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者”马宗平:愈挫愈勇  不获全胜不收兵

封面新闻记者 谢颖
人物名片:
马宗平,巴中市恩阳区群乐镇人,巴中市首批返乡创业者,创业路上“三起三落”,但最终啃下了硬骨头,带领村民共圆小康梦。曾获“致富带头人”、“四川首届脱贫攻坚榜样——奋进奖”等荣誉称号
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鱼儿在欢快游动;鱼塘四周,各类时令蔬菜青翠欲滴;远处山坡上,村民们正忙着管护果苗。以鱼塘为中心,周边总面积数百亩的蔬菜水果产业园,拼出了马宗平的事业版图。
完成这一切,马宗平用了13年,从“小老板”到一贫如洗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再到年入数百万元的“致富带头人”、“四川脱贫攻坚榜样”,身份几度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那颗不服输的心。
图片
“逆行”返乡 租地20亩建鱼塘
2007年,已在外“漂”了20多年马宗平,做出了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举动,回到巴中恩阳老家去。
在西藏,马宗平在工地上开石料、下煤矿,虽然辛苦但收入还不错。两个娃娃丢在老家,快到读书的年龄了,“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后来也没读多少书”,马宗平和妻子商量后,决定回老家陪孩子。
紧靠几亩薄田,难以养活4张嘴,但当时马宗平唯一可用的资源,也只有土地,他和几位熟悉的乡亲商量,想租用他们的土地搞鱼塘。别人都往外跑,你却偏要跑回来,本就对马宗平举动不解的乡邻,认为其租地养鱼简直就是异想天开。由于土壤和水源条件好,农作物收成尚可,村民们不愿意把土地租出去,马宗平软磨硬泡,大打感情牌,最终租下了20亩土地。
当时外出务工热潮正酣,马宗平却回乡吃苦,成为村民们热议的新鲜事,在大家将信将疑的眼光里,第一口鱼塘建起来了。
两次失败 小老板变“贫困户”
未来有了希望,马宗平动力十足。他靠那部二手手机了解天气信息,天气晴好时,就外出购买鱼饲料,村里唯一的机耕道被淹了,客户车子开不进来,他就和妻子肩挑背磨把鱼苗送到公路上。后来,又陆续购进2000多只鸭苗。
很快,踌躇满志的马宗平遭遇当头一棒,鱼苗、鸡苗大面积死亡,十多万元老本赔进去不说,还欠了几万元债务。“我想得太简单,以为挖口塘把鱼苗放进去,就可以坐等收成了。”后来才明白,养鱼是门技术活,湿度太大、温度太低都不行,还要放氧杀菌。
面对周遭的冷嘲热讽,马宗平也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产生了怀疑,2013年冬天,要债的人找上门来,他打起了退堂鼓,想把土地退还给村民,再度出门打工还债。
就在绝望之时,转机悄然而至。他被纳入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重点帮扶对象,群乐镇和村里干部鼓励他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帮助他申请贷款和产业发展周转金十多万元。
从“小老板”到“建档立卡贫困户”,马宗平的身份发生戏剧性巨变。按规定,“贫困户精准帮扶明白卡”要张贴在门口,但他一直将其锁在柜子里,不好意思示人,“太丢人了!”
短暂的沮丧、羞惭之后,马宗平再次出发,鱼塘面积增至40亩,又流转150亩地,搭建大棚发展时令蔬菜。教训换来了养鱼技术,蔬菜收益也不错,马宗平成了群乐镇种养殖大户,笑容再次回到脸上。
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6月,一场大风将几十栋蔬菜大棚吹翻,即将上市的蔬菜损毁严重。镇村干部和村民闻讯后,全部都来帮忙,挽回了10多万元的损失。
图片
投放鱼饲料
扩大“版图” 带领村民一起奔康
两次打击,马宗平遭受重创,但从未倒下。作为巴中返乡创业的“先行者”,性格执拗的他不愿意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
从二次打击中缓过劲来的马宗平,目光越过鱼塘、蔬菜大棚,瞄准周边的缓坡、丘陵,果园,成为事业版图中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2016年10月,马宗平大手笔流转土地300亩种植沃柑,2019年开始挂果,红彤彤的果子满山遍野,同年,他再次流转土地200余亩。2020年春节前后正是沃柑上市最佳时节,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马宗平欲哭无泪,恩阳区融媒体中心等多家单位和社会各界伸出援手,10多万斤沃柑仅用20天就销售一空。
“果园全部投产后,加上鱼塘和蔬菜基地收入,园区年产值将达到300余万元。”马宗平算了一笔账。现在,他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带动村民一起小康,“如果没有当年乡亲们的信任,可能第一口鱼塘都建不起来”。
群乐镇新河社区村民罗大强近年一直在马宗平的合作社务工,“他有干劲,有事业心,我们跟着他干,感觉也有奔头。”象罗大强一样,20多位村民长年在园区上班,高峰期,用工人数达到近百人。
一人富不算富。马宗平还将种养殖技术和经营理念毫无保留地传与他人。恩阳区茶坝镇三石村村民陈涛,经常电话或登门请教鱼塘管护技术,有了空闲,马宗平还亲自上门手把手传授,“我不希望他们再吃我当年的亏,他们发展好了,村民自然也带动起来,大家的日子就都好过了。”