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园嬗变见证乡村振兴

400年前,祖辈在惠城区横沥镇一处跑马滴墨,圈定了现今村庄的范围,故名“墨园”。彼时,墨园村在广州、惠州及东江沿岸一带颇有名气。
400年后,以惠城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为重点,墨园村依托古村落看得见的“乡愁之美”,集观光旅游、餐饮、民宿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综合体正日渐完善,古村落碰撞出新活力,墨园村人将“乡愁经济”生动地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日前,第二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系列评选活动专家考察组来到墨园村,并予以高度评价。惠城区委书记刘光滨点赞,墨园村古民居沉淀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舌尖上萦绕的家乡味道飘香四溢。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卢慧 通讯员 周文媚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厨师名村闯出致富之路
“哦,那个厨师村!”提起墨园村,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
知名度从何而来?“我们村里共有300多人从事厨师行业,全国各大城市乃至加拿大、新加坡、印尼、越南、柬埔寨等国都有他们的身影,不少还在五星级酒店担当行政总厨、行政主管,年薪30万元很普遍。”墨园村党总支部书记刘红兰骄傲地说,荣获“中国烹饪艺术大师”称号、法国蓝带美食勋章,出任北京粤菜专家俱乐部副会长、世界名厨联合会北京分会国际会员的陈国辉正是从墨园村走向世界的名厨代表。
“舌尖上的墨园”并非一日之功。数十年间,墨园村走出了一条通过“粤菜师傅”技能脱贫、奔康致富的可复制道路。
将时钟拨回到上个世纪。1985年,包括陈国忠在内的首批师傅从墨园村出发,前往深圳国贸大厦、南洋酒店、晶都酒店等酒店的厨房任职。“一年收入有5万元左右,相比那时候待在家乡的人,做厨师实在是快速致富的好路子。”刘红兰说。
上世纪80年代,“万元户”还是稀罕物。但那一年,墨园村一下子涌现出十几个“万元户”,村里建起了一栋栋楼房,被外村人称为“横沥的小上海”。也就是在那时,墨园村掀起外出打工做厨师的热潮。
受此影响,1988年,陈国权等一批年轻人踏上了外出学厨的道路。“第一年在罗湖大酒店做学徒很辛苦,早上9时开工,晚上10时收工,收工后还要扫地、洗炉灶等。”陈国权说,虽然辛苦,但那时餐饮行业还是“工找人”,薪水很高。同时,他非常感谢当时各大酒店的香港大厨悉心将粤菜精华倾囊相授,让来自墨园的厨师有了看家本领。
一年从学徒到掌勺炒菜,三年出师成为大厨,又经过多年锤炼,如今,陈国权已经在越南胡志明市翡翠皇宫酒楼任厨师长、行政主管,除了用英语和外国食客对话交流,还要潜心研究菜式。“猪肉略有膻味,我想到利用东江边随手可得的稻草去味,使猪肉伴随有稻草的清香味,这道稻草肉非常受欢迎。”陈国权说。
刘红兰的丈夫陈文章也是厨师大军中的一员,对于数十年来厨师行业在墨园村的“传帮带”传统,她的感受特别深。“哪个职位缺人,这种信息会快速传开。外出有了成绩的大厨,身边会带着好几个我们村的年轻人做学徒,墨园村70%的青壮年外出打工都是做厨师或相关工作。”刘红兰说。
近几年来,随着返乡创业之风刮遍农村大地,墨园村的“传帮带”传统有了新的承载——5名返乡的厨师在村里建起了盛园农家乐。“近几年来,墨园村乡村旅游在不断发展,餐饮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刘红兰说,盛园农家乐一方面给了不想继续在外漂泊的大厨回乡就业的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村里更多年轻人。
去年,墨园村获授惠州市粤菜(东江菜)烹饪技能人才惠城横沥培训点。横沥镇党委委员刘枚艳表示,借着政策东风,横沥镇将以组织振兴为引领,以人才振兴为切入点,引入“名师名厨”,建设集交流平台、展示窗口、实训基地为一体的“东江菜师傅”乡土人才培训体系。
环境整治提升乡风面貌
走进墨园村,沿着青灰石板铺成的小道行走,一座座清代古建筑、古民居映入眼帘。这里是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古建筑有10多栋约350间,是惠城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自小在墨园长大,但陈国权这次从越南回乡建房时却觉得,虽然还是那些古建筑,但村子里有了不小的变化。
事实上,变化源于2013年。借助“美丽乡村”三大行动,墨园村发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完成了1500平方米文化广场、1.5公里村道硬底化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建设。同时,村内广场、道路及房前屋后,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绿化美化。村里有多名保洁员负责每天清扫村道、清理垃圾。
