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牛经济”带来“牛日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步骤,对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更是意义重大。而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本溪农民企业家张文弟心中,小康生活是发展产业、建设乡村,让农村大变样。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养牛到延伸“牛经济”产业链、推动“三产融合”,他不仅让自己过上了“牛日子”,也让自己土生土长的小村落小有名气。让我们走进他的创业故事,看看他的小康生活。

从“放牛娃”到“牛管家”

“你看农村多好,有山水、有树林、有产业,要是所有的农村都能像我们这里一样该有多好啊。”如今已经拥有“三产融合”休闲观光牧场的农民企业家张文弟,仍然朴实无华,穿着一套迷彩装一边在地里干活儿,一边对记者说道。

对张文弟来说,他能有今天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起初,他只是一个子承父业、土生土长在溪湖区东风街道彩北新村豆腐房沟组的农村“放牛娃”。为了让日子过得好一些,他每天起早贪黑放牛,认真喂牛养牛,努力发展牛产业。虽然是农民出身,但他也坚持学习钻研,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做好养牛产业。2006年,他经过不懈努力和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爱民牛仁牧业。公司成立之初是以第一产业的奶牛养殖为主,他通过多方联系协调,成功地与国内多家大型奶制品企业进行合作,长期为他们专供鲜奶,成为我市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就这样,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从“放牛娃”一步步变身成为了“牛管家”。

从单一供货到延伸“牛经济”产业链

经过多年发展,张文弟意识到,单靠给企业提供原材料,利润空间很难突破。而且,他认为他养的牛产出这么好的奶,却没有自己的品牌,实在是可惜。于是,他潜心研究,拓宽思路,外出考察学习,发现牛奶还可以加工成各种奶制品。紧接着,他开始研究奶制品的制作与车间厂房建设,发展奶制品加工业,逐渐向第二产业转型发展。2014年,张文弟在市内成立了“牛仁鲜奶吧”连锁店,生产经营鲜奶、酸奶和以鲜奶为原料的西点、面包、冰饮等100余种产品。后来随着“鲜奶吧”的牛奶和奶制品得到百姓认可,他现在已经发展了10家连锁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随着产业的壮大,张文弟并没有满足于一、二产业的成功,而是通过走出去学习、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转变思路、创新思维,他觉得观光休闲农业大有可为。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应运而生:围绕发展现代奶业、都市农业,建设观光牧场科普生态园综合体项目。这个想法随着张文弟实地考察、深思熟虑后,逐步成形。如今,他已经建设科普教育展示区、奶产品、糕点制作体验区以及乳牛喂养体验区等多个区域,逐步走向“三产融合”。

“三产融合”过上“牛日子”

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让张文弟进一步增强了发展壮大产业的信心。他抓住我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契机,迅速行动起来,于2017年投资建设了科普文化博物馆,馆内展示了牛奶的生产加工过程和豆腐房沟的历史。这个科普文化博物馆不仅可以供游客观光游玩和开展亲子学习活动,还将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很好地传承。同时,他还相继建设了奶牛公园、科普教育展示区、牛奶加工制作观赏区、乡村民宿等,有效打通了“牛经济”脉络。

现在,走进牛仁休闲观光牧场,映入眼帘的是奶牛公园里悠闲散步的奶牛,花草茂盛、风车转动的生态观光园和现代化的民宿。周末慕名而来的游客沿着观光走廊观赏和体验生态农业的独特魅力,玩累了还能在用老房改造的现代化民宿里休息。“这个养牛场真是不一般,不仅牛奶加工得很卫生、口感很好,环境也不错,还能让孩子学习知识和休闲娱乐。这里既可以喝到新鲜牛奶又能观光旅游,真是短途游的好去处。”来自沈阳的李女士对记者说。如今,一个集观光体验、旅游度假、餐饮娱乐、科研教育为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发展势头正旺。

不忘初心反哺家乡

看着自己的企业越来越好,张文弟还不忘建设自己所在的村落。为了让这个小乡村越来越好,他积极修缮乡村道路、对道路两旁进行绿化,并积极为政府、街道、村就如何发展好乡村经济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出谋划策。今年他还投资建设了4亩花海项目,为乡村生态建设尽了一份力。同时,在各级政府积极打造建设足球场的民生工程时,他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在企业场地内腾出建设用地修建足球场,并配合政府建设了集公厕、超市于一体的足球场服务中心。

“下一步,我准备打造中央厨房、酸奶工厂,把这些绿色和生态的牛养好,做一个全方位的产业链。牛王岭国家地质公园离这不到300米远,生态园项目可以与国家地质公园联合形成一个新颖独特的旅游观光带。我的牧场每一年都有变化,我的小乡村也在变化,它们都在变好,我相信未来会更好的。”张文弟站在他新建设好的“悬瀑山房”服务中心向牛王岭眺望,信心满满地说。

评论

用“三个坚持”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是关乎民生民心、关乎全局发展的系统工程。所以,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马虎不得,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用“三个坚持”来写好写实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坚持规划先行,画好乡村振兴“全局图”。所谓“一张蓝图绘到底”,好的规划就是成功的一半。现在的农村缺高水准的总体规划,习惯“蜂窝式”跟进,复制粘贴般的“特色”小镇比比皆是。所以乡村振兴要推进,最核心的不是房子、道路、景观等工程建设,而是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研究清楚每个农村适宜发展的产业,做出科学、合理、可行性强的发展规划,才能保证乡村振兴有活力、有可持续性。画好乡村振兴的“全局图”,做好产业搭配、避免雷同发展,让乡村各有各的特色。

坚持融合发展,牵好乡村振兴“牛鼻子”。项目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农村要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拉动作用。农村保留着良好的生态底蕴,所以就算是项目发展也不能破坏了这份美好。农村要升级转型,项目也得要升级转型,走“融合发展”道路,就是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基础设施融合、社会保障融合和社区形态融合。建新型农村,一方面要满足农民日常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要实现农村一三产业的良性互动。所以在项目引进上一定是要选择符合农村本真的产业,要实施“绿色生态+”的模式,从而实现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坚持筑巢引凤,落好乡村振兴“关键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最不可缺少的。孵化新型农村人才,一要“留”、二要“引”、三要“培”。“留”就是把本土农民留下来,跟农村感情最深厚的是农民、最希望农村振兴的也是农民,要让农民看到农村未来的发展前途,心甘情愿“留下来”,保留农村的味道。“引”就是把外面的新型人才引进来,传递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带动农村振兴发展。“培”就是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兴产业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让留下来的农民有用武之地。

乡村振兴这幅时代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展现给广大老百姓的将是一个充满希望和信心的未来。

(文章摘自 人民论坛网)

详见11月9日《本溪日报》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