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定下小目标,传统车企如何抵达彼岸?

文 | 温风

每年,广州车展都会被媒体称为“年末收官大戏”,本是刺激年底购车消费的好时机,然而今年特殊的车展安排周期,反倒让广州车展显得有些“弹药不足”——毕竟没有多少车企能在跨度仅为四个月的三大车展间,如此密集地发布大量新车。

那么,今年广州车展有什么是值得关注的呢?我愿意把目光更多地转向行业,11月初,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从数字上看,许多政策目标有所回调,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可以松一口气——以目前的市占率看,想达到未来的目标,合理的谋篇布局,依然是每个车企绕不开的一道“大题”。

在全新的产业指导政策下,各大车企或多或少都亮出了自己新能源产业规划的“解题思路”。

从技术路线看,各家车企纯电产品续航里程上限已日趋提高,且目前水平相近,行业关注重点开始向安全性、可靠性倾斜;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进展参差不齐,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待时间的积累,但当商业化真正迎来爆发时,“后来者”们想迎头赶上也有一定的难度。

与此同时,再读《规划》本身,其中传递出的信息很明确:目前,主流用户对新能源产品接受度依然有限,要加强基建,扫除客观障碍,再让用户在市场化的环境下做出忠于内心的选择。

未来五年内,决定车企新能源转型之路成功与否,除了技术路线的前瞻程度,或许更看重市场切入。新能源产品的普及,是需要分场景逐步推进的,能给用户带来的实际收益大于付出成本的产品,无需政策倾斜,自然会受到用户的认可,比如乘用车领域的纯电动小微型车,比如城市物流领域的新能源工具性产品。

技术路线和产品规划,不是《规划》公布后一朝一夕拍脑袋想出来的,那些前几年做足功课的车企,早已胸有成竹。上汽大通MAXUS,便是其中的代表。

实现更高新能源车销售占比

凭什么?

上汽大通MAXUS提出,未来五年内,品牌还将持续推出数十款新能源车型,到2025年新能源车型的销量占比将超过30%,这一数字高于《规划》中所提出的20%目标。

听起来这像是学校里的学霸做卷子,不仅要拿满分还要得更多的附加分。不过上汽大通MAXUS实现这一目标,其实并非遥不可及。因为呈现在上汽大通MAXUS面前的,是两片值得期待的蓝海市场——

首先,相较大部分车企新能源产品仅聚焦于乘用车市场的布局,上汽大通MAXUS希望成为“ 国内新能源车型最全面”的中国车企,其未来的新能源产品涵盖MPV/SUV/皮卡/轻客/厢式货车等产品线,以“全领域定制”覆盖用户丰富的出行场景。

仅此次车展, EV80、EV90、EV30、EUNIQ系列、上汽NEW纯电动皮卡概念车等多款不同级别、功能定位的新能源车型,就出现在了上汽大通MAXUS的展台上。

相较传统家庭用车场景下的乘用车,MPV、皮卡、轻客、厢货等车型营运性质的使用场景占比整体偏高,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内,本身存在污染高、能耗成本大、里程长的特质。

这类产品的用户对于切换能源形式,有更强的意愿,因为这带来的不仅仅是通行权的便利,更是实实在在的可见收益。今年1-10月,在新能源车销量整体偏低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专用车销量达到4.24万台,同比增长了9%。

其次,上汽大通MAXUS已布局了健全的海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渠道,致力于成为海外细分市场新能源市占率最高的中国车企。尤其是在今年,欧洲新能源车整体销量预计将突破120万辆,核心市场渗透率接近10%,无论是数量还是渗透率预计都将超越中国市场。欧洲各国针对新能源车有强势的政策扶持,民间购买意愿强烈,且基建已逐步完善,有望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这意味着上汽大通MAXUS拥有其它大部分中国车企所不具备的新能源市场空间。

目前,在海外新能源市场扩展方面,上汽大通MAXUS取得了一些不俗的成绩:纯电动宽体轻客EV80获得英国Green Fleet“最佳轻型商用车制造商”等数十项国内外奖项;EV90成为中国首款通过欧盟认证的新能源宽体轻客;EV30则成为欧洲中小型新能源细分市场中首款中国品牌车型,而EUNIQ 5更是成为拥有最高准入门槛的欧洲市场首款新能源中型家用MPV,成功打入英国、挪威等市场。欧洲市场已经成为上汽大通MAXUS的海外“万辆级”市场,且是得益于新能源产品的开疆拓土。

随着欧洲新能源政策的猛烈推进,相信已经领先的上汽大通MAXUS定能收获更多订单。

市场利好

还需以技术硬实力把握

找准切口,固然有助于品牌加速迈向新能源转型,但即使身处蓝海,也不意味着一个人就会自动学会游泳。崔东树老师认为,我国的新能源专用车市场还未产生足够强势的品牌。上汽大通MAXUS如果想要从中脱颖而出,靠的不仅是前瞻的产品布局,更需要引领市场的技术实力。

上汽大通MAXUS采用插混、纯电、燃料电池三大技术路线全方位推进的战略,主要针对不同场景下潜在用户实际需求以及全球各地市场的技术条件,做好提前布局,确保充分的适应能力。上汽大通MAXUS所做的不仅是“有无”的区别,而是在每一条赛道,都做了大量的储备。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大通MAXUS的纯电技术。在乘用车领域,EUNIQ 5和EUNIQ 6的纯电版已站上超500km的续航里程台阶,但更重要的是,上汽大通MAXUS的纯电动技术,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有着更深远的技术积淀。

