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进村“论”斗笠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雷鸿涛
图片
(活动现场)
10月17日,细雨霏霏。中方县中方镇中方村迎来了一批客人——他们看斗笠、戴斗笠、论斗笠,围着斗笠“做文章”……他们当中,有专家教授,也有产业能人和农旅行业专家。当天,武陵山片区第二届民族民间文化与乡村振兴论坛在中方村举行,关注的主角正是斗笠。
记者一下车,远远地看见12名村民正手持斗笠,在村部的百姓舞台上跳着斗笠舞。曼妙的舞姿,在斗笠的衬托下更显韵味,引得大家纷纷拍照。
李柏山教授,系怀化学院“武陵山片区民族民间文化传播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负责人。近几年,他和团队致力于用艺术和设计创新助推乡村振兴。比起进教室,他更喜欢进乡村,把乡村当课堂。
这次,将专家教授请到村里来,正是李柏山的主意。“一方面,是为了更接地气,利于专家教授、村支两委、社会团体、能人等群体思想碰撞,建言献策。另一方面,是想在村里精准解决乡亲们产业振兴中遇到的难题。”李柏山说。
中方村是斗笠特色村。但随着时代发展,斗笠与百姓生活渐行渐远。在中方村的乡村振兴中,一顶斗笠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教授进村,各抒己见。
怀化学院王又凡教授指出,要打造斗笠特色产业,首先要认识斗笠的现状。“随着时代发展,斗笠的受众越来越少。同时,它还有不便携带、功能单一、附加值低等缺陷。”他说。
“斗笠是中方村乡村振兴的一张名片,我们就是要通过‘文旅+农旅’模式,将‘名片’打造成‘名牌’,助推中方村乡村振兴。”李柏山说。
这一观点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副教授王佩之的观点不谋而合。王佩之认为:“斗笠是文化遗产,亟需跨学科、跨产业融合发展,以村集体经济为主导,引入企业、能人等力量,打造成村集体经济的一个农业品牌。”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罗明金建议,要提高斗笠的经济价值,做到活态传承,需要将其从过去农村遮风挡雨的功能,转换至现在城市的装饰品功能。同时,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成旅游产品,亦可以多种艺术结合,做成文旅产品、版画等,提高附加值。
“我认为,要发挥市场在乡村经济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市场谋发展。”怀化市驻村办副主任刘中说,具体到斗笠,要侧重展现它的文化内涵。
“文化创意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把斗笠从文化遗产变成文化资源,从前斗笠是给来戴的,转变到斗笠是给看的。进而解决游客在中方村看什么、说什么、吃什么、带什么的问题。”李柏山说,目前,怀化学院正在与中方村进行“村校联合”合作,通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助推中方村乡村振兴。
图片
(大家和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斗笠传承人潘存家(前左一)合影)
图片
(挑着斗笠的村民)
在村部不远处,中方农旅融合产业综合共享中心项目正在建设。削篾、套模、锁边……在该项目,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斗笠传承人潘存家,正在和村民一起编织斗笠。未来,这里既有文化一条街,又有农特产会展中心、特色商品展示区、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等。这是中方村和怀化学院等单位、团体,联合打造的政商共建项目。项目相关负责人旷焱介绍,通过“文旅+农旅”模式,该项目将有效解决中方村斗笠等农特产品“销售难”痛点。
“以斗笠为切入点,村校联合,通过文旅相融,打造斗笠特色村;通过农旅带货,打造共享中心,助推中方村乡村振兴。”李柏山说。
教授来中方村开论坛,还是第一次。“我们欢迎专家教授来村里给我们提供新思路。”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潘存华说。
图片
(与会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