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67载的珍贵友谊

本报记者 唐正芳 通讯员 杨一帆
67年前,桂平人陈井生22岁,是一位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在沙场上经历战火的考验;玉林人唐初阳9岁,是一名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双方素未谋面,通过书信结缘,结下深情厚谊。此后因种种原因,双方失联。
如今,唐初阳年逾古稀,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见见这位“个子高高的志愿军叔叔,给他敬个少先队队礼。”为了实现老人的这一愿望,10月23日,广西云客户端发布推文——“全网寻人!近80岁奶奶的心愿:桂平籍抗美援朝志愿军叔叔陈井生,你在哪里?”当晚7时便有了结果。(详见本报昨日第七版《“志愿军叔叔,我想你!”》)
67年的思念,67年的牵挂,今年76岁的唐初阳再也无法按捺激动的心情,当即决定前往桂平与“亲人”团圆。
握手、寒暄、拥抱……10月24日下午3时,在桂平市陈井生家的楼房前,唐初阳怀抱鲜花,快步走向早已等候的陈井生的妻子黄秀英,两位老人激动地拥抱在了一起。陈井生的孙子陈磊代表去世的爷爷,向唐初阳敬军礼表示感激,唐初阳回敬少先队礼以示敬意,“看见他就仿佛看见了当年的志愿军叔叔”。这一刻,76岁的唐初阳终于了却了多年来的这桩心愿。
迎进屋落座,黄秀英激动万分地接过唐初阳递来的两张泛黄旧照:一张陈井生骑着棕色的马,英姿勃发;另一张陈井生端着冲锋枪,眼神勇猛无敌。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而唐初阳同样也是心潮澎湃,因为她再次看到了自己67年前和弟弟的照片,这是她当初寄给志愿军叔叔的,没想到过了60多年依然完好无损。
说起此次相聚,唐初阳和黄秀英都很感谢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及桂平当地各部门的帮助。原来,广西云“全网寻人”的推文传到在桂平市公安局特巡警大队中队长陈磊手机上时,看到陈井生这个熟悉的名字,他立即想到,爷爷也叫这名,难道找的是他?连忙将照片拿给奶奶和父亲看,得到了肯定答复。
两老仔细端详着旧照片,不禁热泪盈眶。黄秀英说:“快70年了,两张照片,你从9岁起就将它们保留到现在,可以看得出你对‘最可爱的人”的无限崇敬。我很高兴,感谢你,感谢你!”
拉着唐初阳的手,今年85岁的黄秀英回忆着陈井生从朝鲜战场回国后的工作和生活:1958年,她和陈井生结婚后便开始了随军生活。陈井生先是在沈阳军区工作,后换防到济南军区,1978年9月转业回乡,分配到桂平市盐业公司任负责人,一直到退休,1995年因病过世。大儿子和孙子代代相传到部队接受历练。目前,陈磊已成为当地公安系统的青年干部骨干。
老照片打开了一段段对往事的回忆。陈井生的儿子说,父亲是迫击炮连通讯员,在朝鲜战场上多次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危险。有一次一枚炸弹落在离陈井生2米远的地方,幸好是一枚哑弹;还有一次炮弹飞来时,他敏捷地躲到了桥底,又逃过了一劫。黄秀英记得很清楚,陈井生左耳后边有枪伤伤痕,双脚上也有冻伤旧迹。
坐车3个小时到达桂平,唐初阳仍然精神抖擞。而黄秀英一直以来辛勤劳作,如今仍养鸡种菜弄花,身体健康。聊天、拍照,两个小时下来,两位老人一点也不觉疲惫,精神头好得很。
分别前,两人紧拉着手依依不舍:“今天我找到家门认到亲人了,明年还会再来。”
桂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褒扬股林东股长介绍,当时桂平共有450多人参加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最终牺牲153人。除部分转业分配在外地工作外,目前在桂平还有213人健在,年龄最大的102岁,最小的也有86岁了,他们每月有1700元的补贴,每逢重大节日,政府还会为他们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