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小麦出苗啦,长势如何?千里外太空传来答案!

粮食,是国之根本,民之命脉。每年的粮食产量,关乎一系列国家决策的制定出台。

眼下,正逢北京冬小麦出苗阶段。人们可能想象不到,为了获知它的“一举一动”,统计部门利用空中卫星进行观测。应用于田间地头的遥感技术,客观、及时提供作物生态环境、生长信息,精准解决“粮食产量计算”等一系列问题。“家底”有数了,心里才更有底气。

直观高效

“看图画画”取代“两条腿”核查

已是11月底,寒风劲吹、万物凋敝。在房山区琉璃河镇常舍村,地头独余一片冬小麦油亮翠绿。

村统计员小宋站在垄间,手中拿着一张村庄俯瞰图,上面用醒目黄色线条勾勒出多个细长矩形。

“这些都是我们村里种了冬小麦的地块。”小宋点着一个个“小黄框”告诉记者。对村庄地形熟门熟路的他只消扫过一眼,甚至能在图中立即指出我们所处的那个地块。

通过这张图,常舍村冬小麦种植区域一目了然,而北京种植冬小麦的数百个村庄,各自都有这样一张专属画像,有效保证了数据的精准度。

“冬小麦画像”如何绘就?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工作人员臧克介绍,这要归功于遥感技术的使用。

“我们通过高分系列卫星,辅以一些商业卫星,对同一区域拍摄两张图片。一张是普通彩色地图,另一张是红外遥感图。”

他解释,地球表面不同植物,对于太阳光的反射都有各自波段,卫星接收器可以根据需求去接收这些波段,“比如冬小麦对应的近红外波段在卫星照射下,在遥感图中就显得特别红。”

一场秋雨一场寒,到了现在这个时节,华北平原地区花叶凋零,田里唯独剩下的绿色就是冬小麦,正是用卫星进行遥感统计的好时机。

臧克称,得到一个个冬小麦种植村庄的遥感图后,调查人员会将“红彤彤”的地块圈出,和普通彩色俯瞰图一起发放给相应村庄。村统计员只要两张图一比对,就能立刻判定那些圈出的地块到底是不是冬小麦。

“因为冬小麦和草坪有点像,偶尔也会有不是的情况,那就直接在图上划掉。”臧克笑言,调查人员将这种方式称作“看图画画”,无论村统计员是什么知识水平,都能胜任这项工作,且准确、高效,减少基层“两条腿”核查的工作负担。

一锤定音

从“报什么是什么”到“有什么报什么”

将冬小麦种植地块精准识别出来有什么用呢?众所周知,粮食统计工作十分重要,庄稼种在哪儿,产量到底是多少,够不够吃……关乎后续一系列科学决策的制定。而粮食统计最重要的两项因素,一个是亩产量,另一个就是种植面积。

“这么多年下来,我们对于一亩地的产量,采用实割实测方法,已经有了一套非常成熟的测算流程。相比之下,由于各地习惯说法不同,又常处于变动之中,想要确认种植面积难度很大。”臧克介绍,早期做法是从村里开始,一级级将种植面积上报到市,审核时只能凭借调查人员过往经验,再结合历年数据以及每十年一次的农业普查数据,没有太多其他参考。

2007年,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启动了“北京市统计遥感业务运行系统研建”项目,尝试将遥感技术用于地表粮食作物的统计。识别出种植地块后,再结合比例尺,就能准确算出种植面积,并与基层上报的数据进行互相校验。臧克回忆,刚开始二者之间存在差距,双轨运行、校验了几年后,差距渐渐消失,从而基本实现了如今的单轨统计。

“五月底,我们将从各个村收上来的图做最终核定,计算种植面积,6月上旬开始做实割实测,测出亩产。二者相乘,北京市小麦产量就出来了。”

臧克表示,除了小麦,对于北京另一类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也是类似的统计手段。只是玉米统计节点在8月中旬,且因其种于山中,上面如果有更高的植物,遥感统计会稍难一些,需要人工从地面辅助调查。

除了北京,在外地农业大省,遥感技术也广泛参与到农业生产之中。2014年,统计部门使用遥感技术测算出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在各种数据众说纷纭中“一锤定音”,得到当地、商务部、财政部等广泛认可,也证明了遥感调查方法对路可行。臧克笑言,原来老统计有句话“报什么是什么”,现在则变成了“有什么报什么”。

农作物长势、灾害监测……遥感技术发挥的空间正愈加广阔。而除了“不会动的”,北京调查总队也在将统计对象扩展到畜牧养殖业。

臧克介绍,北京现在共有34家规模化养猪场,定位都已经全部掌握,各自建筑面积在图上也可以测算出来。“一头猪所占平米数是有限的,经过反推即可大致知道每个猪场的规模。跟猪场实际上报数据对比,互相进行检验和制约。”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魏婧

编辑 匡峰

流程编辑 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