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幸福家庭的“幸福密码”

图片
图片
图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
幸福家庭的“幸福密码”
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建军
赵晓燕 王亮亮
“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初冬,走在崆峒区广大乡村,寓涵丰富、主题鲜明的家风家训随处可见,成为一道道亮丽的美德风景线,而记者采访到的一个个幸福家庭的家风故事,更是让人如沐暖阳。
爱和尊重育女成才
在花所镇寺沟村,郭秀霞是个热心人,每年高考后,村里总会有填报志愿的家长来找她咨询。“她可不简单,虽然家境不富裕,却省吃俭用把两个女儿都供上了大学。”提起郭秀霞,寺沟村村支书党永红赞不绝口。
图片
郭秀霞大女儿王春草为寺沟村写的《村规民约》。
“大女儿还是村里第一批硕士生呢!村口宣传栏的《村规民约》就是她写的。”随行的花所镇党建办主任王佼佼介绍道。
图片
为了供两个女儿上学,郭秀霞家一直住着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老房子。
走进郭秀霞家中,普通的农家小院,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瓦房沧桑朴素,屋内家具简单,最吸人眼球的是两面墙上贴着的奖状,记录了郭秀霞两个女儿的奋斗足迹,也是这个家里最“奢华”的装修。
图片
郭秀霞家的奖状墙。
在农村,“读书无用论”不时广为流传,许多农村小孩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甚至不少孩子辍学回家务农,但郭秀霞和丈夫王月科始终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女儿们上学后,为了补贴家里,王月科常年在外打工,郭秀霞挑起了务农和教育孩子的重担。“自己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不想让孩子像我们一样和黄土打一辈子交道。”于是在两个女儿学前时,郭秀霞遇物则诲随事寓教,用手指头和小石子教数数,指着墙上的贴画教识字……幼时的启蒙教育为孩子的成长奠定了基础,使她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温习、课后复习,非常自觉,从不让大人操心。
郭秀霞虽然深爱孩子,但从不娇惯,她始终以“勤恳、感恩、上进”的良好家风教导两个女儿。在学习之余,有意识地安排她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孩子们在劳动中锻炼了品德,明白了父母的辛苦,从而在学习上更加刻苦。别人家的女孩比着穿新衣服,她们比谁的成绩更好,用一张张奖状来回报父母。
图片
说起女儿郭秀霞一脸自豪。
良好的家风,给女儿们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积极的生活态度。2016年,大女儿王春草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宁夏大学硕士研究生,小女儿王春苗在平凉一中读高中。为了减轻家里经济负担,本科读师范的王春草在上研究生的三年里,每年都会利用寒暑假在家开办补习班挣取学费。“当时家里条件虽然困难,但孩子们都很乐观懂事。”郭秀霞说。
而在孩子们眼里,母亲就是她们的榜样。“妈妈很孝顺,从我出生到现在二十年,从没见过妈妈和奶奶有过矛盾,平时我和姐姐生活中遇到烦心事,妈妈也会像朋友一样开导我们,一家人总是其乐融融。”小女儿王春苗告诉记者,母亲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让她懂得了如何做人。
如今,大女儿已研究生毕业,在陕西富平教书育人,小女儿就读于甘肃中医药大学,本可以享受生活的郭秀霞还是闲不住,农忙之余她会给村里的小学生们辅导功课,做思想开导。“这些孩子父母都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带,我能帮一点是一点。”郭秀霞暖暖地说。
孝老爱亲暖暖家风
家庭温暖,灯火可亲。同样,在香莲乡宋塬村,宋红社一家可以说是幸福家庭的典范:夫妻和睦、孝敬长辈、关爱子女、一家三代人和和气气、互敬互爱,在主屋随处可见的全家福里,5口人的笑脸印证着这一切。
图片
宋红社家院门楣上写着“家和万事兴”。
11月11日,记者来到宋红社家时,宋红社的妻子罗领子正扶着婆婆王效梅在院子晒太阳。提起儿媳妇,老人家笑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儿地说好。
罗领子公公去世多年,婆婆患有先天疾病,行动不便,走路全靠一副拐杖。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罗领子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这句话。从嫁进门那天起,她就担负起照顾婆婆的责任,这一照顾就是十八年。七年前,婆婆因做颈椎手术需要卧床恢复,罗领子忙前忙后全天候悉心护理。喂药喂饭,梳头洗脸,端屎擦尿,洗衣做饭……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家里有患病的老人,加上两个上学的孩子,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紧上加紧,但罗领子总是把安排好老人的生活放在第一位,一日三餐,想方设法搭配得当,家里家外的琐事从不让丈夫分心,把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条。干完家务,她和丈夫一起下地干农活,一起商量如何增收致富。这几年,借助党的好政策,他们承包了16亩地种植地膜玉米,农闲时宋红社就在城里做零工,日子越过越红火。
图片
宋红社家墙上的全家福。
“红社是个孝子,虽然在城里打工,但除过天气不好,几乎每天下午都骑着摩托赶回家里陪老母亲。”宋塬村村支书宋建军告诉记者,为了陪伴母亲,这几年宋红社从未出远门,一直在平凉城区做零工。因为两口子白天务工务农,不能随时在老人身边,他们就给家里安上了摄像头,这样可以通过手机随时关注到母亲。
“前两天正在地里忙,突然在手机里看到我妈出房门时没拄好拐杖摔倒了,我赶紧往家跑,好在没大问题,但头上还是磕了个疙瘩,你看现在还没消肿。”罗领子心疼地指给记者看,婆婆却乐呵呵地说没事没事。
在婆婆眼中,罗领子是自己的好女儿,她逢人总说,“我儿能找到这样一个好媳妇,真是我们一家的福气!”
宋红社罗领子夫妇对老人的孝心也耳濡目染着女儿和儿子,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在良好的家庭氛围里,两个孩子很爱奶奶。“不上学的时候,经常能看到孩子们推着奶奶又说又笑在村子里散步。”宋建军说。
当记者问及,这么多年忙里忙外又伺候婆婆很辛苦吧?罗领子憨厚地说:“没啥辛苦的,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照顾婆婆是我应该做的,我也希望娃娃们能把这份孝心一直传下去。”
图片
宋红社家的“文明家庭”荣誉奖牌。
宋建军告诉记者,宋红社罗领子两口子数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老人,在村上树起了尊老、爱老、敬老的标杆。他们家于2017年和2018年分别被授予“平凉市文明家庭”和“甘肃省文明家庭”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