳接轨,外出消费也出手大方,使人觉得广东似乎遍地黄金,令人非常羡慕和忌妒,更令我这个从未出过远门的“乡下仔”蠢蠢欲动。随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吹进大江南北,“南下”和“打工”,这两个热词在家乡的土地上不断蔓延生长。我再也按捺不住了,趁着年轻气盛,毅然辞去了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去广东打工。1995年的春节还未过完,我就跟着几个有打工经验的朋友,踌躇满志地挤上了南下的绿皮火车,计划跟他们去深圳特区闯荡闯荡,开启人生的新篇章……可是,当我们坐着火车一路拥挤不堪地到达广州后,朋友问我有没有带身份证和边防证时,我才醒悟原来自己少办了一个边防证。

“去不了深圳,就去云浮吧!” 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云浮工作的老同学的邀请,我暂时改变初衷,跟着他坐上了去云浮的中巴。“等家里办好了边防证后,我再实施去深圳的计划吧。”我有些不服气,但只能自我安慰了。

一路的艰辛并没有让我气馁,相反,更让我坚定来广东打工的底气与决心。因为,我有写作的特长,坚信自己一定会找到满意的工作。到达云浮后,老同学把我安排在他的单身公寓里,第二天他就不断地帮我打听各地招工信息,重点关注那些与报刊杂志、办公文秘之类与文字工作有关的职位。然后,他又不停地打电话给朋友、老乡、熟人,把他们介绍给我认识,邀请他们帮我找工作。那时来云浮的外地人不多,老同学的举动,实在让我感动。他说,在云浮无亲无故,连找个说话的人都不容易,他想办法,尽量能使我安心留下来。几经周折,我终于在云浮找到了一份从事新闻采写的小报工作。

因为我的留下,老同学笑了,可我打算去深圳的计划却落空了。1995年,我把几个月在广东找工作的感受写成了一篇人生感悟投给了省报,7月21日,《我的广东情结》在《南方日报》上公开发表,引起了许多外地人的共鸣,激发了我留在云浮的信心。

岁月回眸,我虽然放弃了去深圳的机会,但深圳的发展变化,我每时每刻都在关注。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挂牌;1996年,我有幸去深圳参观了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后,第一次感受到了深圳的发展变化;同年的11月4日,我饱含深情地写了一篇《深圳河,我心中的河》的散文发表在《云浮报》上,字里行间,表达了我对深圳特区的关注。200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时,我再次到深圳参观,那块“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标语牌,宣告了深圳新发展理念的诞生。特别是以“三天一层楼”闻名的国贸而奏响的“深圳速度”旋律,更是吹响了深圳又好又快高质量发展的序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1999年,我在惊叹深圳的发展变化,学习借鉴深圳的好经验,结合云安艰苦奋斗建设新县的实际,写了一篇《“云安速度”令人惊叹》的新闻报道,没想到,同年1月18日,文章发表在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的头版头条,同时,还专门配发了一篇南方日报评论员《精神的力量》的评论文章,在南粤大地产生了轰动效应,这是广东继“深圳速度”之后,又出现了一个“云安速度”,令人鼓舞。

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转眼,我从云浮市到云安县,再到云城区工作,在云浮历经风雨的20多年里,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与深圳特区同成长,与云浮山区共发展,一路前行,一路书写,我把自己的青春记号刻在了云浮的流金岁月里,我用真实的文字记载着心路历程,用文字化解忧愁,用文字表达心愿,我的人生视野不断地抵达诗和远方。

云浮作为我的第二故乡,她与全国各地一样,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从一个小县城逐渐成长为一个“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山水相连”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地级市,云浮的交通网络也实现了跨越赶超,铁路、公路、水路;省道、国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四通八达,原来偏僻落后的小山城纳入了珠三角核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2010年当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时,儿子大学也很快大学毕业了,他如愿以偿地考进了深圳一家排名前十的大公司。从“深圳速度”到“中国高度”,深圳,这座在南海之滨拔地而起的城市不断书写时代传奇。我们是听着《春天的故事》成长的一代人,我虽然有些遗憾,当时没有成为一个深圳人,没有亲自参与深圳的建设和发展,但没想到儿子与我有着相同的深圳梦,他与千千万万的年轻人一样,热爱深圳,扎根深圳,建设深圳,为深圳的改革开放再出发奉献着青春与热血。

今天,当我们再次走在深圳的街道,一路高楼林立,流光溢彩,整个城市犹如铺展开的一幅缤纷画卷,勾勒出美丽的天际线。这时,我的眼睛有些模糊,耳边突然回响《春天的故事》这首耳熟能详的优美旋律,为我们再续辉煌提供了不竭动力。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我们希望深圳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也希望云浮立足“一区”、融入“一核”、协同“一带”,抢抓“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在融湾融区融珠,着力打造粤北生态建设发展新高地,推动云浮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催人奋进的深圳改革之路

庄靖涵

“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崛起为一座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几乎所有对深圳的介绍,都是从这句话开始的。的确,中国30年城市化高歌猛进,没有哪座城市能够替代深圳的样本意义,因为深圳是中国现代城市最好的镜像。“创意就是金钱、创新就是生命”的大字标语,在海外装饰大厦树立起来后,不仅成为深圳华强北的象征,更被全体深圳人认可,成为这座年轻城市下一个40年发展的新动力。当《深圳商报》首席记者徐明天在《春天的故事》一书中写下这个细节时,遥想当年蛇口开发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图腾,两个标语跨越40年时空,进行历史对话。而标语背后的这座城市,早已无从寻找当年“省尾国角”的边陲小村印象。

40年来,改变深圳的是多重力量的合力,而这一切都要回到原点——蛇口。“1979年,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下一个圈”,这句歌词已经深深地烙在深圳的城市记忆中,就连深圳特区30周年的宣传标语,仍然以这句话为创意来源,足见其影响之深远。虽然特区正式成立的时间是1980年8月26日,但特区迈出第一步,是1979年的蛇口开发区。上世纪80年代的蛇口,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多运一车泥土加4分钱,但谁也没有想到,这竟然能引起中央高层领导的极大关注。也许,正是这个“4分钱”所引发的蝴蝶效应,成为一场涤荡深圳特区的旋风,进而从南国边陲一路北上,以摧枯拉朽之势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以蛇口为起点,深圳以体制创新,步步领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行色匆匆的人群后,是邓小平南巡的宣传画,上面写着邓小平的那句名言“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并发表重要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正确方向,推动深圳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猴年新春八评”和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反响。1995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考察深圳,指出:深圳要继续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作用,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还要在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保持香港繁荣稳定方面起促进作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这是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也是创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

越来越多人涌入深圳,坐车来的时候,望向窗外,入眼惊艳——满道路黛色的花,簇拥着中间茶白的花心,簇拥着鸦青色的柏油马路,簇拥着人赤色的心。深圳的人大多好客。就跟簕杜鹃一般,把自己最好的一面交与人观赏谈论,大片大片,漫山遍野。在铁丝网后露出裙角,在清潭中踢踏荡漾着一圈又一圈波纹,在成排的树后透出自己清亮的眼眸——无论何处,我总能见着它,它,好似无处不在。

我想,大概是这样的,跟深圳人一样,它充斥每个角落,在属于自己的城市里,大放异彩,生生不息。

来源:云浮日报

责编:秦小青

值班主任:赵军鳗

值班总编:卢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