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来“养”67个娃!河南90后小伙建“儿童之家”:希望改变他们的命运

河南商报记者 韩忠林/文 受访者供图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老师马修遇到一群被放弃的“野孩子”,他通过自己努力,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
在河南,有一名网名为“放牛班大当家”的90后小伙,他想和马修一样,改变困境儿童的命运。
小伙名叫王晓光,2014年在南阳成立了“儿童之家”,先后救助了67名困境儿童。其中有不少孩子,命运已经悄然改变。
90后小伙创立“儿童之家”
在南阳市南召县云阳镇小关社区,有一座20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平日里,这里“冷冷清清”,可一到周末,就热闹起来。
图片
王晓光
小楼是90后小伙王晓光的“家”,虽然目前依旧是单身,可家里的22个“孩子”,让小楼显得活力十足。
一个单身90后小伙,怎么会有22个“孩子”?原来,这些孩子都是实际无人照养儿童或特殊困境儿童,是王晓光所设立的“儿童之家”救助的。
王晓光的老家,在河南汝州,大学学习的是社会工作专业。特殊学历背景,让并不是很富裕的他,始终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
早在2012年,还在上大学的王晓光,加入一家儿童慈善机构,成为一名志愿者。那时候,他经常跟着机构工作人员,在河南各地奔波,为处于困境中的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渐渐地,王晓光发现,很多儿童遭遇的困境,并不是提供一些金钱、物质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心灵上的辅导。
毕业后,王晓光继续在儿童慈善机构工作,如何从心理上帮助特殊困境儿童,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4年前后,跟随慈善机构前往南阳市南召县云阳镇走访时,王晓光发现,这里有一些迫切需要帮助的孩子。
很快,王晓光结识当地一些志愿者,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于是乎,“儿童之家”应运而生。
“儿童之家”先后救助67名儿童
王晓光建立的“儿童之家”,所帮助的主要是特殊困境儿童,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孩子才算特殊困境儿童呢?
王晓光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在他看来,这其实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这些孩子,有的失去了家庭,有的父母去世或没有照顾能力,有的曾遭遇家庭暴力……无论原因如何,他们都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怀。
“这些孩子性格普遍比较内向,或多或少遭遇排斥,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王晓光介绍,“儿童之家”所要做的,就是在照顾这些孩子生活的同时,帮他们从阴影中走出来。
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虽然目前王晓光的“儿童之家”只有22个孩子,但成立6年以来,这里共计救助过67个孩子。
“有的亲戚帮忙照顾,有的家庭情况有所好转。”王晓光表示,一般情况下,如果能够帮孩子找到安稳的落脚地,他还是更希望孩子们能够回归原生家庭。
“这些孩子一般都是小学生或初中生,大部分是寄宿在学校。”王晓光说,周一到周五,孩子们在学校住,每逢周末就会来“儿童之家”住。
“有些孩子是有家属的,一般春节等传统节日,我会把他们送回家。”实际上,虽然名为“儿童之家”,遇到一些丧失劳动力的家长,王晓光会一并接过来照顾。
帮助孩子们 不能简单地给予金钱、物质
正如救助这些孩子的初衷一样,在日常照料中,王晓光总是想办法给孩子们心理上的帮助,而不是简单的物质关怀。
“儿童之家”刚成立时,对于志愿者们捐赠的一些物品,往往会直接发到孩子们手中。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王晓光发现,一些孩子不懂事,即便再贵重的物品,他们不懂得珍惜,很快就会弄坏、弄丢。
图片
孩子们在劳动
于是,王晓光想了一个有趣的办法。他在“儿童之家”成立了一家“商店”,将志愿者捐赠的物品,全部放在“商店”里,让孩子们自己赚钱购买。
而想要赚钱,则需要通过劳动、学习或者互相帮助。
“帮忙干家务或者农活,可以拿到一些钱,写出好作文或者好诗歌同样有报酬,帮助兄弟姐妹们也有奖励。”王晓光想通过这样的形式,一方面让孩子们懂得珍惜,另一方面让他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关爱,更好地适应社会。
为了更好地推行这种方式,王晓光还让孩子们推选出一名“银行行长”。负责“儿童之家”会计工作。孩子们得到奖励后,都可以找“银行行长”领取。
除此之外,在志愿者帮助下,王晓光在附近山村里,找到一些闲置房子,改造成了临时基地。周末时,他就可以带着孩子们,来山里边放松心情,或者参加劳动。
在“儿童之家”的帮助下,一些孩子命运得到改变
“我只是想尽自己的力量,帮一些儿童走出困境,”尽管力量比较薄弱,但王晓光坚信,能够帮一些孩子改变命运。
图片
“儿童之家”
今年18岁的欣欣(化名),目前在商丘一所学校念大一。而几个月前,她也是“儿童之家”的一员。
欣欣告诉河南商报记者,2014年“儿童之家”成立时,她是第一批入住的孩子之一。
“那个时候,我上初一,父亲突然去世。”欣欣说,母亲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劳动能力,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仿佛在一瞬间,整个家里的重担压在了她的身上。
“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应该辍学照顾妈妈、弟弟、妹妹。”欣欣这些年一直觉得,如果不是“儿童之家”的出现,或许自己只能认命。“有可能我现在就已经结婚生孩子了。”可在内心里,她是渴望上学的。
“他(王晓光)是我这辈子的恩人。”欣欣说,正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王晓光把他们一家接到了“儿童之家”照顾。
“如果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在欣欣心里,早已将“儿童之家”当作第二个家。将来,她想要像王晓光一样,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困境儿童。
靠种地、卖山货及志愿者捐赠,维持“儿童之家”
王晓光家境并不算富裕,要维持这样一个“儿童之家”,他的资金是从哪里来?
河南商报记者从南召县委宣传部获悉,“儿童之家”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种地和志愿者捐赠。
王晓光在山里承包了十四五亩土地,种植了一些山货,平常周一到周五,孩子们不在家,他就会到山里种地,或者去卖山货。
“晓光这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任国恒是一名退休工人,家住在离“儿童之家”不到100米远的地方。
“他刚建立‘儿童之家’时,我们就认识了。”任国恒说,当初王晓光提出建设“儿童之家”想法时,他曾经直言不讳地告诉王晓光,这是一件不容易成功的事。
“他当时才20岁出头,在我看来也是个小孩。”任国恒称,起初他以为王晓光可能只是一时兴起,坚持不了多久,没想到真的坚持了下来。
“每次遇到困难,我都会鼓励他,大家一起想办法。”不知不觉中,任国恒也成了一名志愿者。如今,任国恒住在“儿童之家”位于山里的基地,负责帮孩子们“看家”做饭等后勤工作。
“虽然有些艰难,但看着孩子们的改变,我觉得都是值得的。”王晓光说,他想将“儿童之家”一直做下去。
(编辑 吉倩倩 吴冰 首席编辑 华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