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鲁班发明创造,在泸州被叫做撑子,从明朝开始流传至今

今天要给大家讲述的非遗,对大多数泸州人来说并不算陌生,只是如今使用频率并不高。就是雨伞,这倒不是说泸州很少下雨,恰恰相反,泸州这个雨水充沛的城市,经常连绵不断的十多天甚至个把月的雨水是常态。所以伞在当地就算不是畅销的工具,也是家家必备。

今天物质条件好了,哪家没有几把伞。可是在过去,这个东西,不见得会有很多。但是泸州的伞在过去几百年却有很大的知名度,跟泸州的酒一样,不仅仅在当地,整个西南地区都颇有名气。

那个时候的伞,不是现在的折叠收缩的布伞,其骨架也跟今天不一样。它被人叫做油纸伞,全国都用这种伞。

油纸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以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油纸伞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纯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经常使用的尼龙钢架伞是19世纪英国人根据中国油纸伞的开合原理,使用现代材料,工业化生产改进而来,虽然方便携带、价格低廉,但却是毫无生命的工业品,传统油纸伞那种雅致天成的美感,是尼龙钢架伞永远无法比拟的。

泸州人今天把油纸伞推到了一个较文艺和民俗的高度,主要就是泸州当年崇义乡分水岭周围的油纸伞制作精良,而且形成规模,影响颇深,那时候只有一种颜色就是红色。但是老一辈的泸州人说到伞的土话,是撑子和撑花。

关于伞中国是最早发明的国家,到底是谁,历史上的记载稀奇,民间传说把它归功于泸州巧手第一人鲁班同志。鲁班在中国是神一般的存在。他恐怕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厉害的发明家了。虽然历史和传说并存,但是人们愿意树立一个心中的偶像成为激励手工行业的偶像。

所以修桥修路,建房建楼,已经很多制造机器类,对鲁班很尊敬。

据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鲁班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内暂避一阵。亭子虽好,总不便多设,而且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夏季雷阵雨,说来就来,以至“迅雷不及掩耳”。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

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顿开。这位本领高强、无所不能的中国发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儿。于是世界上第一把"伞"就这样问世了。而据《玉屑》记载,伞是鲁班的媳妇为关心终日在外劳作的丈夫而发明的。看来,若要申请专利,还是鲁班夫妇俩人共享比较合理,这伞的发明,是他们夫妻恩爱、相互关心的产物,用一时髦的话说,这是爱的结晶。

据此中国人下雨终于可以出行,因为有了遮雨的工具。而伞就分成了布伞和纸伞。

布伞今天我们略过不提,单独说这个纸伞。纸是经不起雨淋的,即便你把纸的厚度增加,但是聪明的老祖宗发现,水跟油其实是不相容的,并且发现桐子榨出的桐子油涂抹特制的纸上面可以跟布一样经久耐用,用了遮挡太阳和雨水都没有问题。

这个纸伞跟布伞比起来,美观和古朴上面,油纸伞真的莫名的略胜一筹,所以全国开始流行。

或许其他地方也有知名的纸伞工艺把,我不敢想象西湖相会,白娘子打把布伞,好没有美感,估计二人相亲会失败。

泸州最早做伞的历史估计还应该更久远,但是目前考证来看,都说是明末清初。

这个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因为泸州市位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度带,雨水充足,竹木资源丰富,已经有400多年的油纸伞生产制作历史,2008年江阳区政府把“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中央电视台曾专题采访报道。

而油纸伞的非遗传承人也一跃成为了工艺艺术家。以前用来养家糊口的手艺,被叫做伞匠的工人,一下进入了艺术的殿堂,还是提升了档次。

当一个东西失去了时代实用和普遍价值以后,有的会消亡,有的则会得到新生。

其实并不能油纸伞除了艺术和历史以及工艺以外,失去了实用价值,只是因为纯手工的原因,远没有工业时代机器制作来的便利,价格方面也便宜,而新时代的雨伞因为可以折叠,显然更方便携带,这是油纸伞不能做到的,人们在追究便捷的时代,一时间油纸伞失宠了。

不过风流轮流转,当年明朝分水岭的那些油纸伞制作的先辈们,恐怕没有想到他们的后代有一天会遇到困境,而蛰伏多年以后,他们又再次焕发青春,还比之前仅仅是工具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气息和商业价值。

复古是一种潮流,能不能成为趋势我们先不说,如果你去到分水岭老街,你就知道当地那些手艺人制作油纸伞的工序有多复杂和精湛。

当然,即便如此,今天一些更高深的技艺据说都已经失传了,现在保留下来的可能最多七分左右,也不错了。

对于手艺人,沽酒客想来的佩服的,但是手艺人也是生意人,做的东西货卖识家。当年分水的油纸伞没有今天那么花哨,主要是在其耐用和功能性上面下功夫。伞骨架,满穿的技术,以及鲜艳的红色,相当醒目,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让在雨天能不至于看不清楚。

但是红伞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据说清朝后期太平天国的时候,在乐山大渡河过河的船上,有一个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人,好像是由大渡河上游下山来的,他长途跋涉,背上背着一把红伞,上面现出"羽翼王府"四个字,伞打开后字就没有了,但在红伞上印有"泸州制"图章。当时在船上有人发现,觉得羽翼王府是"翼王府"三字,疑他是翼王石达开,上岸后奔告官府,衙役追来捕捉,但此人已杳无踪迹了。这个故事迅速传遍国内,人们都说泸州红伞能保佑好人一生平安、化凶为吉,人们争相购买泸州红伞使用、保佑自己或馈赠亲友。

关于分水岭镇目前油纸伞的扛把子,是毕六福这里就不多介绍了,各位可以自行百度。不过毕六福也是跟当地许家学的,虽然不知道许家是不是分水岭镇最厉害的,但是当年好多都是他家的徒弟。

而现今主要传承的分水油纸伞技艺,系许绍楷初创(分水岭人1813——1895),经许桐生不断改进完善而成形创立“许桐生老伞铺”字号,生产“美美牌”油纸伞,许桐生被分水制伞业称为制伞宗师,许氏制伞工艺集大成者。

当然现在很多人知道毕六福而少有知道许家,恐怕也传承和其他原因吧。

据《许氏家谱》记载,许桐生系许绍楷三子,兄弟姐妹9人,自幼聪明乖巧,因家境贫寒,未念过天书,八岁时父母将他送到泸州城区内拜师学艺,十七岁时学成回乡做了其父的得力助手,由于他做的伞工艺精巧、伞面图案美观大方、色泽绚丽经久耐用、许氏作坊的油纸逐渐声明远播。销往全国各地。

再经第三代传人许福廷;第四代传人许子富,第五代传入许昌齐;第六代传人许学明、毕六富等一脉相传至今。许是家传,毕六福是徒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胜不仅仅是技术上,其实更多还是把握了时代的需求,这一点真的是很多传承人应该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祖宗留下的东西,家传还是外人,只要发扬光大就是给你们祖师爷传道。老百姓其实很多并不清楚和喜欢去探究它的源头,老百姓要的东西很简单,经济适用,并且具备人文价值。我想在泸州众多非遗项目当中,除了泸州老窖最牛以外,就是这个油纸伞。

分水岭的油纸伞,除了工艺价值,还有一些人文民俗价值还值得大家去了解,比如以前婚丧嫁娶用来干嘛,家里有妇人怀孕生产,为什么要烧一把伞等等,这些也是它文化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