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三五” 展望新未来丨红古区聚力打造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

红古区花庄镇湟兴村村民甘宪明,种植蔬菜大棚走上了富裕路。作为湟兴村“寿光模式”产业发展示范户,他通过争取政府政策资金扶持,发展设施农业,修大棚、建温室。

去年,甘宪明引进推广“寿光模式”,建成第六代新型日光温室大棚6座,总占地6亩,主要种植西红柿、火龙果、茄子、辣椒等产品。今年喜获丰收,每亩产量约4万斤,经济收入达20万元,成功打造“小时候的味道”科技生态采摘园,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口碑,成为湟兴村“党建+产业”的引领品牌。

全面发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红古区的能人多,甘宪明只是其中的一员。近年来 ,从事农业致富的红古人,活跃在农业各条战线,在这一片热土上谱写农田增收的交响曲。10月26日走访,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红古区围绕“打造全市绿色有机农业生态谷”目标,启动实施47个坪台地连接线工程,新改扩建特色种养基地20个,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亩,鑫源农业科技示范园等10个农业产业园持续壮大,形成了山地马拉松、乡村文化旅游节等赛事活动品牌,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该区壮大基地育特色,川台并举增效益,全面发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该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向特色规模挖潜力,向坪台地开发拓空间,推动农业提质、农村进步、农民增收。培育特色优质产业方面,该区实施“四千五万”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新改扩建千亩樱桃、千亩草莓、千亩苗木、千亩花卉4个特色种植基地和志荿万只育雏鸡、金翔10万只蛋鸡、中植10万头生猪、鑫源10万只肉羊、绿源5万只大闸蟹5个标准化养殖基地。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广第六代标准化日光温室,新增设施农业5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8万亩,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达到13%。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支持高原皇菊申报国家地理标识认证。申报省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

完善现代经营体系方面,该区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现代农业联合体经营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强化产供销对接,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流转土地1000亩,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规范提升合作社20家,新建休闲家庭农场3家,带动集体经济超10万元的村达到20个。加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体验农业、共享农业等新业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企业1至2家,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增值。

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方面,该区实施农业“出川入台”工程,加快坪台地综合开发利用,完善上水、供电等配套设施,实施金砂台提升改造、罗金台马铃薯组培综合研发中心等项目,推动杨家坪、薛家台等29个已开发坪台地扩大规模、提升效益,构建“一台一产业、一坪一特色”的开发格局。加快农业基础建设,实施47个坪台地道路连接工程和湟惠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衬砌田间渠道20公里。

促产业发展更具活力

今年5月,甘肃省人民政府与青海省人民政府签订《深化甘青合作共同推动兰州—西宁城市群高质量协同发展框架协议》,两省将共同建设兰西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加快兰西城市群市场一体化进程。

红古区牢牢把握这一机遇,部署将从产业攻坚、枢纽构筑、融合发展、生态优先和彰显特色五个方面发力,全力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进程,两地居民关心的物流、旅游、交通已纳入目标任务。启动规划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红古港区,争取平安出入口、109国道园区至国际陆港段改造等基础性道路工程,将红古打造成为兰州乃至西北地区知名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强与青海湟中塔尔寺、永登县吐鲁沟森林公园等周边知名旅游景区的合作,打造旅游交流合作典范,实施“旅游+文化、工业、农业、养生、教育”融合发展战略,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包装旅游线路,加快实施城郊森林公园、东方园林生态旅游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力争将红古打造成为甘青藏旅游带上的黄金驿站。

而“十三五”期间,红古区的工业步伐强劲,碧桂园玖珑湾、御景华庭、方大上上城等11个商住项目稳步推进,金辉国际家居建材城、国芳缤纷汇、百惠国际购物广场等大型商贸综合体先后招商运营,新增运营商业面积近50万平方米。兰西客货运综合枢纽中心开工建设,西北农副产品交易集散中心等4个物流产业项目启动实施,“通道+物流+枢纽经济”战略纵深推进。建成投资10亿元的红古园区科技创新孵化中心。

“十三五”期间,该区大力实施以打造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为目标的“一城五支撑”发展战略,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提前完成,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总体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良好局面。为促产业发展更具活力,该区实施煤基循环、高端炭素、有色冶金、生物科技、城市矿产、新型建材、现代农业、全域旅游等“八大产业链条”延伸拓展工程,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关联产业,城市矿产示范基地16个项目全部建成,宝方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甘肃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置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总投资2.9亿元的“三路三厂三工程”全部建成,启动实施夹滩一路等5条园区配套道路和宝方职工生活区等一批基础配套项目,园区支撑力和承载力明显增强。

