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荒山种出油橄榄“金果果”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10月的甘肃陇南白龙江畔,放眼望去,尽是一片片浓郁的“橄榄绿”,果农们正在田间忙着采摘橄榄果。

1964年,油橄榄由周恩来总理从阿尔巴尼亚引进中国。陇南市武都区稀缺的高原河谷气候,赋予油橄榄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1975年,武都开始引种试验栽培油橄榄。经过几十年培育,如今油橄榄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眼下,正是橄榄飘香的时节,武都区白龙江沿岸满山遍野的油橄榄都已成熟,枝头挂满累累硕果,油橄榄摘收季已悄然来临。走进陇锦园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正将收购来的鲜果倒入生产线准备生产橄榄油。

“我自己有两条油橄榄的加工线,也有3000多亩橄榄园,咱们陇南气候非常好,非常适合油橄榄种植,这里的油橄榄是原生态的种植、纯手工的采摘,果实和油的品质都非常好,目前每天的加工量20多吨。”陇锦园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金平说。

油橄榄果可以压榨成为橄榄油,用鲜果冷榨而成的植物油,营养价值较高,压榨完之后的残渣还可以用作肥料。叶子可以做成油橄榄茶,而且由于橄榄树四季常青,树形美观,还可以制作成盆景。

“除了果子可以卖,叶子和枝干也是可以带来不少的收入,一株油橄榄,可以说浑身都是宝。”武都区油橄榄研究开发中心主任赵海云介绍说,由于油橄榄不需要打农药,而且用电动打果耙采摘起来比较省力,种植油橄榄,通常两三个人打理就足够了,这样就节省了成本。

“我们以前种蔬菜收入两三千块钱,种油橄榄还没成本,一年卖个五六千块钱,比较划算一点。”汉王镇固水子村村民贾左二高兴地说道。

近年来,围绕打造“中国橄榄之城”目标定位,陇南武都把油橄榄作为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组建专门工作机构,主抓引种试验、良种繁育、规划建园、栽培管护等工作,并成立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和全国首个油橄榄院士专家工作站,组建了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乡镇技术指导站,扎实推进油橄榄基地建设、科技研发、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等工作。

同时,采取“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协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加快油橄榄产业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和产销对接,基地面积从2011年的18万亩扩大到49万亩。配套建成16家油橄榄系列产品加工厂,研发出食用橄榄油、橄榄油丸、系列化妆品等10大类80多种产品,惠及22个乡镇4.5万农户21万多人,适生区人均增收2200元,油橄榄主产区的1.01万农户4.42万贫困人口通过种植油橄榄实现了稳定脱贫。

经过大力培育,武都油橄榄基地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一,良种引进及试验示范走在全国前列,初榨油生产能力全国最大,涌现出了一批油橄榄龙头企业,新产品研发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我认为中国的橄榄油属于轻度到中度口味,青草香味较浓,在该类别中属于高品质的橄榄油,非常适合亚洲人的味觉习惯。”国际油橄榄理事会评委索里亚诺对武都橄榄油做出高度评价。

油橄榄已经成为当地脱贫支柱特色产业和“金字招牌”。据了解,2019年全区油橄榄鲜果产量3.8万吨,初榨油5700吨,综合产值达17.5亿元,基地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一,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做到了“带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