EUNIQ家族产品经历了极寒、沙尘、低气压、酸雨等极限环境考验,电池组均满足IP67电池防护级别。而之前提到的EV90之所以能登陆欧洲市场,更是经过了273项防撞、防火、防水的严苛试验测试。这些成熟的开发流程经验,是上汽大通MAXUS在纯电技术领域相较竞争对手已经形成的高壁垒。

另外,EUNIQ 5和EUNIQ 6分别提供插电混动的选项,从目前来看,这是唯一无里程焦虑的新能源转型选择,以EUNIQ 5的插混版本为例,其纯电续航里程达64km,综合工况油耗为1.4L/100km,即使采用电量平衡策略驾驶(即俗称的纯油行驶),其油耗也仅为4.9L/100km。

上汽大通MAXUS在国内最独树一帜的,当属氢燃料电池技术。这一技术路线有望实现真正的零排放出行和“无痛补能”,未来前景被舆论普遍看好。上汽大通MAXUS先行一步,初代氢燃料电池轻客FCV80国内总运营里程已超400万公里,今年推出的国内首款氢能源MPV车型EUNIQ 7,成熟度更是进一步提高。

这些产品背后是上汽集团正在持续进行的技术攻坚,努力加速储氢瓶、反应堆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商业化的尝试。

以EUNIQ 7为例,其搭载83.5kW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与国内首款70MPa储氢系统,NEDC续航里程高达605公里,加注氢气仅需3-5分钟,入门价也控制在了30万以内,随着基础设施的普及,它的功能已日趋接近于满足我们日常出行的场景。

智能加持

赋予产品“软”实力

平心而论,新能源技术路线的“硬攻坚”,有许多是行业的集体行为,上汽大通MAXUS的核心优势在于“多门功课同步学”,而智能化技术,则体现了每家车企把每一门功课精耕细作的能力。换言之,“软件定义汽车”的能力,是在未来相似的技术路线背景下,每家车企核心的溢价所在。

于上汽大通MAXUS而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加持,有助于实现以下突破:

从生产角度,上汽大通MAXUS率先将C2B大规模个性化智能定制模式引入汽车行业,已经成为了业界公认的“中国汽车定制专家”。或许普通人会被上汽大通MAXUS定制的268万房车所吸引,确实,它代表了C2B定制的高度,而这一模式的更大价值不止于此。

过去,车企只能根据模糊的经验结论,“以产定销”进行市场活动。而C2B定制模式,有助于企业朝“以销定产”方向转型,更快地响应用户需求的变化。

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依靠上汽集团强大的全产业链布局和联动,实现更合理的成本控制。这意味着新能源产品的普及,也有望走上一条快车道。

其次,智能化还有助于提高新能源的使用体验。在同等硬件的基础上,实现续航和能量补给体验的全面优化,让新能源成为真正便捷的出行方式。具体而言,是通过寻找车辆内部最优的能量控制算法,并与外部的交通基建设施进行数据交换。

例如,EUNIQ 7上率先搭载国内首创的FCU系统级深度算法,使氢堆整体使用效率提高10%,寿命提高50%。其VCU整车级智能算法还可根据车速、路况,温度等变量,使车辆保持最佳工作状态,增加30%续航里程和20%的动力性。

此外,EUNIQ 7独创的“车/站环境算法”,实现了“车与加氢站互联、数据实时动态在线”,确保了加氢过程的安全高效。

当然,智能化还能让用户对产品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赋予品牌更多的价值。EUNIQ 6所搭载的Omni-Sense AI智能控制系统,集成了面部识别、疲劳监测、“哨兵模式”、一键寻车等多个功能,还可以实现强大的主动式车位搜索泊车功能。这些功能,进一步解放用户的时间与精力,提高用户出行体验。最终,这些体验的优势,将会反馈在用户更强的购买意愿和品牌认可度上。

上汽大通MAXUS

要做创新“排头兵”

回望过去五年,乐观的春风吹遍行业的角角落落,我们听到、看到了太多不切实际的雄心壮志。然而,在用户认知并未完全成熟时,一味地追求“上量”甚至是对传统能源乘用车的“取代”,结果便是车企产品过于集中、无差异化的投放到了目前新能源产品没有绝对优势的细分市场内,最终收获的市场反馈寥寥,离开“限牌”、“补贴”等政策扶持,整个行业举步维艰,还未开拓便陷入一种激烈的“内卷”竞争中。

其实,能源形式的切换,智能汽车的普及,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场马拉松式的竞赛。未来五年,车企要做的不是“颠覆”,而是探索新能源产业更多的可能性,无论是技术路线、产品定位还是销售市场,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找准正确赛道,告别内卷竞争,将会是产业回归理性的声音。

而当产业回归理性,一直低调钻研的上汽大通MAXUS,终于让我们看到了它的价值——市场定位准确,技术积淀充分,品牌塑造思路清晰。现在,它俨然已是行业创新的“排头兵”,期待接下来五年内,它能厚积薄发,成为新能源以及智能网联领域中国车企的头部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