去年以来,墨园村积极以“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村庄规划、村道绿化美化、房前屋后“三包”责任制的落实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突出短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特别是今年惠城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中,墨园村顶住了压力,干出了成绩,打了一个漂亮仗。
“最难的是拆除村内危旧废弃房屋、乱搭乱建房屋,家家户户要做到标准一致、公平公正,同时又要让大家切切实实感受到好处,必须要动一番脑筋才行。”横沥镇文明办主任、墨园村驻村组长谭伟鹏说。
时任墨园村党总支部书记朱文杰率先垂范,自掏腰包将自家庭院改造了一番,房前屋后用花草点缀一下,一个“美丽庭院样板”就诞生了。村民打朱文杰家庭院前一过,就动了心。不过,这个时候大家还是有观望情绪。接下来,全村航拍所有房屋,标上各家各户的名字,通过召开全村户代会播放出来。“全村大会一开,PPT一放,家家户户心里都有了底,没啥可观望、推脱的,工作局面一下子就打开了。”谭伟鹏说。
如今,走在墨园村整洁敞亮的村道上,红花紫荆、串钱柳、黄花风铃木等花色乔木以及黄金竹、黄金叶、九里香等灌木错落有致。四季有轮回,但村里花团锦簇的景色不衰,美轮美奂的景观格局让墨园村好像一幅山水油墨画。
“积极配合并参与村里开展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自觉维护好垃圾桶和垃圾箱等公共设施……”近来,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容被写进了墨园村村规民约。“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刘枚艳表示,墨园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洁净了村容村貌,也让村民的精神生活充实起来,活出好面貌。接下来,墨园村还将获得区里下拨的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并进行全村的亮化提升和风貌管控,让墨园村更具文化韵味。
文旅结合带动“乡愁经济”
“环境越来越好,乡村旅游越来越旺,每到周末都有游客过来,村里可热闹了。”年近花甲的陈日强为自己是墨园村人感到自豪。
墨园村最火爆的莫过于位于墨园村委会办公室不远处的墨园里民宿了。民宿的主体是一栋占地约500平方米的老宅,三进院落,结构保存完好。“因为是百年老宅,我们没有改动老宅的外观和结构,只是做了加固、防漏雨等必要措施,尽力保留其历史风貌。”墨园里创始人陆明亮说。
民宿的占地面积为1500平方米,配有500平方米的停车场。前后两个大院落,房屋二三十间,其中10间用做客房,其他房间建成了农博馆展厅、餐厅和功能活动室。“展厅里展出的都是墨园村古时留下的各种生活物件和农具,可以让游客深入了解墨园的文化历史故事,也能让墨园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陆明亮说。
去年4月,墨园里以研学教育基地模式对外试运营,为中小学生提供研学活动场所。“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插秧、割稻、拔花生、挖红薯等农事体验活动,真正了解我们传统文化中的24节气是多么了不起。”陆明亮说。
虽然仅是试运营,但去年墨园里接待了游客5000人次。墨园里的繁华也带给乡里乡亲就业的机会,15名导赏员以及厨师、保洁等岗位面向村民招聘,成为家门口最炙手可热的就业选择。
墨园村的人气不断提升,带动了古村游的同时,也活跃了村里的农业发展。
墨园村位于东江北岸,地势平坦,肥沃的沙质土壤非常适合种植水稻、西瓜、番薯和番石榴等。西瓜和番石榴采摘活动备受游客喜欢,村民的种植热情很高。
特别是从墨园村走出的番石榴种植大户廖爱红夫妇俩,成立了惠州市惠城区众鑫创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将横沥镇、芦洲镇26个种植番石榴的农户纳入,种植面积超过800亩,大家抱团发展。今年疫情期间,合作社积极利用电商网络销售平台,成功月销70多万斤。在别地的农户还在发愁销路时,来自众鑫创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番石榴却成了抢手货。
“我们要有属于合作社的番石榴品牌!”今年3月,由惠州市惠城区众鑫创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注册人申请的商标“众榴缘”获批,廖爱红透露,合作社将围绕“众榴缘”商标对合作社所有的番石榴进行统一、有品牌意识的包装。“乡亲们同心协力,致富就有信心。”廖爱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