发展经济只为惠民生,该区累计投资16.8亿元,加快原客运中心、凤凰城西侧、虎头崖等重点片区综合开发,改造海石湾花庄路、南区小区路和窑街滨河路、浩门路等市政道路8条,海石湾滨河东路、中路,窑街民门路北段,窑街煤电移交小区“三供一业”维修改造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加快实施;特别是深入开展市容市貌、城市景观等九大攻坚行动,实施华龙广场、楼宇立面等改造提升工程8个,打造精品街巷17条,完成建筑节能改造13.8万平方米,城市品质和功能不断提升。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投资1.3亿元,建成平安镇凤凰路西延、西四路等6条道路,红古镇棚改集中安置工程主体完工,改造提升农村公路30公里,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3个,完成农村“三改”5200户。持续巩固全域无垃圾治理成效,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营水平,有序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打造示范小区(村)4个,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65%。

为让群众摸得着实打实的实惠,该区开展“3+1”冲刺清零行动,改造农村危房25户,铺设农村供水管网15公里。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投资1.2亿元,实施了海石湾第三小学、平安镇体育健身中心等一批惠民工程,区文体中心启动运营,新增学位2100个,省人民医院按“3+N”模式继续托管区医院,居民电子健康卡全面推广。强化社会保障兜底,该区大力开展农民工工资根治欠薪、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专项行动,新纳入完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945名,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8类补助标准,发放各类补贴5500余万元。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建成省级返乡创业孵化基地1家、市级青年就业见习基地6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0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4550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32986元。

守住脉络留住乡愁

为精心打造“兰州-西宁”节点城区,红古区“通经络”、“调气血”,巧为海石湾、窑街新旧两城梳妆打扮。

该区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乡品质,中心城建成区面积由2016年的6.3平方公里,提升到目前的7.08平方公里,城市发展框架渐次拉开。优化开通5条公交线路,川海大桥建成通车,民海公交直通对开,快速通道启动实施,打造精品街巷17条,完成建筑节能改造近20万平方米,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城市宜居度和满意度持续提高。

该区还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全面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水平,建成20个省市级“美丽乡村”,新增农村公路246公里,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大幅提升。海石湾中心城重点实施总投资36亿元的“四路五开发”工程,建成滨河东路、滨河中路,新建川海大桥滨河路连接道路、凤凰城西侧小区路,加快推进供销联社、原客运中心、南区棚户区、虎头崖、残联五大片区综合开发,推动北区形象提升、南区基础完善,打造精品中心城。加快窑街工矿区转型,改造学校台子及二平台路,建成矿区街道文化体育公园、民门路北段及沿线景观工程,改造提升阳光小区,完成沉陷区生态绿化220亩,推动旧城形象持续蝶变。

建设特色功能小镇方面,该区推进平安资源循环利用特色小镇建设,建成滨河中路、夹滩一路等5条道路,实施西美夹滩馨苑、幸福佳苑等4个商住项目,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加快花庄农产品加工产镇融合示范镇、红古河湟康养休闲度假特色小镇建设,推进中心镇区连片开发,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加强传统村落开发保护,编制若连、旋子等12个村庄规划,启动京藏高速海石湾收费站连接道路沿线民俗景观带工程,守住文化文脉,留住乡情乡愁。

在推进城乡精细管理方面,该区加强国土空间管控,编制完成红古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线缆入地、交通畅通专项行动,打造精品街巷4条,新建改造绿色游园5个,开通海石湾至窑街、连城(永登)公交线路,完成城区停车场位市场化运营。持续深化全域无垃圾治理,全面推开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打造示范小区10个,新建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严格落实“街长制”、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快实施红古智慧城乡建设项目,建成运营“数字城管”平台,积极推进5G网络覆盖。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该区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努力让红古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由此全面推进了生态修复治理,主动融入兰西城市群“一带四廊”生态格局,推进湟水河大通河流域上下游协同共治。完成平安岗子大沟、窑街红山大沟洪道治理和张家寺石头沟排洪隧道改造工程,加快5万亩北部面山绿化,争取实施大通河流域红古段防洪治理、湟水城郊森林公园、湟水河大通河交汇地生态恢复治理项目。全年完成大规模国土绿化1.5万亩,新增城市绿地5公顷,打造百里生态绿色景观廊道。

大力整治突出生态问题,红古区坚决推进中央第一、二轮环保督察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环境问题应急处置,下重拳持续整治河湖“四乱”、油烟噪音污染、秸秆焚烧等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从根源上把牢生态环境保护关口。积极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人人参与、生态文明成果人人共享。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该区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抑尘措施,完成窑街煤电维简及更新改造、兰铝5项大能源改造等节能技改项目,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以上。常态化推进河长治河,建成湟水河大通河入境水质监测站和青土坡污水治理试点工程,新建川区三个新鲜尾菜填埋场,启动61条沟道划界工作。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防控,推动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农膜回收利用,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完成水土流失和小流域综合治理2平方公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旭永

特约记者 令望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